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
(一)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③。
人皆吊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⑧入塞,丁壮者引⑨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⑩。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④其父(fǔ):那人。
其,那。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就。
⑥将(ji āng):带领。
⑦髀(bì):大腿。
⑧大:大规模。
⑨引:拉,拿起,举起。
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阅读指津】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堕而折其髀
A.丁壮者引弦而战
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二)夜郎自大
及元狩①元年,博望侯张蓦使大夏②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③,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④。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蓦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甸奴隔其道,诚⑤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⑥出西夷西,指⑦求身毒国。
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⑧。
岁余,皆闭⑨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⑩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注释】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
②大夏:西域国名。
③身毒国:古代国名。
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
④市:买。
⑤诚:若,如果。
⑥间:走小路、
捷径。
⑦指:通“旨”,意旨。
⑧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
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
⑨闭:阻塞。
⑩孰与:与……比,哪一个……
【阅读指津】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国(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
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夜郎自大”也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及.元狩元年( ) (2)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
(3)患.匈奴隔其道( ) (4)指求.身毒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2)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3.仔细阅读短文,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三)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①进益②。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③日计④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⑤读旋忘,虽一岁未尝⑥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⑦,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⑧得法云⑨。
(选自《扪虱新话》)
【注释】①见:通“现”,发现。
②进益:更加进步。
③所谓:这就是说。
④计:累计。
⑤旋:副词,随即。
⑥未尝:不曾。
⑦癖:毛病。
⑧为:是。
⑨云:句末语气词。
【阅读指津】
读书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
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
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就没有效果了。
陈晋之的这些读书方法,虽不十全十美,但对我们还是有启发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读书惟.在记牢( ) (2)则日.见进益( )
(3)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 ) (4)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
4.陈晋之读书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四)苏秦之楚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②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
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③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④贵于桂,谒者⑤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⑥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⑦,寡人闻命⑧矣。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释】①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
②得:能够,可以。
③曾(zēng):竟然。
④薪:柴草。
⑤谒(yè)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⑥因:依靠。
⑦舍:馆舍。
⑧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阅读指津】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高。
他没有因为迟迟见不到楚王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
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地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苏秦之.楚( ) (2) 谈卒.( )
(3)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4) 先生就.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2)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3.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五)于令仪济盗成良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①也,长厚②不忤③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④,何苦而为盗邪⑤?”曰:“迫于⑥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⑦足以⑧衣食。
”如⑨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⑩。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乡里称君为善士。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市井,经商。
②长(zhǎng)厚:品行敦厚。
厚,宽厚。
③忤(wǔ)物:做事情违背天理和人情。
忤,违反、抵触的意思。
④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
⑤邪:通“耶”,表疑问、反问语气。
⑥于:被。
⑦十千:指十贯铜钱。
⑧以:用来。
⑨如:依照。
⑩诘:追问。
【阅读指津】
在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
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晚年家颇.丰富( ) (2) 汝素.寡悔( )
(3)如其欲与.之( ) (4) 卒.为良民(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
(2)得十千足以衣食。
3.于令仪“长厚不忤物”,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什么?
(六)张养浩行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①,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②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及选授③堂邑县尹④。
罢⑤旧盗⑥之朔望⑦参⑧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⑨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⑩。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 【注释】①行义:德行和节义。
②楮(chǔ)币:纸币。
③选授:经过选定授以官职。
④
尹:官名。
⑤罢:免除。
⑥旧盗:有盗窃前科的人。
⑦朔望: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⑧参:旧指下级进见上级,这里指有盗窃前科的人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
⑨暴戾(lì):凶暴残忍。
⑩诘(jié)问:责问。
【阅读指津】
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
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疾,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
他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
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承,卒于任,终年五十九岁,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读书不辍.( ) (2)犹以盗目.之( )
(3)互相戒.日( ) (4)去.官十年(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载的张养浩的事迹。
4.文中写到“众盗感泣,互相戒日”有何作用?
(七)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④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⑤在不⑥?”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⑦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⑧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②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⑤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⑦委:丢下,舍弃。
⑧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阅读指津】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
友人失信,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
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实为不信;“对子骂父”,实为无礼。
简短两句话,令友人无地自容。
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 ) (2)门外戏.( )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文中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文末“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八)螺蚌相语
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岛间。
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②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③,亦足仰德④。
”螺曰:“然,云何⑤珠玑⑥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
启予口,见子心,汝虽外美,其如内何?摩顶放踵⑦,委曲⑧而已。
”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中渚(zhǔ):水中一块小洲。
②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③卑朴:谦卑朴拙。
④仰德:德行令人敬仰。
⑤云何:为什么,为何。
⑥珠玑(jī):珍珠。
⑦摩顶放踵:从头到脚。
⑧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阅读指津】
这则寓言主要笔墨就是用于螺蚌之间关于“美”的讨论,蚌最后的一席话告诉我们,内秀比外美更加重要。
我们不应把精力用在追求外表修饰上,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真才实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汝之形.如鸾之秀( ) (2) 天不授.我( )
(3)摩顶放踵.( ) (4) 螺乃.大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2)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如内何?
