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因分析:
• 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跨界行政协调的失败,这是 由政治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质决定的。政治参与人 不但关心经济利益,而且更关注自身的政治晋升 和政治利益。落选者与获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不 可调和,收入转移支付和利益补偿困难,导致他们 只做利己不利他的事情。他们关注溢出效应,不 论结果如何,只要有利于自身相对位次的提高都 会去做。即使合作结果有利于实现合作收益,但 不改变相对位次,也不会去做。
属地管理
优点: 1.从上级政府的角度看,属地管理的好处 在于容易界定行政责任人,落实“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2.中国行政体制特殊的动员能力: 非典,汶川大地震
行政逐级发包
1.涵义:政府的公共和行政事务是从中央逐级向下级地方政 府发包,一直发包到最基层的地方政府。
2.基本特点: “中间政府”(如省、州、路、府) ——“经纪人”的 职责,属于“治官之官”,主要形式监督和控制基层政府 的职责。 基层政府——最后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被称为“亲民之官” 或“父母官”。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官员激励与治理
书目简介
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周黎安 著 格致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黎安
职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用经济学系主任,北京 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 所(IEPR)副所长。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政治 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 转型与发展。 成就:自2003年以来在国 内外一流经济学和管理学 期 刊 发 表 论 文 30 余 篇 , 2008年出版专著《转型中 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 治理》。
1980年:财政包干制(收支挂钩,以收定支,地方拥有统筹 安排地方财力的自主权 )
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以税种 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分级征管,成立国税局
1998年财政体制从传统的“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 转型
“纵向发包”和“横向竞争”的统 一
行政逐级发包
配 合 设 计
5.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治理角色及其 变化?为什么各地都遵循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模 式,各地政府的行为和作用会如此不同,导致地 区间政府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
6.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如何转型?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激励与治理理论,历史演变分析
2.理论框架: 概念与模型
四、文献回顾
1.经济学的激励与治理理论 2.政府组织的激励与治理 3.政府间关系: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
本书框架
• 研究背景 • 研究问题 • 研究方法 • 文献回顾 • 理论框架 • 问题解释
一、研究背景
地方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1.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2.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
二、研究问题
1.地方政府为什么能够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 角色?改革前后基本一致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情况下,如 何支撑巨大经济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奇迹?
1.定义:上级政府对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设计的一种 晋升竞赛,竞赛优胜者将获得晋升,而竞赛标准由上级政府 决定,它可以是GDP增长率,也可以是其他可度量的指标。
•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锦标赛最实质的变化:考核标准的变化, 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取代政治忠诚。
• Eg:中国百强县排名 2.实施条件:
中央集权国家,集中的人事权 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政府所做事情高度相似,绩效容易比较。 地方官员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行 政审批、土地征用、各项政策优惠等) 地方官员之间高度竞争,不存在合谋现象。 3.现实威胁: 跑官买官,“关系”胜于“政绩” 地方官员失去参与竞争的兴趣和热情,只求保住位子
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机制
• 确立(历史背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废除终身制 ☆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 ☆选拔干部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
化、知识化、专业化) ☆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 ☆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领导干部晋升锦
标赛模式
• 优点: ※政治锦标赛是对正式的产权保护和司法制度的一
种重要替代 。(“零地价”政策)
现象梳理: 1.地方保护主义:
计划经济时期—争夺短缺性的原材料和保护本地市场 (“生猪大战”“羊毛大战”) 90年代以来—对本地企业和市场的保护,限制外地商品流 入 最近—保护的重点向服务业和生产要素过渡,采用技术壁 垒的方式 2.重复建设:“机场建设大战” 、长三角的深水港之争 3.过度竞争:“零地价”的招商政策 4.行政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问题: 环京津地区大规模的贫困带
五、理论框架
1.属地化管理 2.行政逐级发包 3.政治锦标赛 4.地方分权 5.财政分成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特征——文献回顾
• 蜂窝式结构 • 关于计划体制下中国中国经济的“M型结构”
假说 • 压力型体制 • 中国政府间的“职责同构”现象
属地管理
含义:
让每个人都归属于他(她)被管辖的地域,而任 何跨地域的联系必须以管辖政府为中介才可能发 生。
※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锦标赛是“协助之手”
的最终来源。
※是一种避免政府官员被固定或狭隘利益集团的捕
获而导致地区增长迟滞的治理手段。
※奖励承诺比较可信:晋升指标透明;提拔竞赛优
胜者并不花费委托人的额外资源。
※晋升激励逐级传递给最底层的地方官员,逐渐放
大;激励新来源:职业前景激励。
• 调节工具:干部异地交流制度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 系:财政包干制;
包干制:联产责任 包干制,国有企业 改革的经营承包责 任制,预算包干
1994年分税制 改革以后:
垂直管理的收权 浪潮
中国单位制在改 革浪潮中逐渐瓦 解和消失;
市场经济的迅速 发展与属地化管 理和行政发包的 矛盾突出
Eg:银行系统 的管理问题;假 冒伪劣商品的问 题
政治锦标赛
2.为什么中国的行政治理会呈现出高度集权和高度分权相 统一的特征?为什么中国各级政府都是重叠式结构而不 是协作式方式?
