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善与恶,利己与忏悔,成就夏目漱石笔下的一个时代故事
夏目漱石,时势造英雄
1867年,夏目直克老年得子,出于羞耻之心,把他送到别人家作养子,期间,他的养父母感情不睦,他就多次转学,生母去世,21年之后,这个孩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庭,这个孩子就是夏目漱石。

后来,他与镜子结婚。

英国的留学让他的文学修养大幅度拔高,可贫穷和孤独让他的内心十分低落,精神状态就进入最坏的时期。

1905年,38岁时,他写下《我是猫》,批判残酷的战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夏目漱石发表这本《心》。

1916年,夏目漱石49岁时,因胃病去世。

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时间虽短,但他在日本甚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为在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他的文字就如同中国的鲁迅,敲醒了世人混沌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时势造英雄?
日本的明治时代(1868—1912)共存在44年,可以说完全涵盖了夏目漱石的一生,也就是说,夏目漱石一辈子都在这个新旧交替,传统与革新不断拉扯的时代里挣扎浮沉。

幼时原生家庭的亲情的缺失,不断转学导致的无法长久维系的友情,大变革下充满自我的环境,都在塑造着他敏感的内心;同时,他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培养着他的细腻;他在社会变革之下,
与同道之人的作为,更加引发了他对世界,对人本性的思考。

留学时,他见识到英国国力的强劲。

可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造就的繁荣里,举国上下妄想着称霸世界。

殊不知,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换来的财富,只会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拿起笔,欲用文字救国。

所以说,时势造漱石。

何为善恶?——明治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忏悔
“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敢表白自己的心意。

后来,“先生”的好友K也爱上了小姐,并向好友“先生”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先生”批评着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提出要和小姐结婚。

知道了真相之后,K在绝望中自杀了,他的死给“先生”留下了一生的不安和自责,最终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夏目漱石笔下的心,是人性的私心,是人们妄想、多疑、嫉妒的心魔,也是拨云见雾,苦苦求索的“本心”——即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思想。

《心》分为三个部分——“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

这三部分里,讲述了善与恶的故事,并发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

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的感慨。

“先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也是一个忏悔者。

他对房东小姐怀着热烈的爱情的同时,又怀疑着小姐和她的母亲,认为她们都是狡猾的阴谋家,这是心魔。

发现K自杀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去救人,而是纠
结于这个人的自杀对自己的影响,这是私心。

满怀爱情的“先生”是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时候是“恶”,为自己的行为忏悔是“善”。

“我”亲眼见证了先生一系列“善恶”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由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到利己主义的加害者,再到利己主义的受害者,最后从忏悔走向自绝之路。

K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值得敬畏的人。

他追求“道”是善,可灵肉分离,不符合现实的理想就算不得善了。

夏目用这个角色批判利己主义,又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他提倡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的个人主义,也就是“自我本位”的思想。

总结
作者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把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关系。

虽然年代久远,但夏目漱石对于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仍然会给人以很多启迪,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会有许多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