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问题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这个“例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该

怎么做。就一般方法而言,可以“文字内化”,或者“角色体验”,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教材重组”。教学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女士的故居前的,这就注

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才会称作“故居”,这个词有些历史的意味,又有着一些距离感;我们普通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会称作“老家”,“老宅”,很亲切,很靠近。“宋庆龄”,一个高贵的名字,属于需要心灵仰

视的那一种。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于淡淡的叙说中,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教学时,我将四、五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了一次教

材重组。思路:由题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人与树的关系,再生疑:为什么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为什么课题不直接写“樟树”?,读懂人,领悟写作特色:借物喻人。我想,这个思路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教学主张:顺应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来进行,当教学的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天成,就会不教而教。设计

过程:情境研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

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物的崇高品

格。 4、初步知道文章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情境研讨过程:一、感受樟树的

可贵 1、揭题后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个课题,你能一眼看出课文主要内容

写的是什么吗?(樟树) 2、你对樟树有多少了解?学生交流对樟树的认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简介。 3、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学生大声读课文4—5自然段,要求:大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

衍后代,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义词的构词方式,意思和两个

构词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们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义词“繁殖”。 5、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

懂了什么?可以用笔圈画。 6、交流提炼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散发香气 7、樟树的这个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把文中描

写这个特点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品味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8、学生交流

朗读,交流重点:香气永存,可贵 9、师小结:这两段文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语言干净,已经是一篇比较好的介绍樟树的文章了,可它却是我们课文的一个部分,课文其他部分到底还写了什么呢?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

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

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共3页,当前第1页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