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琴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琴文化
作者:杨程程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7期
杨程程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古琴文化凝聚着先贤圣哲的人文精神,古人认为习琴操缦有助于修身养性,成君子
之德,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
关键词:古琴文化;韵味;修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7—0034—02
中国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艺术——古琴,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
河中,所具有的内涵远远大于一门简单的艺术种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
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
古琴虽然只是一种乐器,但从它的诞生到整个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凝聚着先贤圣哲的人
文精神。古人认为习琴操缦有助于修身养性,成君子之德,也就是说,古琴是被当做一种修身
的过程看待的,刘向《说苑?修文》言:“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鼓琴之所以有助于修身,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含蓄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文艺与美学思想历来倡导“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古琴琴曲、琴歌的丰富内
容及其所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人陶冶性情,自我升华的最好的投向,也是其以情
感人,教化他人最好的老师。嵇康在《赠秀才入军诗其五》中吟诵道:“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唐代方干的《听段处士
弹琴》也赞道:“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
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正由于古琴琴曲、琴
歌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和丰厚的内涵,故君子习琴之目的绝不单单是掌握琴曲的指法,熟记琴曲
的曲谱,能够娴熟地操缦,更重要的是对琴曲内容的理解,对其中所包含的先贤精神的体认,
进一步由每首琴曲所营造出的高深意境,达到自我品味的提升与德行的锤炼。
琴声含蓄而具音乐感召力,古琴琴声不大,具有非张扬性、内敛性的特点,因而适合于自赏,不适合表演,从而自古以来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做是知音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伯牙、钟子
期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古琴琴声的含蓄得益于其音质特点,所谓音质,指的是乐器所发出
的音响的物理效果,根据乐器的构造与演奏方式不同,音质也不相同。在民乐弦乐器中,诸如
琵琶、扬琴、古筝等发音铿锵响亮却延时较为短促,二胡等发音虽绵长婉转却不够清亮。相比
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质可以说是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虽含蓄却充满了
表现力与感染力。古代文人士大夫钟爱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声音古朴悠扬,音质绵长悠扬,意
蕴余味无穷,其极具感召力的特点。古琴古朴的声音(当时所用为丝弦,其所发出的声音不像
今天的钢丝弦这样刚亮),绵长的韵味,既有象物拟声的描绘(如流水),更有抒情写意的表
现(如用吟、猱、绰、注等指法写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它贴近自然的声音,可以同时将操缦
与聆听之人引入一种化境,即使并非知音也同样容易为之感动:“而丝之器,莫贤于琴。是故
听其声之和,则欣悦喜跃;听其声之悲,则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
音者,则可以默识群心,而预知来物,如师旷知楚师之败,钟期辨伯牙之志是也。”
古琴的韵味变化含天地人籁,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鉴赏笺》中谈到:“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然弹琴为三声,散声、按声、泛声是也。泛
声应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声,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声以律吕应于地,弦以律调
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浊音也。按声抑扬于人,人声清浊兼有,故按声为人之音,清浊兼备
者也。”这段话表明了古琴琴音的艺术特点,一方面琴曲曲谱最基本的调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雅正不俗,但似乎缺少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指法的变化,却可以演化出与天地之音
相通,与人声相类的各种音色,生发出变化多端的音韵。古琴有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
147个。散音沉着浑厚,明净透彻;按音纯正实在,富于变化;泛音的轻灵清越,玲珑剔透。散、按、泛三种音色的变化不仅在琴曲表现中担当着不同的情绪表达的作用,引发出不同的审
美效果,而且从其创制其也同样暗含着与天、地、人相同哲理,天、地、人三声可以说是包蕴
了宇宙自然的各种声音。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籁,可以描绘自然界变化无
穷的诸多音响,而且还可以引发人的形而上的冥想,从而身心俱化。这也是先哲以此为修身养
性之方式的原因之一。
古琴的修习过程枯燥而磨炼心志,修琴需先修心、修德,没有心之悟,道之得,难以达到
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在古代先哲那里,习琴操缦的主要目的是成君子之德,而不是学会一
门艺术技巧。习琴只是手段和过程,修身养性才是目的。孔子习琴由得其数、到得其意,进而
得其人、得其类的过程,就是古代贤哲修身悟道的过程。古琴易学而难精,非长年累月修炼,
难以达到高的境界,也难以达成修身养性的目的;修练过程较枯燥,不能急于求成,正是磨练
心性的好方法。《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载的师文向师襄习琴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匏巴鼓
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所。’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征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
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可见师文为了达到那种春夏
秋冬皆能令草木生辉,万象蓬勃,充满生机,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历了三年不成章的痛苦,更
经历了掌握了技术之后磨炼心性的过程,因为其志所在乃内得于心,外应于器。习琴操缦过程
中需凝神静气,疏瀹五脏。为了成就高尚的琴德,体味至上的琴境,从而把握深奥的琴道,达
成完善的人格,也为了使习琴与操缦的过程更臻于审美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遵从艺术
与审美的规律。其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保持一个“涤除玄览”的审美心胸,也就是要扫除心中的凡尘琐事,凝神静气,情志专一,如此才能进入琴境。这一点也很受历代琴学家的重视。
强调习琴操缦时的虚静心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与艺术创作与审美规律相一致,这一点从老庄开始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学非常强调的,这里不多赘言。其二,是因为古琴演奏技
巧相对比较复杂,既要注意指法的准确,左右手的配合,又要注意演奏的力度、节奏,更重要
的是要根据琴曲的主题结合自身的体会准备地表达情感。如果心存杂念,思虑重重,不能集中
精神,往往连基本的指法也会出错,更何谈进入精妙的琴境,体悟高深的琴道。其三,是因为
操琴的目的在于体味审美意境与修身养性,心绪烦乱,功名利禄恰恰是最大的妨碍,所以习琴
操缦之人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克服这一点。成玉磵《琴论》中讲道:“至于造微入玄,则心手俱忘,岂容计较。夫弹人不可苦意思,苦意思则缠缚,唯自在无碍,则有妙趣。设者有苦意思,
得者终不及自然冲融(容)尔。庄子云‘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
能通神明也。”能够做到忘心机,就能够通神明。
古琴,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艺术发展了几千年,其根本目的也
在于悦己之心而非悦人耳目。所以在今天来说,它仍是世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最好选择,
就让这种典型的、一息尚存的文人艺术铭刻在每位世人的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