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与国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孔子与国学
儒家、孔子与国学
(2007-09-14 10:58:17)
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长衫先生
分类:讲学论道
儒家
孔子
国学
今天来到圣人之乡,我就讲讲这么多年以来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圣人的故乡讲述圣人之道,我是有点班门弄斧了。
我选的这个题目叫“儒家、孔子与国学”。
近两年大家都知道,国学或国学复兴这些概念提得不少,但是到底什么是国学?我们国学的精神和灵魂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来探讨的问题。
儒家
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和国学的核心,那么何为儒家?孔夫子就讲,名正则言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啊!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连我们的手和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那又怎样使用呢?因此我们要对“儒”有所认识。
到底什么是儒呢?“儒”字是由一个人与一个需组成的,大家都是学文学的,都知道我们每一个汉字的造字法,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古代圣人思想的精髓,蕴涵着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从这个字就可以辨别什么是儒:就是需要的人与人所需要的。
那么人们所需要的
是什么呢?哪一种人才是人们所需要的呢?这就要从儒家最早的渊源说起,我们都说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这个不错!但是,孔子只是建立了儒家学派,而儒家学派的学源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
在商初的时候商朝的统治者封了很多贵族,而在商末的时候很多贵族便已没落,他们只是有贵族的名而无实际权力,也没有贵族的财富。
最早的儒生就是这样的有文化、有爵位却无实权的人。
没落贵族有很多,但并不都是所需要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为大家所需要的呢?就是古代没落贵族中精通文化、知识、文物和礼仪这样的人。
他们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他们有一肚子学问,这种人就是商朝末年最古老的儒家人,所以儒家的起源是商朝末年没落贵族中那些有学问的人。
我讲一个故事就可以让大家明白,最早的儒家是个什么样子的,对我们中华文化数千年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古老的东北(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有一个在商朝时创立的诸侯国,叫孤竹国。
商末孤竹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
这两个人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士人的价值取向。
孤竹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就想把王位传给他,那时王位一般都传给长子,当时叔齐就想,要是我得到了这个王位,那就是违背了天道,他就决定不接受这个王位,于是就离开了孤竹国,王位也就落在了伯夷身上。
但是他想,父王是把王位传给弟弟的,如果我接受了它,就违背了父道,伯夷也离开了孤竹国。
一个是违背了天道,一个是违背了父道,都不接受王位。
他们跑到了文王统治的地方,做圣明之人。
因为他们听说周王迁到这里治理得很好,民风很淳朴,走着走着遇到了文王的队伍,听到他们要征伐商朝时就大失所望,他们劝说文王:周是商朝的诸侯国,即使商朝再无道,你也只能辅佐、劝谏,不能取而代之。
但文王和武王怎么听得进去,伯夷他们一看无力劝阻,也就离开了,来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搭建了茅屋过着隐居生活,不久,他们听说文王和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商朝灭亡了,周朝建立,他们在首阳山上朝着商朝的方向嚎啕大哭,泪流满面,然后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
他们就在首阳山上采薇草来吃,所谓的薇草就是现在的蕨菜。
几年下来整个首阳山方圆几十里的蕨菜全被他们吃光
了。
于是,他们就下山去还想采蕨菜吃。
遇到了一个老农,老农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首阳山也是周朝的首阳山,那么吃的蕨菜也是周朝的蕨菜啊!周朝的蕨菜和周朝的粮食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就开始绝食,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一篇就是他们的列传,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史记》的第一篇,是对他们有很高的礼赞的。
我们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屡次提到伯夷和叔齐,而且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提到他们,而伯夷和叔齐就是商朝末年最典型的儒生。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儒生不仅有文化,而且到了新的朝代绝不会在新朝做官,他们是遗老——是商朝的遗老。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儒生的基本精神——能保持读书人的骨气、气节和节操。
这种气节和节操,就是我们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所秉有的气节、风骨和操守。
我们或许不理解,改朝换代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而这又恰恰是我们传统读书人所特有——一种精神,一种中国文化精神。
现在我们很少说所谓的风骨、气节和操守!但是我们传统读书人就要讲道德文章并重,而气节的第一位就是德,历史上,在朝代变更时摇身一变,变成新朝新贵也不乏其人,而这些人都被人们所唾弃。
比如,元朝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在此前人们评论书法家有颜柳欧苏之说,即: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苏轼,后来说苏轼的字不如赵的字,应是颜柳欧赵才对啊!人们虽认为赵孟頫的书法造诣很高,但是对他评价非常低,因为他在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时候做了新贵,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能做到读书人应该有的气节、风骨和操守。
因此人们提书法时不把他排上。
在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时也有一批文人志士如: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他们为了捍卫前主,被我们后人所赞颂!这样的人,对奠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都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二四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了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
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领袖,王国维也不陌生,陈寅恪是戊戌变法中唯一一个执行新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其父亲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立三,他精通
多国的语言。
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可以讲述全国每个省县的方言。
所以这四位大师都了不起!而王国维先生,在50岁这一年自沉颐和园的昆明湖,他在投湖的前一天还和同学一起开了联欢会。
当时对他的自杀之迷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可是陈寅恪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到现在,清华大学还有一块纪念碑,写着他的自杀之迷,陈寅恪先生亲自写的碑文,其中有云:“每当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被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
