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九版PPT(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思想内容评析 本文最充分地体现了孟子的王道仁 政思想。这一思想的要点,主要有如下 三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王道仁政的核心思想 (二)仁爱之心:王道仁政的内在依据 (三)制民之产:王道仁政的根本措施
四、艺术特点 1.善于论辩,用类比推理循循善诱,因 势利导。 2.善于运用比喻、寓言来说理。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呼告、反问等 修辞手法。 4.语言明白晓畅, 洁凝练, 事辞藻。 简 不


庄子
一、作家作品知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 并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 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 蔑 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 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 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二、思想内容评析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主张。所 谓“兼爱”,就是要人们都互相善 待、爱人如己。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 墨家讲“兼爱”,成Βιβλιοθήκη 古代人道主 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三、艺术特点
1.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 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 有说服力。
齐桓晋文之事
一、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 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 任宋国大夫。早期曾“学儒家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 来创立了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墨家学派,门徒众多,重视 实践,不避危险。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 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 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 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 对任人唯亲。《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所著,是墨家学派 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
《孟子》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 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南)人,战国时期著 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孟子继承 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 “仁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性善 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之一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今传 本有七篇。
二、背景简介
三、思想内容评析
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 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 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 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 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 律,万物莫不有道。天有天道,人有人 道。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老子的“无 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 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 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 “无不为”。
八、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本文开头先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 景象,引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的结论。 接着向前进一步,再展示大海“不见水端”的景 观,引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否定态 度。下面,北海若乘机开导河伯,以种种比喻来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说明应该开拓视 野,不能自满的道理。文章由具体到抽象,由局 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逐层推进, 最终得出了全文的主旨。
第二章论述“天之道”和“ 人之道”的区别是:“天之道, 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 足以奉有余。”而圣人是按“天 之道”行事的,所以能“有余以 奉天下”。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 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四、《老子》的艺术特点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 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 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 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全书81章,各章 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 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 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 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 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 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开头有一段关于河水和大海的描写,这 段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两个作用: 1.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 大海苍莽浩渺的气象,其中已经形象地表现了人 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这样一个 观点。 2.文中描写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 若两个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一定 的陪衬烘托作用,使这一对照更加鲜明,给读者 以深刻的印象。
六、排比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七、反诘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反诘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 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计四海之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 空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在大仓乎?……此其 比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 排比句和反语句的运用,造成了文章有力的 气势,使文章的说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四、《论语》的艺术特色
《论语》是我国早期的语录体散文 ,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 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 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 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 多言简意 赅 、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 语句。有不少语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 常用的成语、格言。


《墨子》
课文翻译(三) 樊迟问怎样是仁。孔子 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 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 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三、思想内容评析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 想:仁。“仁”也是儒家所提倡 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如 “爱人”、“恭”、“敬”、“ 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二)
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 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 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 而送给有余的。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 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所以圣 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 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 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 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 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 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 您的话去做吧。”
课文翻译(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道识别人 。”樊迟还不能透彻理解。孔子说:“推举选拔 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 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那儿 )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 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的人。这话 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是(意义)丰富而 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 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 ,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 被疏远了。”
二、写作背景简介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在他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他任用奸臣,封山占水, 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同时,他兴师 动众,对周围邻邦进行征伐,加重了平民的 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 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 虑。
五、艺术特点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语言生动简练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名《国策》、 《国 事》和《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 文章大都出自战国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十二国策, 共三十三篇。
《老子》二章
《老子》
一、作者简介
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 “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 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经典。
二、译文(一)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 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 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 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 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 随而有序。因此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 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听任万物生长 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三、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厉王用暴力弭谤。 第二部分写召公反弭谤。 第三部分写厉王弭谤的结果。
四、思想内容述评
本文刻画了一个暴君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 独夫形象,记述了他用暴力压制舆论、终于被国人驱逐出 境的始末。 本文还塑造了一个刚直智慧、善于辞令、深谋远虑的 老臣召公的形象。召公重视人民的力量,主张要广开言路, 听取民意,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召公将人民比作水,后来,《荀子.王制篇》和魏征 的《谏太宗十思疏》,均将人民比作水。“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篇》),载舟覆舟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人民群众 的巨大力量。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一、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二 十一卷,相传与《左传》同为左丘明所著,但对 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国语》是记言性质的史书,但与记事性质的 《左传》相比较,详于言而略于事。它善于通过 人物的言论揭示其内心的隐秘,深入开掘人物的 性格,文字朴实、平易、简洁,里面有不少经过 概括的议论性语言,已成为至理名言,至今仍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 学 语 文
(第九版)
主讲 : 张耀辉 教授
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 施行应 以“礼”为规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属语录体的散文,由孔子的弟
二、语文翻译(一)
五、善于运用比喻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贯而及,层次迭出。如: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之在大仓乎? (以上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 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应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层次结构
中心论点:“保民而王”。 第一部分:提出“保民而王” 中心论 点,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论说“保民而王”的内在根 据是人的“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论说“保民而王”的现实途 径在于“推恩”。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要齐宣王摈 弃霸道而实行王道。
第五部分:提出保民而王的根本 措施是“制民之产” 并进而阐述了制民之 产的基本内容。
二、文章的主题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 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 有限的。 这一主题多显示的客观思想意义是:人 的认识是有限,但客观世界是无止境的,因 此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 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三、本文的寓言特色
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 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整 篇就是一个寓言故事,虚构了河伯与北海 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河伯代表与庄子思 想对立的一方,北海若则是庄子思想的化 身。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 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