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需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需求分
析
摘要:环境信息化是实现环境管理转型、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现代化的有
效途径。
可以预见,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是今后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
1、生态环境系统业务使用情况现状
目前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设计的人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人不会设计的问题。
对于环境信息化的思考主要集中于单个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没有对环境信息化建设
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等方面长远的思考。
环境信息化建设保障性措施的重视程度不高,环
境信息化的重复建设严重、应用水平低下。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只
有理清环境信息化建设思路,做好顶层设计与长远打算,才能较好地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应有的重要支撑。
2、项目建设无统一规划
2.1基础能力薄弱,队伍建设滞后
2.1.1基础支撑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期间县区的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基本为零,市级层面分别建立了网络管理
平台、安全管理平台、云资源管理平台、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等,但由于分期建设、各自独立,难统一监管。
网络管理平台仅实现了网络运行态的基本监控,无法及时分析判断故障隐患和
提供解决问题辅助手段。
在应用支撑方面,技术支撑环境落后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系统集成与整合复用能力较弱,尚不具备对重要应用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能力,迫切需
要升级应用技术支撑环境,跟上技术发展步伐。
2.1.2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环境系统对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是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没有设立环境信息化专项资金,经费主要依赖于省生态环境厅拨付。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和日常维护费用,使得雅安市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发展缓慢,较发达城市存在很多不足。
2.2生态环境系统内部信息不共享
生态环境系统内部过于明晰的分工导致了内部信息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环境信息数据分散于各科室单位,数据没有流通、没有共享,重复录入情况明显,各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差、数据交换难、业务不协同,数据呈现出封闭、孤立、分散的状态,“烟囱效应明显”形成了“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雅安市生态环境系统管理能力的提升。
2.3数据可视化程度低
环境信息的分散,使得生态环境系统难以建立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难以从环境数据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无法从多业务角度摸清整体环境现状,环境现状的不清晰使得环境管理难以精细,分析决策也难以精准,故需要建立生态环境全景展示,提取有效的环境信息,需要基于PC端、移动端、大屏端,直观、集中、全面的展现全市的重点环境信息,为业务开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4缺乏信息安全意识
环境信息安全保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员缺乏信息安全意识。
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它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对信息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使其免受恶意的破坏和泄露。
技术和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多有效的技术也必须要有制度来配合。
3、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3.1雅安市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是一步就能实现到位,它既受制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也受制于社会对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
所以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一定不能在没有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冒然前行。
它应该满足国家、省对当前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市、区县两级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提前谋划好雅安市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2充分调研,统筹建设,应用优先
系统的开发除主要使用部门牵头外,强调涉及部门的参与。
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
考虑开放性与兼容性。
软件的开发中更多的强调用户使用与用户体验,同时加强对现有软件
的后续维护、开发,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提高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3.3建立生态监督管理责任体系,扩大数据来源,规范污染源主体数据责任
3.3.1建立以实现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工作责任体系,在明晰监督部门和污染源主体的责
任清单后,通过智能预警、督促执法的推进,最后进行智能考核,保障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
3.3.2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收集、汇总、整合除生态环境系统以外的各系统的数据并
尽可能全的将数据向下开放;
3.3.3落实污染源主体数据责任,用多种形式让污染源主体责任方参与到环保信息化的
建设当中;
3.3.4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开发相应的端口向社会开发,同时接入可用的第三方数据。
3.4利用好全省生态环境一体化政务平台,实现部门监管智能化
通过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整合各业务系统,整合监管部门业务,明晰责任清单,理清各
项工作中的责任科室、责任人、办结时限及完成的效果。
通过预警、督办、考核联动,充分
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部门监管的智能化。
3.5明确污染源主体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目前污染源主体往往是被动的履行各项义务,应付各类检查,对自身的责任认识模糊,
主观能动性差。
可以通过开发一个套接口将污染源主体纳入进来,明晰其主体责任,通过智
能化预警督办、执法推进,在线考核的智能化手段明确告知污染源主体责任方现阶段应做的
业务及未按期完成的后果。
落实污染源责任方的主体责任。
3.6多渠道筹措资金
除了政府渠道的资金来源,还可以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来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
如将探索
将非道路移动源系统与民间机械租赁相结合,环境质量信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等。
通过市场
的资金和技术,助推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率。
3.7提高防范意识健全保障措施
环境信息化的安全可靠首先需要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的全面提高。
要把
信息安全工作与信息化建设放在同等的高度,加之环境信息中有很多敏感、不宜公开的数据,信息安全更显得的尤为重要。
当前,生态环境系统还处于大力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初
级阶段,在打基础的时候就要提前将网络安全考虑进去,特别是系统开发上。
若一开始数据
中心、电子政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在安全上没有考虑到位,后期的调整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环境信息的建设应该从始至终就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的各项
规定和等级保护2.0的各项技术要求。
3.8建立移动办公服务平台
未来应建设统一的移动支撑平台,生态环境部门可以依托平台开发网格化管理移动应用。
同时移动支撑平台需要根据环境管理决策人员、业务办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应用需求,
整合各类生态环境移动应用的共性功能,提供统一的移动应用,支持各类环保移动应用在统
一平台上的扩展。
实现移动OA,综合管理平台,科室业务、移动消息中心、消息通知、待办
督促、通讯录等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现环境管理智能化与信息化,人们得以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发现趋势、掌握规律、把握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推动各类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顾华详.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法治路径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2,39(04):5-15+125.
[2]张渊琴.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
技,2022,3(11):70-72.
[3]刘丽君,章广德.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
理,2021,46(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