文言文天天—议论说理类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
73 《齐民要术》序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
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
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
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2006安徽)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74 涉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
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
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拔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2006湖北)【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嬴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75 上《三国志注》表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

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2013湖南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C.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文】
76 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

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

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

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

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

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2005浙江卷)
[注]①劘(mó):磨擦。

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

③矧(shěn):况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芜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崇侈
..其驿,以示雄大
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
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2005湖南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
..,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
..之用哉
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

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

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

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78 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①,得自然之数②,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2002上海卷)
注:①乘除:抵销。

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

②自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下之能事毕.矣()
或不能必.其主名()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

(用文中句子回答)
79 史通自叙
刘知几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

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己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

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旅游京洛,颇积岁年。

公私借书,恣情批阅。

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

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

共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

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几有异同,蓄诸方寸。

(选自《史通·自叙》,2006上海春季)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

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
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用原文中的字填空)
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的()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
80 非国语
柳宗元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郄锜见,其语犯.;郄犨见,其语迂.;郄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

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郄犨之谮。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鲁侯曰:‚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郄之语矣,殆必祸者也。

夫合诸侯,国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

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今郄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

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

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

十二年,晋杀三郄。

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

齐人杀国武子。

非曰:是五子者,虽皆见杀,非单子之所宜必也。

而曰:合诸侯,人之大事,于是乎观存亡。

若是,则单子果巫史也。

视远步高、犯、迂、伐、尽者,皆必乎死也,则宜死者众矣!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则单子之语,迂之大者,独无谪邪?
(选自柳宗元《非国语》,2006朝阳模拟)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郄锜见,其语犯.犯:侵凌、冒犯
B.郄犨见,其语迂.迂:不切实际、拐弯抹角
C.郄至见,其语伐.伐:夸耀
D.齐国佐见,其语尽.尽:言过其实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及晋难及郄犨之.谮 B.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
.豪杰,莫能与之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D.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
.游者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厉公)步言视听,必皆无谪 B.晋侯爽二,吾是以云(晋将有乱)
C.(单襄公)而曰:合诸侯,人之大事 D.(齐国佐)立于淫乱之国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单襄公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的一组是()
①晋将有乱②步言视听,必皆无谪
③晋侯爽二,吾是以云④郄伯之语犯
⑤叔迂,季伐⑥齐国子亦将与焉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单襄子向鲁成公解释晋国败亡的原因,到简王十二、十三年时先后得到证实。

B.单襄公认为诸侯会议是件大事,与会者应检点一言一行,展示出自己的美德。

C.单襄公历数了晋厉公、郄氏三兄弟的错误言行,认为必将牵连无辜的齐国子。

D.柳宗元认同晋厉公等五人败亡的事实,又引用韩非子的话反驳单襄子的观点。

6.把文中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皆必乎死也,则宜死者众矣!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则单子之语,迂之大者,独无谪邪?
81 《三国论》节选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

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

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

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

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

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

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

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
..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

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取材于宋〃苏辙《三国论》2010朝阳二模)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捽.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
..而不能钝椎鲁:迟钝,愚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