3.为什么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采取了相似的地 方分权战略,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二、研究问题
4.为什么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政党体系下的地方官 员不能坐下来协商合作?为什么行政区交界地带 经常属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
2.行政权下放的有限性:
对局部地区的倾斜和优惠 政策(倾斜式的地方分权 改革)
比如经济特区:倾斜性优 惠政策+被鼓励大胆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尝试
引出一些问题:改革公平 性
财政分成
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统收统支,“吃大锅饭”
1951-1976年:处于“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 一乱又收”的循环,存在“鞭打快牛”和预算软约束问 题
2.经济增长奇迹背后归结于晋升竞争,地方政府官员 尽量满足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以谋求职位的晋 升。正是因为这些,才使得在经济体制巨大变化,政 治行政体制没有多大变化情况下,支撑经济的增长。
问题二:中国行政体制的“集权—分权” 悖论及其解释
• 集权:中央政府具有管理全国行政、经济、 社会的等各个领域的决策权,具有人事权, 它是剩余控制权的持有者。
1.中央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政府, 省级政府向更基层的政府下放权力,接近于传统 的行政发包制 2.财政包干制的实施,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权, 自主支配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的存在 3.政治锦标赛方面,考核标准由政治忠诚过渡到 经济增长
问题四:同一个国家的地方官员不能坐下来 协商合作,行政区交界地带的贫困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
中央垂直管理 部门的出现, “条块管理”;
地方政府的建 制从县到乡镇 一级:
贯彻“党管干 部”的基本原 则
(单位制,人 民公社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 (1978-1993):
行政性放权(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的建立);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选拔干部的“四 化标准”和由下管 两级到下管一级);
问题五: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治理角色 及其变化;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
3.优点:点:谁来监督监督者?
政府间关系架构(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的 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
发包内容的指令 是逐级向下传递;
每一级承包方只 对上一级负责;
任务最后落实最 基层的承包方具 体实施;
以“块块管理” 为主,“条条管 理”比较少见
(秦汉的郡县制)
Eg:企业一体化、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U型到M型的转变
政府职能的有效边界
1.结合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两方面权衡 2.私人部门:重视成本节约(垃圾处理)
政府: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外交,国防)
公共部门的治理结构
• 韦伯式的官僚制——弱激励(固定薪酬和照章办 事) 低效率和形式主义
•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 (改变政府雇员的激励方式,突破传统政府治理的
边界) • 中国:政府间行政事务的发包制
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 假设前提:政府是一个追求整体福利最大化的组织 基本要点:1.财政职能的分配
2. 政府间税收及支出分配 3.转移支付 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钱颖一和Weingast为代表) 1.质疑以往政府是公民福利最大化的假设 2.从可信承诺的视角讨论中央和地方分权问题 3.对财政联邦主义的可持续性问题作出进一步研究
特征:
1.平民百姓的日常事务(如户口登记、纳税、诉 讼、灾荒救济)只和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行政组 织发生联系,并由它直接管辖,与其他层级的政 府的联系也一定是以管辖政府为中介发生。 (“五户一保,什户一甲”的户籍制度)
2.地域与地域之间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政。
3.即使中央的机构派驻地方,其经费、人员、后 勤也主要由当地地方政府提供。
△减弱地方官员因为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而从 事恶性竞争的程度
△强化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效应:两个层面上 的相对绩效评估
• 政治锦标赛的成本: 1.偏好替代问题 2.多任务下的激励扭曲问题 (政绩工程,三大难题——上学难,看病难,住房
难)
3.软预算约束问题 • 发展过程中面临两大转变: 1.政府职能转变(引入民众满意度和差额选举)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GDP,节能减排的问
• 分权: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事权和自由裁 量权。在行政发包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 了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事务。
• 高度集权与高度分权相统一的现象即为 “集权—分权”悖论。
原因分析:
• 中国行政体制是纵向发包与横向竞争的结合,所 以中国的行政治理呈现出高度集权和高度分权相 统一的特征。高度集中的人事任命权是行政逐级 发包的制度基础,也是整合高度集权与高度分权 的一个关键。
◆激励理论(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激励契约——锦标赛激励 效率工资理论——高薪养廉 职业前景理论——“新官上任三把火”,无薪实习现 象,干部年轻化
◆治理理论(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 和制度安排)
机会主义 有限理性 资产专用性
交易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带 来了交易的风 险
寻求适当的治理 结构防范交易风 险,节约交易费 用
属地管理
财政分成
地方官员的晋升竞争
六、问题解释
问题一: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和经 济增长的奇迹(?) 原因分析: 1.中央政府具有管理全国行政、经济、社会的等各个 领域的决策权,具有人事权,它是剩余控制权的持有 者。但是中国又是行政分权的国家,地方政府拥有大 量的事权和自由裁量权。在行政发包体制下,地方政 府承担了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事务。因而,地方政府在 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极为重要的促进角色。
问题三: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相似 的地方分权战略,结局为何不同?
• 原因分析:
• 改革前倡导的地方分权的治国思路是维护 计划体制,不允许市场作用的大背景下提 出和实施的。由于缺乏市场自动均衡的调 节机制,实际造成了地区分割、各自为政 和宏观经济失衡,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和资 源浪费。
• 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政策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增强了中 国传统行政体制内中的积极因素,把地方政府从计划体制 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告诉经济增 长的驱动轮。
责制)
地方分权
改革前:
50年代初:集中管理的经济 体制
58年:中国经济“大跃进”, “赶超英美”—权力下放
60年:经济管理权上收,高 度集中
69年:大规模放权
总结:若干轮收放循环,但 每一次权力下放尽管最后会 回收一些权力,但地方政府 的权力不可逆转逐渐增加。
改革以来:
简政放权—“八二宪法”
1.财权下放:财政包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