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勿为小恶第一课时:一般违法与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勿为小恶第一课时:
一般违法与犯罪
年级七(1)教材版本粤教版章节第八单元第一课
设计人詹耀华教龄1年任教年级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仍然是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是接心理健康,道德教育之后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此前学习的“法律保护”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和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针对性很强,为过渡到本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继本课之后的“严守法律”、“拒绝诱惑"等内容,与本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学好这一课将为后面一系列法律常识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属于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引领性知识。
同时本课以“勿为小恶”为课题比用“一般违法与犯罪”等这种知识性的表述更有针对性和警醒作用。
本课共分三大内容: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②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③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引导学生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认知结构方面:七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并不多,对法律方面的问题了解不深,他们往往认为违法就是犯罪,而我们不会犯罪,所以犯罪离我们很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听之任之,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情感方面:随着年龄渐渐增大,七年能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道它们可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帮助学生树产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背景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违法与犯罪。
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学会知觉纠正不良行为,并帮助胡不衣行为的同学,自觉养成良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直正做到“我不违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单元基础性,综合性和引领性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合作尝试、体验发现、评价激励等方式。
本节课的重点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关键在于要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能区分开一般违法与犯罪,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讲解该内容时将采用实例分析法,对比法,阅读感悟法等。
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和感悟让学生能够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更加明确的区分开一般违法和犯罪,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法制观念,真正明悟“勿为善下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感受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从理性的层面进一步加深对不良行为如果不国以防范,就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的认识,从而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感受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要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法律既有情,又无情。
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教学重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含义、区别,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教学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含义、区别,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于法律知识条文比较繁琐冗长、无味,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取引导探究、讲解示范、合作尝试、体验发现、评价激励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去感悟体验。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多媒体
教法设计讲授探究式与自主控究式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
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时
间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准
备
工
作
一、常规
二、提纲
挈领1、提前到班,做好准备
2、安排学生进多媒体教室,
并安排好学生座位
3、向学生问好,5分钟安全教
育视频播放
1、展示PPT
2、回顾上上单元内容,并提
问
3、综述本课内容
7
分
钟
2
分
钟
1、政治课代表检查出勤,并
向教师汇报
2、向老师问好
3、认真听课,明确目标
1、浏览PPT
2、积极思考回忆,回答老师
提问
3、认真听课,明确本课学习
任务
使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宏观、整
体把握
通过动画引入
情境研讨三、导入
新课
四、讲授
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一分
钱》,引导学生思考:拾获他
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
2、弄清“违法、一般违法、犯
罪区别”的必要性;指导学生
动手查找课本概念
1、【探究园】
①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
吗?”。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
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②学生谈论后,针对是否
违法,出示相关法律规定:
“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
个道德问题,《刑法》第270
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或埋藏
物非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
侵占他人财产罪。
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拾
金而昧是违法行为。
④过度:除了拾金而昧,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
思考的行为,请看大屏幕。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行为?
⑤由学生答题,引出:
做了法律所禁止的,是一
种违法行为。
不履行法律规定
的义务,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总结违法行为的定义。
2、【法律导航】
3
分
钟
7
分
钟
1、积极思考并讨论
2、动手查找课本相关概念
1、【探究园】
①小组讨论并谈自己的看法
②总结并得出“拾金而昧是违
法行为”的结论
③仔细观看PPT上展示的行
为并回答这些都是些什么行
为
④和老师一起总结违法行为
的定义
新课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
己讨论总结,提
高学生的归纳
总结和判断能
力同时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通过对案例的
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分享①出示案例一
②请学生判断是什么行为?
并找出判断依据。
引出一般违
法行为的特征。
③出示案例二
④请学生判断是什么行为?
并找出判断依据。
引出犯罪的
特征。
3、【实践与评价】
①展示对号入座游戏:表格
一、二
②请同学按组为单位完成表
格一、二的对号入座游戏
③总结归纳
④通过实践具体分析一般违
法与犯罪的区别
4、【阅读与感悟】
①展示书本80页《远离罪恶
沐浴阳光》,引导学生阅读并
提出问题:
1、阿浩同学哪些行为属于一
般违法行为?2、阿浩同学哪
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3、阿浩同学由好变坏走上犯
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7
分
钟
7
分
钟
7
分
钟
2、【法律导航】
①仔细观看案例一
②分析案例一,判断并回答问
题,和老师一起完成一般违法
行为特征的剖析
③仔细观看案例二
④分析案例二,判断并回答问
题和老师一起完成一般违法
行为特征的剖析
3、【实践与评价】
①仔细观看表格一、二
②按组完成表格一、二的对号
入座游戏
③和老师一起完成该游戏的
总结
④通过该游戏认真思考一般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4、【阅读与感悟】
①仔细阅读书本80页书本80
页《远离罪恶沐浴阳光》
②回答问题
③和老师一起总结思考,巩固
本节课所学知识
分析,结合实际
实例,提高学生
对实际情况的
判断辨析能力
通过游戏的趣
味兴,检测学生
对违法、一般违
法、犯罪的理解
和掌握情况并
引导学生具体
区分一般违法
与犯罪的区别
通过分析阅读
与感悟内容巩
固本节课所学
知识
悟读《
《远离罪恶
沐浴阳光》五、课堂
小结
六、布置
作业
4、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
么教训?
②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进行巩固
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
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
吃苦”。
俗话也讲:“善不积不
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
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
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
的。
因此,防微杜渐是十分必
要的。
让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
守法的好习惯,做一个知法、
守法的好公民。
布置作业
3
分
钟
2
分
钟
认真听讲并和老师一起思考
明悟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防患
于未然,保证自己身心能够健
康成长
通过对本节课
知识的总结,进
一步巩固本节
课所学知识
通过作业巩固
本节课所学知
识,为下节课作
准备
记录作业
书设计8.1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般违法与犯罪
1、违法行为定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2、违法行为的分类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3、一般违法行为定义: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是一般违法行为
4、犯罪的定义: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以音乐导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媒进行实际分析,通过对比加强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穿插师生,生生活动的互动,在互动中充分的激发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思维的碰撞中辩清知识。
教学步骤清晰明了,课堂气氛较活跃。
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在于课前准备的引导不够充分,督促力度不够,至使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很好的激发,主体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如若能得到改进,学生将能更好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