被此文化所化愈深,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而最后也是以死来终结,即以身来殉道。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被文所化!所以王国维的自杀是对失去文化后的痛苦的一种解脱。
王国维先生是儒家遗老的具体表现,他们都是被传统文化所感化至深的人,要彻底把传统文化灭掉,他们当然承受不了,只能以身殉道,来祭奠失去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先生也和王国维先生一样投水自尽,在临死之前曾自作挽联:“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乎道不敢惜乎身。
”他也是被文所化很深的人。
每当社会新旧更替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儒生最大的特点——守道。
在太平盛世,他们能安守其道为国效力,在乱世可以固守风骨保持气节。
所以几千年以后,我们还能在此谈古文化。
正因为儒家乃至后来的文人身上都有这样一种精神,使中华文化也才能薪火相传。
孔子
下面我们来说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原始儒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孔子的事迹光耀千秋、永载史册。
在孔庙里可以随处看见别人对他的称赞的对联,说他与尧舜禹齐名。
孟子称赞他“出乎其类,拔乎其粹,自生民以来所未有也”。
孔子73年的人生经历是无人可比的。
他自我总结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就立志求学,学习了十五年才到了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成人自立娶妻生子,,是立于礼,立于天地之间,无
愧于天。
他把人从禽兽中脱离出来,从功利中跳将出来,从道德中剥离出来,达到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人生的三种达德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愉快,也许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想不通,心胸太狭窄,无法融入太多的东西,而智慧就能帮助我们打开心结。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明白,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天命。
也许天命是我们不能把握的,惟有智者不惑能达到。
颜回是个大圣人,但谁能料到他就活了32岁呢?这就是天命!六十耳顺,孔子在60岁的时候又回到了平民中,他已经了解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过度悲伤。
七十而从心所欲,在70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和天的相融。
而孔子所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立人极,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他也为我们树立了人格榜样。
第二个伟大的事件是修订了教材。
“六经”都是孔子为我们修订的。
后人称赞他“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作为千古读书人必须读的“六经”,是孔子第一次把前人的文化思想进行大融合,这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的思想。
“六经”中规定了中国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何谓宇宙观?淮南子说“上下四方之谓宇,古往今来之谓宙”也就是空间和时间。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的呢?在“六经”中都做了详尽的解释。
中国人崇拜什么,批判什么,热爱什么,怨恨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些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
孔子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提倡“仁”。
《论语》中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说出了整个《论语》的大纲,是《论语》精髓!而《论语》则被称为“所以教人学为君子者也!” 现在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在座的诸位,虽然说是同学,但有的人志向不同,如有人想成为哲学家,还有人要成为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他们只可称为“朋”,不可称为“友”,只有那些既是同师教,又有相同志向的人才可称为朋友!有朋自远方来啊!在孔子时代,他的弟子从四面八方来探望他,
让他感到“不亦乐乎!”那才是真正快乐啊!你想呀,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交通工具那么多,速度那么快。
而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孔子的学生也纷纷来探望老师,说明那位老师的人格光辉,学问是多么的高啊!而孔子就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被人们所尊崇,因此他非常快乐,那是心里的喜悦啊!“说”与“乐”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不怎么样会有两个读音呢!“说”是自己内心的喜悦,没有流露出来的喜悦。
“乐”是是把喜悦流露出来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追求人生的大道,探求人生的真谛,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古人是因为快乐而读书,感受其中大道,才能感受真正的喜悦,所以才叫“不亦说乎”。
而大家在平时读书是否也感觉到非常喜悦啊。
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求的不是人生大道,没有把人生大道融入到学习生活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你面对朋友时不计较名利,一视同仁,用真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并且在不同的人生境界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自己满腹经纶却不被别人认同时,却不恼怒,在不同人生境遇里都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落魄的时候,都能坦然面对,这才是君子到达的境界!
下面我讲一讲儒家所修的道,儒家和佛家道家所修的道是不同的,佛家和道家修道都是出家去修,而儒家修道是回家修,修夫妻之道。
儒家学说认为君子之道是从夫妻开始的,把夫妻之道修好了,就可进而推广到宇宙。
《中庸》的核心就讲夫妻之道。
只有把夫妻之道修好了才能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国学
何谓国学?国学就是以《六经》为基础的,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固有的学问。
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经”是我们国学的灵魂,儒学是国学的灵魂。
而“经”是由六经所组成的儒家之学,是整个国学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经学。
“史”指历史与记载历史之学,有正史25部,还有一些野史、杂史等等。
而“史”是国学之肉。
“经”是国学的灵魂,
灵魂是要靠肉来表现的。
因为经学中的所有思想和观点是要通过历史事件来表现的。
“子”是除了儒家学说以外诸子百家的学说,其内容相当多。
主要分为: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四类。
宗教有道教、佛教,佛教不是土生土长的,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不应列入国学内,但是在佛教传入后,中国人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特有的佛教。
道教是中国道家与阴阳学说结合而成。
科学:就是中国古时的天文历法、中医和农家学说等。
艺术:中国特有的书法、绘画、戏剧、武术等。
“集”就是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是国学最发达的部分,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为我们勾画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情怀,都是我们古代文学的精萃。
此稿乃据录音整理,缺漏部分甚多,只可作讲座之一大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