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转化
白晨熙
目前,教学改革正在农村基层学校不断深入地展开 ,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

要在农村,尤其是比较边远,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全面完成这一重大转变 ,关键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程内容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 ,深入研究探讨教学规律 ,按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意义重大。

所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究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应该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不应该仅仅只为升学考试服务。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更是人际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基本的教育理念。

但新课程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初步人文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就是社会意义上的做人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育的目标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显得过于狭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更关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技能,强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教师要以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积极解决问题以核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采用自己富
有个性与发展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文目标上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性关怀,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发意识”。

因此,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向,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探究精神,深厚的人文素养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理念是从事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只有教育理念的转变才能重新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此前提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型的课堂关系才能得以确立。

因此,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中心”为典型特征: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朋友培养。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农村学校还被很多教师所使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束缚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听讲、灌输、练习的机械过程中,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只能一味地听从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零散机械的知识,缺乏主动求新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言的,在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是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中新型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于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或是广大的学生,都是在传统模式上的全新改革和巨大挑战。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发展探究精神的课堂模式,抛弃“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听众”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模式。

我校是一所较边远的乡镇中心小学。

学生生源复杂,大多是来自父母外出务工家庭中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监护的留守子女。

他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习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各学科特点及各科任教师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样导致我校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很不均衡。

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尤知识量的持续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学生因学习滞后而产生厌学、怕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动性弱化,学习能力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名科任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我校在学区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不懈尝试探索“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模式研究。

通过长期的实践,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高年级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低年级推行“以故事、游戏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全校目前围绕两个教学模式开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故
事、游戏为主的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等两项小课题研究,目的就是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本土本校生长和推行的教学模式,一种符合本土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更适应于各级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低年级的教学实际出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每一位教师心中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而游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理念。

小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儿童获得一些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

平时教学中总认为自已不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

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

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在席卷而来的课改浪潮中,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并检验推广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本校实际,我们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转变教学上的不良三性:即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重“灌”不重“乐”的强制性。

二是根据高、中、低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

三要实施好集体备课,准确把握重难点,掌握施教的方法、技巧和手段等,集中大家的经验和智慧,实行资源共享,保证课堂教学的紧张有序和充实高效。

四要根据典型性、针对性、量力性原则,精心设计训练题目,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事做,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五要调整学生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

六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学的主动性和会学方法与能力。

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应该重视个体的存在,体现出自我价值,其个性化也必须符合人的认识层面和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从主客观的需要出发去过高定位教师角色,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私奉献的蜡烛”等,希望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达到相应的要求。

其实,教师作为一个情意丰富的主体,他对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源于自身,自己能当一个什么角色,想当一个什么角色,应当由自己来决定和选择。

这样才能使个体不被理没,价值得到彰显,从而凝结成他愿意为之去付出的动力源。

也只有这样,他才会积极去克服角色扮演中的不利因素,尽力去探究角色扮演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提高自身扮演角色的效果。

反之,如果演什么,怎么演完
全失去自我,全都由外部因素来促成,这个角色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分析具体情况,符合客观需要。

简单的照搬,盲目的追风,只会适得其反。

新课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于是教师原有的主宰者,授课者的角色便让位于新的角色,其中最时尚的便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幕后的观众,或是整个环节的一个参与者,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大胆而新颖的角色尝试,也形成了一股风潮。

但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变数极大,我们如果简单照搬是绝对行不通的。

实践告诉我们:城里的孩子在比较优越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见多识广,知识面广阔,优美的学习环境及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而我们所在学校地处边远山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部分家长们主观意识的落后,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配合等因素,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养成上的不同程度的滞后,更不必说知识的自主积累了。

相当一部分家长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和责任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被视着保姆和教书匠的角色,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这其中也折射出我们农村,尤其是边远偏僻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费尽苦心却难得理解的无奈。

但是,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每名教师都在力争着去改变。

只是我们认为这种改变必须符合校情、学情的实际,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

我们应循序渐近,逐步地开放课堂,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去选择每一堂课中的最适合角色和最佳教法、学法,而非简单的主宰或放手,应在逐步培养学生适应新的教
学模式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真正让师生之间形成自然默契的互动配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实在在产生良好效益。

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突破和创新。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新课程解放了思想,解开了绳索,让教师角色的定位更加多元化,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成为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学生心灵的影响者、激励者和鼓舞者。

课堂就是一个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找真理的地方。

学生的现状并非无法改变。

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诱因。

因为没有学习动机,无论怎样的努力也是无用的,不想做和做不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在苦苦思索中,一些虚幻的影视人物居然成为众多少男少女们疯狂追逐的对象,其痴迷程度令大人们难以理解。

究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因为明星的美丽和帅气。

我想这或者就是一种“蝴蝶效应”吧!因为,美是不容抗拒的,它诱发人追求的欲望。

那么我们教师能否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做一具有自我特色的“美丽的蝴蝶”呢?我们或许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我们距离学生更近,我们有机会将自己最美的一点充分展示:幽默的谈吐、优雅的气质、温情的关爱、平等民主的理念……这些未尝不会产生一种创新的“蝴蝶效应”呢?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善于发现,擅长表现,学生就是评委,是美的总要抓住她的目光,总要捕获他的心灵。

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其实,无论怎样变化,我们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角度和方式
罢了。

改革实践的路总是漫长而艰险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尝试,把自己变成学生心中最美的那一只只蝴蝶!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以求与各位同仁互相探讨交流:
一是关于学生自学任务的布置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

二是课程改革的今天,一味的强调“快乐”教学是否真的就是最佳方式,必要的严格要求和适当的劝戒批评是否就应一概抛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