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Word)语文7上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内容解读
1.点明时间,交代地点
文章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费城”。

“56年”说明事情过去已久,但仍记忆犹新;“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既点明了事情发生时的天气状况,又说明了这一天使作者印象深刻。

(第1段)
2.描写心理,埋下伏笔
这几段描写了“我”不敢冒险的微妙心理,交代了“我”不敢爬悬崖的原因是牢记母亲的训诫,说明“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说明“我”体质弱,为下文“我”爬悬崖时落后遇险埋下伏笔。

(第2~4段)
3.交代位置,写出感觉
“在很远的另一边”交代了悬崖的位置,“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交代了悬崖的特征,“只有60英尺左右”交代了悬崖的高度,“耸立”一词表明悬崖在“我”的眼中极高。

(第5、6段)
4.恐惧心理,描写细腻
这几段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描写了“我”上不去、下不来的极度恐惧心理。

“浑身发抖”“怦怦地跳动”表现了“我”的胆怯害怕,照应了前文提及的“我”身体病弱。

“吓坏了”写出了“我”对要爬小山道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做了铺垫。

“喂,等等我”“我不能”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软弱无助。

这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为下文杰里和父亲找“我”埋下伏笔。

“我”一个人在悬崖上,十分害怕,“感到阵阵晕眩”“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意识到那就是我”等语句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7~17段)
5.父亲鼓励,走下悬崖
“我”按照父亲教的办法,最终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

父亲的话不多,但充满了关爱和鼓励。

“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是父亲教给“我”战胜困难的办法,为“我”生发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18~28段)
6.生发感悟
结尾一段写“我”由此次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大困难是由许多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第29段)二技法总结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本文回忆了“我”童年时的一次冒险经历,记叙了“我”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崖的脱险过程,告诉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面对生活中的磨难要有信心,克服一个一个的小困难,最终就能战胜大的困难。

2.描写生动
本文善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对“我”在悬崖上遇险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如“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以诙谐的笔调写“我”小时候的胆小;细节描写传神,如“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
动”“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等。

3.叙事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有所照应。

文中几次提到杰里,笔笔都有匠心,杰里叫“我”别做胆小鬼、杰里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开头用笔简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三主题概括
本文的作者通过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的困难。

当然,关键还在于走好每一步,并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1.作家作品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早年曾经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2.作品背景
儿时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是在母亲的加倍呵护下长大的。

他在童年时是胆怯的、孱弱的,同龄的孩子们也常常欺辱他、蔑视他。

有一次,他和几个男孩子一起爬悬崖,中途陷入可怕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后来在他父亲的指导下,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悬崖,摆脱险境。

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其人生的宝贵财富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灼.人(zhuó)扒.着(bā)趴.着(pā)抽噎.(yē)
厌倦.(juàn) 附和.(hè) 突兀.(wù) 晕眩.(xuàn)
恍.惚(huǎng) 呻.吟(shēn) 哄.然大笑(hōng) 参差.不齐(c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酷)热pēnɡpēnɡ(怦怦)cháo(嘲)笑哭qì(泣)
呻yín(吟) mù(暮)色安wèi(慰) línɡ(凌)乱
惊yà(讶) 畏jù(惧) 惊慌失cuò(措)
3.解释下列词语。

(1)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2)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3)突兀:高耸起伏的样子。

(4)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
本文节选自《悬崖上的一课》,阅读《悬崖上的一课》原文,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二故事导入
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执行侦察任务。

这简直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小时候是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文,用“________”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写作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2)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2.用“”画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信息,完成下面鱼骨图的填写。

提示:在填写鱼骨图时,要特别关注前面所圈画的表示时间与空间变化的词语,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
起因——小伙伴们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打算“爬悬崖”,“我”很犹豫。

经过——“我”落在后面,其他孩子已经爬至高处,“我”害怕得反胃。

发展——其他孩子离开,“我”单独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我”感到无助、恐惧。

高潮——杰里带着“我”爸爸来找“我”,爸爸指引“我”小心翼翼地爬下悬崖。

结局——“我”自己独立爬下悬崖,心中充满成就感和骄傲。

3.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明确】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在一个闷热的七月天,“我”的小伙伴们想寻觅好玩的事情,于是决定爬悬崖。

“我”在犹豫之下也跟着去了。

当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时,“我”才开始往上爬。

几分钟后他们先离开了,“我”独自趴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心中无比恐惧。

直到夜晚,杰里带着“我”的父亲前来。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次都移动很小的一步,终于独立爬下了悬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也由此获得了人生宝贵的启示:把事情化整为零,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慢地向上爬。

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神情恍惚。

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

“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筒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体弱多病,有点犹豫。

“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享特困在了半途。

“我”有点担心他,但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

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亨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

在他父亲的指引下,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4.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

作者的叙述角度是(1)和(2)相结合,与(3)(4)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课文的叙述角度。

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感受,让读者体悟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的无助与害怕,以及他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欣喜,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
末的人生启示。

四探究意义
重点阅读父亲引导“我”脱险的过程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

从“我”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预设:
(1)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该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五拓展迁移
阅读作品删节部分,结合课文思考:儿时的这一节“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圈点勾画,借鉴本课学习的梳理方法,关注删节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反复出现的连词。

作品删节部分:
1945年1月,我驾驶飞机滑上跑道,然后
..用力将风门杆推向前方。

我记得至少我知道
该怎样做我必须要做的。

我所要做的就是让飞机起飞,然后
..
..爬上25 000英尺的高空,然后向东飞越东英格兰;这就是我现在需要想的,这个我能行。

然后
..,北海就在前面,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位置飞行20分钟,直到我们
穿过荷兰的素文岛,就这样
......
...,.这个我能行。

过了素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度,然后
..飞行10分钟,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
换点。

很好
.....,.这个我能行
.....。

..,.不是很困难
【明确】
第一问:作者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道理,在删节部分,我们看到他独自驾驶飞机侦察敌占区,并安全返回之后,他化整为零地写作,完成了自己写的第一本书;他开始新生活,逐步学会一些社交和情绪技能,甚至还通过了厨师学位考试。

第二问:特别关注文中不断出现的“然后”,这是一个连缀前面动作的连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只看接下来的这一步”,从而“避开恐慌和昏头转向”。

并且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完成任务。

这与当年父亲对他的鼓励与教导密不可分。

六课后作业
1.“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步达成眼前的目标,一步步实现更远大的梦想。

这种宝贵的精神是人生的美好财富。

除了莫顿·亨特之外,你在前一课《植树的牧羊人》里,是否也看到了这样的宝贵精神?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漠上种植着树木。

他每天种一百颗橡子,一天一小步,三年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走下去,最后将这片荒原变成了家园。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明确】(1)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畏难却步,要敢于迈出第一步。

(2)学会坚持到底,不要轻言放弃。

(3)要冷静地分析困难,一步步拆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