3.螺“大惭”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4.结合你的阅读理解,说说螺和蚌有什么不同。
(九)治国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④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⑤上犯禁⑥,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⑦·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
②重家:看重家业。
③敬上:服从上司。
④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⑤陵:通“凌”,凌辱。
⑥禁:法令。
⑦管子: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
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哲学家。
他辅佐齐桓公对内减轻农民负担,发展武装力量,增加财政收入;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阅读指津】
本文是管仲关于如何治国的一篇议论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先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凡治国之道.( ) (2)民贫则难治.也( )
(3)敬上畏.罪( ) (4)危乡轻.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3.上面简短的文字中,体现了管仲什么样的远见卓识?
4.结合当今我国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政策,你对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何评价?
参考答案
(一)塞翁失马
1.(1)善于,擅长(2)逃跑(3)喜欢(4)因为
2. B( A项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表转折;D项中的“而”表并列;例句与B 项中的“而”皆表示承接)
3. (1)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
(2)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
件下可变为好事。
【译文】靠近边塞一带的百性中,有一个精通预卜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北方胡人的领地上。
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那个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那个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边塞一带的壮年男子十分之九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唯独这家人因为儿子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二)夜郎自大
1. (1)等到,到了(2)有人,有的人(3)忧虑,担心(4)寻找
2. (1)(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2)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3.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译文]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蓦出使大夏国(今阿富汗)回来,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
”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如果从蜀地修通与大夏的道路,到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
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三)陈晋之读书法
1. (1)只(2)每天(3)即使(4)才
2. (1)这就是说一天累计不多,一年下来累计就有很多了。
(2)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3.用“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的事例来说明。
4.熟读记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累计不多,(但)一年下来累计就有很多了。
现在谁不读书,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四)苏秦之楚
1. (1)到……去(2)完毕(3)到……跟前(4)到
2. (1)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2)请先生到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3.苏秦: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楚王: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译文】苏秦到楚国去,几天后才能够见到楚王。
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
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
”楚王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
(五)于令仪济盗成良
1. (1)很(2)向来(3)给(4)最终
2. (1)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
(2)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3.邻子在他家中偷东西,他没有怪罪,而是问清偷盗的原因。
并送给邻子十贯钱。
还恐怕邻子被人责问,留邻子住宿一晚。
他以宽厚之心,感化了邻子。
4.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
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译文】曹州人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
晚年时的家境非常富足。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潜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
发现原来是邻居家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
”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
小偷已经离开。
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
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
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明天再拿走。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邻居乡里都称于令仪是个好人。
(六)张养浩行义
1. (1)停止(2)看待(3)劝诫(4)离开
2. (1)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2)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3.拾金不昧;读书勤奋;宽待旧盗;为民除害。
4.从侧面表现张养浩的关心民疾、宽容待人的品质。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
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就制止他。
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免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项他的恩德。
(七)陈太丘与友期
1. (1)放弃(2)玩耍(3)拉(4)回头看
2.( 1)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2)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3.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这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所以,“友人惭”,只好向元方道歉。
4.聪明、机智、明礼。
不失礼,友人错在先,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或:失礼,友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凉他)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大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
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的表现)。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八)螺蚌相语
1. (1)形体(2)给(3)脚后跟(4)于是
2. (1)珍珠这种宝贝,为什么老天不给我,反而给了你呢?
(2)打开我的嘴,就能看到我的心。
你虽然形体美丽。
你内在又怎么样呢?
3.因为螺徒有外表的美丽。
4.蚌:打开嘴,就能看到内心的美好。
螺:虽然形体美丽,但从头到脚,只是弯弯曲曲,看不到内心。
【译文】在水中的一片陆地上,有一个田螺和一个河蚌相遇了。
河蚌对田螺说:“你的身形,像秀美的山峦,像孤飞的云彩,纵使你地位低下,也足以让人景仰你的品德。
”田螺说:“你说得对,但是珍珠这种宝贝,为什么老天不给我,反而给了你呢?”河蚌说:“老天授予内心美好的人,而不授予外形好看的人。
打开我的嘴,就能看到我的心。
你虽然形体美丽,你内在又怎么样呢?从头到脚,只是弯弯曲曲罢了。
”田螺十分惭愧,掩面跑到水里。
(九)治国必先富民
1. (1)方法,道理(2)治理,统治(3)害怕,畏惧(4)轻视
2. (1)所以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强的,而混乱的国家必然是贫弱的。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首先要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好好治理。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提示:对作者在当时的政治主张要给予肯定,然后分析他的不足。
【译文】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人民富裕了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人民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