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读本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它的主要方面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聪明睿智的创造精神、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精神、中庸和谐的和合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德行天下的义礼精神等。

刚健自强、奋斗不息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精神的深层次内容。齐鲁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与这样一种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周易》乾卦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彰显出齐鲁文化的这种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行特点比喻人们顽强奋进、刚健自强的精神。这种自强精神从齐鲁文化诞生起,就与齐鲁文化融在一起,它表现在齐鲁文化的方方面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也是齐鲁文化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它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传》中对“坤”卦的解释,认为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具有宽厚包容的品格。在齐鲁文化精神中,包含着丰富的厚德载物的仁道精神。这种精神后来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结构。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也是齐鲁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齐鲁文化精神之中,从而对人们处理人的心灵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各种文明间的诸多关系提出了非常可贵的价值原则和价值选择。

齐鲁文化中的民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肯定民的作用。“天道远,人道迩。”人事重于神事,“顺天受命”不如“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人事是第一位的,统治者应当把民放在重要位置上,因为“国将兴,听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是与老百姓相联系的,是由老百姓所决定的。第二,认识到国君依赖于人民、人民制约着国君的军民关系。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正如孟子所讲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将这种君臣关系作了形象地概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第三,正确地处理人民和国君的关系,正确地对待人民。为了防止政亡人息,必须“取民有制”、“使民有时”,“使民如承大祭”,“视民如子”,在政治上实行“王道”、“仁政”。总之,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提倡爱民、保民、惠民、惜民、恤民,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保持政权的巩固,但从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使老百姓的日子相对来说过得好些。这种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使得齐鲁文化中的这种“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所批判地吸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合理成分。“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人格学说。所谓“内圣”,就是指主体在修身养性方面的要求,即达到仁、圣的境界;所谓“外王”,是指在社会政治教化方面,要以实行“王道”、“仁政”为目标。儒家这种把内在的修身养性与外在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有机统一的倡导和做法,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内圣外王”的人格思想。由于这种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开始大都是齐国和鲁国的学者或官员,因而它对齐鲁文化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而也成为齐鲁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齐鲁文化精神中这种“内圣外王”的学说,在后来的演化中,一方面,成为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发展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远大政治抱负的精神。因此,在儒家十分活跃的鲁国和齐国,齐鲁大地的人民千百年来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以修身养性,善“养浩然之气”为道

德价值实现的条件,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的楷模。古代有管子、孔子、孟子,社会主义时期有焦裕禄、孔繁森,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