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之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篇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
—考试致胜策略
邓州市城区一初中马伟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
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
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
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
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
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目的,是用来指导他们的战术的,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
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
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为把
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
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
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
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
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
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
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
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
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
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
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人群中爆
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

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
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
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
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

相比之下,后者更
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
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
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
了许多。

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
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
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
失败。

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
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即从局部细节入手,多层次、多角度立意。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
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
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
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
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
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即认真揣摩材料的侧重点、倾向性,去伪存真,抓住实质准确立意。

六、倾向揣摩法
即认真揣摩材料的侧重点、倾向性,去伪存真,抓住实质准确立意。

示例
有一个小伙子向一位老者请教:“我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
山巅?”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入身后的小

中,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

途中,蝴蝶、鲜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老者说:“人
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

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
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既定
目标默然前行。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成功
的原因。

”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这则材料的侧重点、倾向性所对应的句子是“不为诱惑所动,向着
既定目标默然前行”,而非“选定了奋斗目标,就要不喧哗,不急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

所以,应围绕拒绝诱惑确定主旨。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
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
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
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
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
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
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

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

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

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

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

”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

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

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

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十、互补完善法
若所给材料不只一则,而它们之间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将这几则材料结合起来,互补完善,确定出既全面又合理的主旨。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
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
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
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
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

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篇二:中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
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
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
精神。

立意提示: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
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
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1、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是只蜗牛又何妨
(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
(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创业中的蜗牛精
神(着眼于蜗牛)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
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
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
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
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
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
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

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
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
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
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
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
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
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
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

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
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
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
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
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
化现象。

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联想
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
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
其糟粕。

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
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
(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
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4.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
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
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
难为易了。

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
传统的认识法。

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
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
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
给材料的主要意思:
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5.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
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

”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
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
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
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
百之”的上进心。

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
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参考论据: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
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也出生寒门;明代大学士宋廉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
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于鞋匠家庭;居里
夫人刚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参考文题:《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
【篇三: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谈
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题型之一。

由此,材料作文的写
作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一定的难度,本
人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切实可行的审题
立意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从“四角度”审题立意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
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
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

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
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

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
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

材料作文主要
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
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
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
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
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
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
者的指向去考虑。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
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

这就告诉我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
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
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
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
冒险、敢于改革。

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
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
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
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
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
容由
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这样,就可把材料内
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
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
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
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以上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
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
应手,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