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活剂:用于灭活微生物的化学试剂或药品称为灭活剂。如甲醛和β-丙内酯(BPL)。β-丙内酯(β-PL):广泛用于病毒及灭活疫苗的研制和生产。做灭活剂使用。如用β-丙内酯应使用95%以上浓度的新试剂,β-丙内酯保存时间过长引起自身聚合,影响灭活效果。我国制备狂犬病疫苗时采用甲醛溶液灭活,甲醛为致癌物,残留的游离甲醛随疫苗注入人体后产生制激性反应。β-丙内酯由于能在疫苗液体中完全水解,不必考虑在成品疫苗中的残留,因此可考虑在纯化前低剂量预灭活一次,提高生产工序时的安全性,在纯化后再灭活一次以确保完全灭活.

BPL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各种疫苗的灭活。它是一种杂环类化合物(C3H4O2),沸点15 5℃,常温下是无色粘稠状液体,对病毒具有很强的灭活作用,其机理为改变病毒RNA结构达到灭活目的。β-丙内酯杀灭病毒的作用很强,1 g/L β-丙内酯,在37℃作用2小时后即可杀灭血浆中的西方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淋巴脉络丛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到目前为止,以流感病毒、猪瘟病毒、腺病毒、乙肝病毒、痘病毒、黄热病毒、微小RNA 病毒、疱疹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委内瑞拉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鼠脑炎病毒等作试验,β-丙内酯气体均能有效地将其杀灭,一般认为,β-丙内脂气体杀灭病毒的有效浓度为5~30mg/L。低浓度的β-丙内酯(2~4 mg/L)可以破坏病毒核酸,但不改变病毒蛋白质,因此也是灭活疫苗制造中很常用的病毒灭活剂。实践中应根据病毒材料的种类和状态,应用正确浓度、使用方法、作用时间、温度等等。

甲醛和戊二醛

甲醛及其37~40%溶液即福尔马林,是病毒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病毒灭活剂,在灭活疫苗的制造中尤为常用。甲醛对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都有破坏作用,但首先是使病毒核酸灭活——与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等含有胺基的碱基结合而使病毒核酸变性。甲醛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的作用,可与病毒蛋白质的胺基结合而形成羟甲基衍生物或二羟甲基衍生物,后者再与酰胺发生交联反应。病毒蛋白质因而变性,阻止病毒核酸的逸出。

甲醛对单链核酸最为有效,故常用于RNA病毒的灭活。适当浓度的甲醛灭活病毒后,病毒抗原性、血凝性均不改变,故常用其灭活病毒制造疫苗,迄今应用的灭活病毒疫苗,约有50%以上是用甲醛作灭活剂,通常应用0.05%~0.1%~0.2%浓度的福尔马林。其它病毒制品如血凝抗原、补体结合抗原、琼扩抗原也常以甲醛灭活病毒制备。

戊二醛对病毒的作用与甲醛相似,但灭活作用更强,2%碱性戊二醛溶液在1分钟内能杀灭所有病毒。在病毒学中,戊二醛常用于实验室污染器材如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的擦拭消毒。用强化酸性戊二醛(含0.25 乙烯脂肪醇醚)代替常用的3%~5%石炭酸溶液浸泡污染的吸管、试管等,具有可靠的消毒效果。

疫苗灭活剂β-丙内酯(Beta-Propiolactone,BPL)

灭活是指破坏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但尽可能避免影响其免疫原性或破坏血清中补体活性的过程。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β-丙内酯(BPL)或其他有效灭活剂。

甲醛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致癌物质。其既可作用于病毒含氨基的核苷酸碱基(如A,G,U),又可作用病毒壳蛋白。作用于病毒壳蛋白时,易使蛋白质发生交联或病毒颗粒聚集,不能再作用于壳蛋白内的核酸。这样,病原体蛋白的抗原性会遭到严重破坏,并可能有病原体存活;用甲醛灭活时间长,一般需要在37-39℃处理24h以上或更长时间。并且灭活的效果易受温度、pH、浓度、是否存在有机物、病原体的种类和含氮量等因素影响,在研究中应引起注意;残留的游离甲醛,若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产生制激性反应。

而β-丙内酯(BPL)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各种疫苗的灭活。它是一种杂环类化合物(C3H4O2),沸点155℃,常温下是无色粘稠状液体,对病毒具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作用机理:作用于病原体DNA或RNA,改变病毒核酸结构达到灭活目的,而不直接作用于蛋白。

1. 特点: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保持免疫原性,强灭活效果。β-丙内酯(BPL)直接与病毒核酸作用,而不作用于壳蛋白,不破坏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2. 极易水解,无残留,并且水解产物无毒无害。大剂量β-丙内酯(BPL)虽是一种致癌物,但极易水解,在37℃水浴水解2h后消失[1, 2],其水解为无毒性的人体脂肪代谢产物β-羟基丙酸[3]。另外,由于其能在疫苗液体中完全水解,不必考虑在成品疫苗中的残留。

3. 灭活时间短,缩短了疫苗的生产周期。37℃仅需2小时β-丙内酯即可完全水解,灭活时间短,从而显著地缩短了疫苗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总之,β-丙内酯(BPL)作为疫苗灭活剂,可直接作用于核酸,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很强;不破坏病毒的血凝素抗原, 保持病毒良好的免疫原性;其水解产物对机体无害,接种反应轻。故早在1984年就被选作狂犬灭活疫苗的灭活剂正式使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疫苗。

原文来自: 疫苗灭活剂β-丙内酯(Beta-Propiolactone,BPL)

疫苗灭活剂β-丙内酯(Beta-Propiolactone,BPL)

灭活是指破坏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但尽可能避免影响其免疫原性或破坏血清中补体活性的过程。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β-丙内酯(BPL)或其他有效灭活剂。

甲醛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致癌物质。其既可作用于病毒含氨基的核苷酸碱基(如A,G,U),又可作用病毒壳蛋白。作用于病毒壳蛋白时,易使蛋白质发生交联或病毒颗粒聚集,不能再作用于壳蛋白内的核酸。这样,病原体蛋白的抗原性会遭到严重破坏,并可能有病原体存活;用甲醛灭活时间长,一般需要在37-39℃处理24h以上或更长时间。并且灭活的效果易受温度、pH、浓度、是否存在有机物、病原体的种类和含氮量等因素影响,在研究中应引起注意;残留的游离甲醛,若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产生制激性反应。

而β-丙内酯(BPL)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各种疫苗的灭活。它是一种杂环类化合物(C3H4O2),沸点155℃,常温下是无色粘稠状液体,对病毒具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作用机理:作用于病原体DNA或RNA,改变病毒核酸结构达到灭活目的,而不直接作用于蛋白。

1. 特点: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保持免疫原性,强灭活效果。β-丙内酯(BPL)直接与病毒核酸作用,而不作用于壳蛋白,不破坏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2. 极易水解,无残留,并且水解产物无毒无害。大剂量β-丙内酯(BPL)虽是一种致癌物,但极易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