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实践陈玉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实践陈玉玲
发布时间:2022-09-18T16:40:37.02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2期作者:陈玉玲
[导读] 现阶段专题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记叙言简意赅,缺乏生动有趣的情节。
即使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但限于表达形式的单一,往往效果不好。
在课堂中引进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困境。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陈玉玲腾冲市第一中学
【摘要】现阶段专题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记叙言简意赅,缺乏生动有趣的情节。
即使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但限于表达形式的单一,往往效果不好。
在课堂中引进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困境。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影视高中课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9-045-02
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形成五方面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更新,历史课程也将由专题史模块转变成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以便于更好地现实新的历史课程目标。
但由于种种原因江西省现阶段还在使用专题史教材,专题史教材的文字表达朴实无华,精干简练,不易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求知欲和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需搜集素材弥补专题史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
而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引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案。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合理使用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可以使教师单调的文字表述更富有感染力,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历史现象,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适度播放视频,一定程度上历史情景再现,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内容广泛,按性质可以分为:纪录片、新闻资料片、电视系列片、影视故事片。
教师在课堂中穿插适当的视频,会有不同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由课外转移到课堂之中,为正式上课准好准备。
所以,导入需要生动有趣又贴合教学内容。
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利用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进行导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
以人民版必修二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为例,截取《复兴之路》第四集《伟大转折》开头几分钟片段:
“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
日本共同社描述到,数万观众撇开比赛,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十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
视频展现了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观众高涨的欢呼和期待,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感受到由于文化大革命,人民生活水平十年间没有得到改善,以至于当时国人对邓小平复出满怀期望,烘托出邓小平的复出意义重大。
视频结尾,还设置了疑问,“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而然的导入这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过渡子目,承上启下
高中历史教材的每一课由若干个子目组成,方便学生理清思路,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虽然每个子目之间相互联系,但课本中子目间的过渡并不是特别明显,没有充分展现其的因果联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过渡也多采用直白方式:“我们看到第二子目。
”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条理清晰,说清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借助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可以助教师平滑过渡子目,承上启下。
以人民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为例,课文第一子目“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第二子目为“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两个子目之间的过渡必然要提及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新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但第二子目只是简略带过‘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学生原有的通史基础不够扎实,有关这方面史实不太了解。
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素材。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辛亥档案之孙中山最后的岁月揭秘》在第8分钟左右的片段:
“1913年9月1日,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流亡日本,1915年5月,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当年12月12号,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当即发表《讨袁宣言》,响应护国战争……1916年复辟失败,袁世凯病死。
而他的北洋部下段祺瑞马上发难,与继
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
直接引发张勋带着辫子军以调解为名进京,拥立溥仪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又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
孙中山愤然回国……进行护法战争。
(主持人:民国成立才仅仅六年时间,就经历了两次复辟……而各系军阀依仗列强,开始了连年混战,致使民不聊生……在这一片乱想之中,中国究竟向何处去?)”
视频介绍了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详细理清‘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之间的前因后果。
通过这段视频使两个子目自然过渡,学生了解两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背景。
三、化解难点,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即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加以解释。
但有时候针对教材专题内容,教师也难以把握。
例如,涉及必修二经济史内容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的改进,因为所学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单单看课文是不易感受古人有关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智慧。
同时部分教师本身不是农村出身,即使查找资料配合图片讲解,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借助相关的视频进行介绍,将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文中描写到“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学生不知道耦犁和曲辕犁是什么,更不清楚它们的操作原理,也就谈不上理解这些犁为什么要改进,怎么就提高了生产力了。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些结论,是根本不能感受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他们在农业技术上聪明才智。
CCTV 10的纪录片《天工开物之犁——跨越古今的农具》中第8分钟到12分钟,专家介绍了古人由人力牵引犁到铁犁牛耕,再由直辕犁到曲辕犁改进的过程和原由。
结合真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深刻理解犁的改进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发展精耕细作的特点。
四、升华主题,引发深思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除了了解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感情,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类命运,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感情充沛的人。
而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些影视资源将历史人物带入到故事情节中,一定程度上情景再现,更能触动学生心弦。
以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电影《辛亥革命》结尾孙中山的旁白: “今天你问我,革命何为所事?100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
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于为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
革命是让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
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
学生对秋瑾殉难、林觉民《与妻书》的故事很熟悉,通过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他们革命的目的,配合电影中孙中山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和平稳而激昂的背景音乐,促使学生更能理解当时革命者舍身取义的初衷,产生为国家自强而奋斗的感情。
总的来说,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使用化解教师的教学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得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但使用相关资源使,要注意资源的时间长度和使用频率,一般一段视频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一节课播放视频最好不要超过两段。
同时资源一定要与所学内容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