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8育种的构想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9904/14-1160/s.2021.10.003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8育种的构想与实践范永胜,朱红彩,李洋,闫玉信,杨京华,刘翼成,马晓红,蒋志凯*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新科麦168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矮抗58/周麦16的F1为母本、洛麦21为父本杂交,经后代系谱法连续选择培育而成。

新科麦168属半冬性、多穗兼大穗型、中早熟品种。

系谱分析表明,新科麦168综合了
双亲的优良性状,含有意大利st2422/464和英国Nainari60等的优良抗病基因,而且含有德国抗源牛朱特和
苏联小麦血缘,综合抗病性好,抗灾减灾能力较强,既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好品种,也是
一个优良的小麦种质资源。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
河以北地区,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
鸡市灌区高中水肥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关键词:小麦;新科麦168;育种构想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0-0010-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
新科麦16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矮秆、大穗大粒、半冬性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

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15)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75)。

1培育构想
新科麦168的选育立足于河南省中北部,面向黄淮冬麦区的苏北、皖北、陕西关中地区。

从该区小麦生产上的气候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品种推广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入手,瞄准产量因素中穗大粒不大、大穗群体小、高产不抗病、高产不抗倒、适应性不广等问题,根据高产育种理论,利用高预见性、效果明显的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协调和平衡产量与抗病性、产量与抗倒性、产量与抗寒耐冻性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培育出了新科麦168[1]。

2选育过程
2.1确立育种目标
株高75cm左右,抗倒伏性好;叶片上举或半上举,叶片功能期长;中早熟,幼苗生长势强,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偏上,成穗率高,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长方大穗;成穗数在42万穗/667m2左右;穗粒数33粒左右;千粒重48g左右,具备高产潜力;籽粒外观商品性好,籽粒内在品质达到中筋标准;综合抗病性好。

2.2选择亲本与组配
原则上双亲宜选择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和具有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的材料配置组合,遗传基础丰富,优点能够互补。

依据育种目标,制订计划时选择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矮秆、抗病、抗寒、高产、广适、抗逆性强的矮抗58为母本,含有德国抗源牛朱特血缘的高产、大穗、矮秆、抗病、广适的亲本周麦16作父本,F1作母本又与含有德国抗源牛朱特血缘的高产、大穗、株叶型理想的洛麦21复交,组合代号为00168。

2.3选育过程
2005年母本选择矮抗58、父本选择周麦16进行杂交,2006年用矮抗58/周麦16的杂交F1代为母本、洛麦21为父本进行复交。

周麦16和洛麦21均含有豫麦2号与周8425B的血缘,豫麦2号含有意大利和辉县红地方品种血缘,弱冬性、半矮秆、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产量要素协调、落黄好[2];周8425B抗病性突出,且矮秆大穗,其矮秆、大穗及抗病性遗传传递力强,遗传基础丰富,是利用小黑麦与普通小麦阶梯复合杂交育成,含有意大利St2422/464、英国Nainari60等品种血缘。

2006年种植复交F1代表现苗期生长势壮,株型适中,叶片短宽直,成穗较多,千粒重高,抗病性较好,被确定为当年Ⅰ类优势组合混收;复交F2代2007年种植整体表现优、分离类型多;2008年种植复交F3代;2009年种植复交F4代中选出8个优良株系;2010年种植复交F5代8个株系,中选了00168-0-2-8-8-1、-3、-6、-8共4个优良品系,表现为幼苗健壮、株型紧凑、旗叶短宽直、中熟、落黄好、综合抗病性好;2011年00168-0-2-8-8-1、-3、-6、-8这4个品系参加品系鉴定试验,筛选出00168-0-2-8-8-8,表现为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穗大、千粒重高、叶片功能期长、落色好、综合抗病性好。

2012—2016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中间试验,2016—2019年参加国家冬水组联合体中间试验。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乡小麦综合试验站(编号:CARS-3-2-34)。

作者简介:范永胜(1980—),男,汉族,河南鲁山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通信作者:蒋志凯(1966—),男,汉族,河南辉县人,本科,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1新科麦168号系谱
表1多年多点中间试验产量结果
2.4新科麦168号的系谱图新科麦168号系谱如图1所示。

3新科麦168突出特点
3.1高产稳产由表1可以看出,新科麦168参加2013—2019年度河南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联合体冬水组区域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汇总,平均产量546.8kg/667m 2,平均比对照周麦18增产
4.49%,平均增产点率88.2%,具备高产、稳产潜质。

3.2抗病抗逆性强2013—2019年中间试验中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和赤霉病。

2014—2015年河南省区试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综合抗病性较好。

新科麦168在苗期表现为生长势壮,在冬季表现耐寒性好,在春季表现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在生长期表现出一定的耐旱性,在生长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
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好。

3.3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
新科麦168属半冬性、多穗兼大穗型中早熟品种,
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略早1d。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
叶片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适中,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

株高75cm 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

株型较松散,旗叶偏上举,穗下节偏长,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

长方大穗,穗长匀称、码较稀。

籽粒大、半角质,外观商品性好,大小均匀,饱满度好。

产量三要素
较协调,丰产性突出,平均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
42万穗/667m 2、33粒、48g。

