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第九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于是从1979年开始,在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逐渐下放了一些外贸 经营的权限。1984年,外贸部实施了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一,1984 年 1 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 年 1 月 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
(三)实现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4年国内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的双轨制对出口商品的计划资金调配带来 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1985年起外经贸系统试 行了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摸索价格双轨制情况下的计划资金使用方法。
1987年我国外贸部对所属的外贸专业总公司实现了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其承 包的内容包括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三项指标。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三)权力下放,部分放开经营权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 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 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 向自主经营的道路。 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二)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改革 在包税制时代,出口退税中央财政承担80%,地方财政承担20%,而在执行中, 地方负担部分往往不易落实。实行分税制后,出口退税明确规定全部由中央财政负 担,保证了退税的落实。 但大量出口形成了对出口退税政策和中央财政能力的考验。最终由于退税大量 增加,中央财政无力支付,只得将增值税退税率全面降低。 这种趋势在1997年以后得以逆转。为了应对国内经济衰退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各 国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又开始逐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三)权力下放,部分放开经营权 在外经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为了顺应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先逐步地给 机械行业的生产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 后又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逐步给机械工业企业外贸自主权,允许这些企 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直接出口产品,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对出口盈亏担负经济责 任。 后来,各省成立外贸总公司,并将原中央外贸总公司在各省的分公司独立出来, 给予全部外贸经营权。
第三,加入WTO以后,要实现对外贸易政策的统一制定及在全国的统一实施。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仍有很强的计划经济遗留色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对出 口的管理与促进上。
第四,加入WTO,需要一个公平的对外贸易竞争环境。
四、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如果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出 口促进体系,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就不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日本等国的实 践告诉我们,出口贸易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是 唯一有能力给予支持的重要力量。
从新中国诞生开始,我国就废除了帝国主义在我国的各种 特权,没收了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逐步建立了 国有外贸企业,并通过改造私营外贸企业,实行了以国营外贸 专业公司为主体、私营外贸企业为补充的对外贸易体制。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出现了不适应 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从1978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始了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这对 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 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
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 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 比1979年增加了 11 倍多。
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由于我国出口仍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 垒、绿色壁垒等手段对我商品进口设限,我国商品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呈现出不 断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国际市场对我国一般性低价出口商品的需求接近于饱 和,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出口促进政策需要作出系统性、战略性调整。
通过1979—1987年的初步改革,逐步扩大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渠道,调动了地方、 部门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但从总体来看,因企业为真正实现企业化管理缺乏有效的 自我约束机制,我国外贸体制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一切均有待于 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 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
(二)开展工贸结合
在1979年改革之前,由于工贸脱节,常常造成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 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出口效益。于是在外贸体 制改革的初期,我国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试点。
(1)“四联合、两公开”。 (2)建立工贸结合公司,即工业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以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模 式建立联营企业。 (3)建立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外贸公司,从而实现直 接对外经营出口业务。
这一调整的核心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从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实现从“扩大出口”规模导向到“提高卖价”效益导向 的转变。
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必须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促进体系。
三、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实践证明,我国加入WTO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但加入WTO确实也给我国带 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只有建立起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应中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以 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稳定、规范、统一的出口促进体系,才能有利于全面提高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出口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对 外开放的各项战略目标。
三、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其次,只有通过出口促进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与对外贸易相关的海关、商检、 外汇、税务和外经贸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分工,协调统一,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为企业在通关、商检、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环节提供更多的支持,我国加入 WTO以后获得的优惠与便利才有可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二)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改革 我国从1979年开始试行以增值税、产品税和营业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 经过一段上缴利润和缴税并存的过渡,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同时中国开 始执行出口退税政策以鼓励企业增加出口。 1985年起扩大出口产品退税范围(除原油、成品油之外所有产品都可退税); 1986年起扩大出口退税深度,由过去只退最后一道生产环节的产品税,扩大到加退 中间生产环节的产品税。 1985—1990年间出口退的主要是工商统一税(按营业额10%的基本税率征收)、 产品税(对初级产品征税)和增值税,退税规模在逐年不断增加。 1994年进一步改善了出口退税制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 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 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1978年之前,为确保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 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 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 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 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
在出口的促进与管理方面,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外竞 争一体化,单纯的某一项政策都难以有效调节这种变化所体现的复杂关系,因此建 立一整套符合新形势需要的、规范化、高效率的政策调控与促进体系,完善对外贸 易体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二节 以打破旧体制为主要内 容的外贸体制改革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保持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实现 我国国民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
按照“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外需拉动仍将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我国加入WTO以后 潜在的进口增长,客观上要求出口保持持续发展,以实现外汇收支平衡。
第三,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我们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增长,带动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为了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需要我们保持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的 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同样需要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以打破旧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体制改革 三、以建立外贸新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体制改革
第一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必要性
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是为了适应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并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为落实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一)外汇管制制度改革 在外贸由国家垄断,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的情况下,汇率一度只是内部进行会 计核算的工具,它对进出口起不到调节作用。随着外汇调剂中心的建立,汇率对贸 易的调节作用开始增强。但由于计划在进口方面仍有作用,留成外汇部分相当于计 划进口的权利。 外汇调剂中心进行市场交易的不是实际的外汇,而是外汇配度,即议价得到的 使用外汇的权利。
二、深化改革阶段(1988—1990年)
(一)外汇管制制度改革 外汇留成的政策对进出口的影响十分复杂,对有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强大者而 言,地方财政补贴可以促进企业多出口创汇,再从进口中多赚钱。外汇调剂市场和 官方内部双重汇率使得外贸企业可以在内外两个外汇市场上得到双重利润,出口积 极性因而大增。 在进口用汇方面,政府另有批汇手段进行调节。在实际进口时要根据商品的性 质,是否得到国家批准来折算不同的折算率,而不论及外汇来自于留成部分与否。 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必需品,由国家批准后按官方汇率折算。这样, 拉高的人民币比值可以减少进口成本,有利于解决国内的短缺问题。一般商品进口 按市场汇率折算,相对于官方汇价可以增大进口成本以限制进口。
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 首先,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 经营的能力。 再次,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 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 们积极性的发挥。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九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 及进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我国在对外贸易 体制初步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 和建立对外贸易新体制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 措施。
主要概念:对外贸易体制 外贸经营权 工贸结合 出 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制 转换企业经营 机制 进出口商会
其二,1984 年 1 月,明确规定了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外 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外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 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
其三,1984 年 9月,通过了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 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