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 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 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 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也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 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3)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4)真正享有民主的只有少数人。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改胡服为汉服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改胡服为汉服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 中除皇室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 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 一般世族。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改胡服为汉服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洛阳的优势: 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就是 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⑵周围地区农业 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粮食。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2.迁都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4.缺陷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 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王安石变法作用和影响更大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训
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
1.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以发展生产。 2.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 效果,有利于社会进步。 (1)经济上: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军事上: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与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关系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反过来,梭伦改革、民主政 治的建立又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 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工商业的发展 又形成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程。 (2)梭伦改革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促使雅典走 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吏治有所好转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均田制
改革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时代背 景不同 性质 不同 不 同 特点 之 不同 处
结果与影 响不同
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 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
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 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
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
北方社会经济好转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⑷推行租调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吏治有所好转 北方经济好转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北方经济好转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⑷推行租调制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租(缴纳粮食) 调(缴纳绢帛)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 政府交纳粟二石,帛 或布一匹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
1.梭伦改革规定了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 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 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三、全面认识雅典的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雅典民主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把城邦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以在城邦间的 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2)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公民集体中的大多数是小农和小作坊主,他们同时也是军队的支柱,出身等级高的官吏 必须重视他们的情绪和呼声。 2.内容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
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盾的变革
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
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着调合、折中的特点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 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 定了基础
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 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 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改胡服为汉服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⑸改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原籍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了汉族地主对政权的支持; 推动北魏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北魏第七个君主, 献文帝之子。467年生,三岁 时被立为皇太子,生母李氏被 赐死。471年,献文帝禅让帝 位给四岁的拓拔宏。476年, 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并临朝听政。 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 拓拔宏亲政。499年拓拔宏去 世,谥号孝文皇帝。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北方经济好转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性质 特点 结果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不同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内在联系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 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 刮百姓。贪污成风。
俸 禄 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改胡服为汉服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选拔人才
★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拔拔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长孙 刘
★定门第等级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北方经济好转
⑶设立三长制
政府
宗主
设邻、里、党三长 直属州郡。
农民
政府
三长
农民
影响: 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