耐冬寒、抗春冻,耐后期高温,灌浆顺畅,熟相好,适播期长,适应性广。

3.4品质优良
2014年/2015年区试抽混合样检测:蛋白质含量14.3%/14.43%,湿面筋含量28.4%/29.6%,容重792g/L/808g/L,吸水量63mL/100g/61.8mL/100g,
小黑麦广麦74//[练丰1号/前麦(苏)]st2422/464(意大利)/Nainari60(英)
↓↓
周78A /安农7959

周8425B
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德国抗源)

(百农791/豫麦2号)//[鲁麦1号(矮孟牛)/偃师4号]

豫麦21[3]
周8425B/内乡182

周麦11//温麦6号/郑州8960豫麦21/周8425B 豫麦21/周8425B
↓↓↓
矮抗58/周麦16洛麦1号/周麦13
↓↓
F1/洛麦21

新科麦168
参试年度(年)试验组别平均产量(kg/667m 2)增产幅度(%)增产点率(%)显著程度2013—2014河南省区试584.8 3.5491.7显著2014—2015河南省区试528.2 5.4980.0不显著2015—2016河南省生产试验544.3 5.9093.3显著2016—2017国家区试541.5 3.7090.4显著2017—2018国家区试473.7 2.5073.9不显著2018—2019国家生产试验608.0 5.80100.0显著平均546.8 4.4988.2显著
(下转14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文献:[1]朱红彩,范永胜,赵娟,等.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1(
2):54-56.
[2]庄巧生.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张清海.河南省小麦审定推广品种及其选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上接11页)形成时间2.9min/3min,稳定时间1.8min/3.7min,硬度64/63。

2017年/2018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联合体区试抽混合样检测:蛋白质(干基)14.26%/15.4%、湿面筋30.3%/34.6%、容重795g/L/809g/L、稳定时间1.9min/1.9min。

4种植技术要点4.1适宜种植区域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2适宜播期、播量适宜播期10月6—16日,适宜播期内,播量控制在9~12kg/667m 2。

4.3强化播种质量
为确保苗匀、苗全,尽量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要求整地精细,确保墒情好再下种,浅播深不过寸、均匀播种。

4.4加强肥水管理
土壤要求肥沃,施肥原则是平衡施肥,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

全生育期施肥量为:纯氮12~15kg/667m 2,
磷(P 2O 5)6~7kg/667m 2,钾(K 2O)6~7kg/667m 2,锌肥
1.5kg/667m 2。

为了便于农事操作,磷、钾肥和锌肥一
次性底施。

根据苗情在拔节至孕穗期可追施尿素8~10kg/667m 2。

适时浇好越冬水、拔节至孕穗水和灌浆水。

4.5防治病虫害
起身拔节期用吡虫啉+井冈霉素,孕穗期、灌浆期分别用吡虫啉+粉锈宁防治病虫害。

在小麦扬花期,若
天气预报有2d 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或雨后
及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667m 2兑水50kg 防治赤霉病。

(编辑:李俊慧)
参考文献:[1]
梁爱华.广东云浮牛大力资源调查及药材品质评价[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3):198-200.
[2]韦荣昌,潘丽梅,吴庆华,等.牛大力种子苗生产技术规程[J].热带农业科学,2017,37(12):48-51.[3
]韦荣昌,吴庆华,闫志刚,等.牛大力种子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3):42-45.
[4]周通,孙玮,罗东升,等.牛大力恒温保湿催芽育苗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153-154.[5]时群,陈丽文,陈乃明,等.牛大力种子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38-141.
[6
]叶春秀,蓝芳,黄荣韶,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牛大力种子萌发及幼苗质量的影响[J].种子,2016,35(6):93-95.
[7]段左俊.牛大力的种子发芽试验研究[J].热带林业,2014,42(1):18-20.
[8]方利娟.药用植物牛大力种子萌发试验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5):24-27.[9]苏钰琴.复合磁电场对牛大力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3):82-85.(编辑:李俊慧)
测定牛大力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等项目,最能反映种子质量状况,是种子质量关键指标,是必不可少的试验环节。

较高的种子发芽率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前提。

本试验牛大力种子发芽率为86.67%~100%,最高为样品3,最低为样品4,平均为92.50%。

种子发芽势范围为46.67%~53.33%,平均值为49.17%。

种子生活力范围为92.00%~98.00%,平均值为95.50%,说明该4批种子总体质量较好,但发芽率也表现出发芽不一致等问题。

一方面可能与种子的成熟度、种植环境、采收时间等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与播种条件有关,如浸种温度[4]、不同发芽基质、电磁场复合诱导、组织培养条件[5]、药剂处理[6]等。

据段左俊[7]对牛大力种子发芽试验研究表明,浸种温度、不同基质均影响发芽率,同一浸种时间,50℃温水浸种后发芽率明显高于40℃和20℃。

方利娟[8]对药用植物牛大力种子萌发试验研究表明,以河沙为基质的发芽率明显高于椰糠、红壤及棕壤。

苏钰琴[9]使用复合磁电场对牛大力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场强度50kV、磁场强度1300Gs、诱导时间20min,发芽率可达到92.5%。

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牛大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种植户所用种子至今还没有参考标准可遵循,行业标准也尚无发布,较难保证牛大力中药材的质量。

本试验从牛大力种子的真实度、净度、百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可以为制定牛大力种子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