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提升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T05:35:36.404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0期5月作者:鲁的苗俞启升[导读] 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不具备长久性,仍需发挥农民主体性,要不断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鲁的苗俞启升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不具备长久性,仍需发挥农民主体性,要不断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积极引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主体的参与,扩大市场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治理效能,有效实现农村生态文化治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困境及策略
1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
1.1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弱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而产业兴旺是基石,但农村绿色发展理论较为薄弱,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理念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补充”,沿袭了“以环境换经济”的旧的发展模式。二是长时间来,受小农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农民缺乏一定的生态科学教育知识,导致了他们更为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科学性。三是相较于旧发展模式而言,绿色发展理念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见效较慢,无法短期内满足农民对经济收入的需求。
1.2没有充分融合生态发展理念
生态文化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软性支撑,在生态思想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近年来,农民生态意识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生态文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较为落后。一方面,生态文化与农民基本生活之间的结合方式较为生硬,特别是对于农村乡土文化而言,生态发展理念融入不够,文化外延有限,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效果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完善。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是推动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生态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难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困境。特别是在生态文化普及过程中缺乏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
1.3缺乏一定的法制规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主观意识的觉醒,同时还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对于农村生态文明的破坏缺乏一定法律制度的规制措施。一是农民缺乏法治意识。长时间来,农村实行基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生态破坏是自己的事,无法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次。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制。在农村,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属难题。从法律制度建设上来说,专门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较少。从法律制度执行上来说,无论是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遵守,或是村委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普及,抑或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都制约了其效能。 2乡村振兴战略制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2.1树立“绿色发展”观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民生态发展意识能否树立,是否坚持了绿色发展理念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发展的实践。首先,要不断创造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导向通常能引起一系列社会关注。在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更容易影响农民对社会舆论的跟风行为。因此,要不断创造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环境,以此引导农民关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提升生态文明的意识。其次,要创新生态意识传播方式。纵观现阶段农村生态文明传播方式,仍停留在最为古老简单的硬性传播上,如宣传单,宣传栏,讲座等方式。随着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文明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因此应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如在自媒体小视频中加入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在农民生活中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吸引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再次,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与农民生活相结合。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仅靠宣传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实现绿色发展意识的树立更应该将其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如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生产相结合,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与生产相结合,让生态文明理念接地气,提升其生命力。
2.2健全生态法制体系,缩减违法行为
法律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规范性和约束性的作用,因此法律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要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法律体系,做到生态发展有法可依,加大立法建设,补充生态文化法律空白。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生态发展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治理的惩罚措施和预防措施等细则。二要加大普法宣传。农村地区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法律知识的宣传较为薄弱。因此要从多种渠道着手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环保和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真实案例等鲜活的方式增强农民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体验,提升对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多方式多维度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提升法律的普适性。三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促使农民从被动转化为主动,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坚决执行起到预防作用,减少违法行为。
2.3强化人才培养创新,为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自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根深蒂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文化逐渐消解,受到了工业文化的不断冲击。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塑也成为难题。生态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彰显出了农村文化的独特性。新时代以来,农村生态文化理念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其内容不仅涵盖了环境保护,同时还包含了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等。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生态文化理念。还要加大对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不断加强对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实现宣讲式与教育式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最后,要加强生态文化人才的培育。针对生态文化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不断加强人才引流方式的创新,加强对乡村对生态文明的人才倾斜力度,积极培育本土生态文化专业人才,引入相关专业性人才,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