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初中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地理课堂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科育人的方向指引,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活化课堂内容,在不同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中,贯穿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学习活动,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认知基础和地理教学特点,将课程思政教育和新课标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与改进等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教学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研究初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形成“大教材”意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核心概念
(观念)。
秉承多样化观念,注重发挥学科教研团队合力,采取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了解、理解、驾驭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结构化,学习情境多样化,学习任务层次化,学习活动实践化,以
优质设计生成深度教学的原点,让学生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要准确把握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避免机械套用核心素养名称,把握好从知识技能到核心素养的认知发展逻辑,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
结合单元和课时内容,从地理课程整体性和学生发展连续性角度统筹考虑,对应落实核心素养的体现和培养路径。
结合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定要求,重点把握学生的前认知、元认知及最近发展区,兼顾分析学生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充分考虑在每节课中学生素养的发展及达成情况,充分考量学生水平表现,推断目标达成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为实现有效教学须从三个向度思考:一个向度是学科德育,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的教学目标;另一个向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
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良性结构到不良结构;第三个向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下的学习表现情况。
深广度的设计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
此外,教学目标设计还要重视地理学科本质的渗透,要注重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视角;要凸显综合思维和共同体意识的培
养;还应重视地理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如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人地协调观等。
(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要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提炼学科素养关键要素,提取单元和课时的大概念。
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坚持素养导向,以教学目标为靶向,注重学科实践,设计讨论、访谈、调查、观察、实验、参观等系列化、进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产生观念。
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组织方式、学习材料、评价等基本要素,如教师可以参照“确定大概念一制定活动目标一分配课时一确定各课时核心问题与子问题一情境问题链一活动评价”的流程来设计。
(三)地理素材选取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教学重点,服务教学目标,围绕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点,强化其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牢牢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结合。
可以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社会热点、学生体验等素材组合成有内在逻辑的内容组块,将活动内容结构化。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重组,尝试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综合程度较大的内容组织方式。
选择、拓展和补充学习内容或选取地理素材时,应充分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慎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
习需要和接受能力,避免超纲过线、过多滥用、华而不实、低质无效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现象。
(四)学习方法选择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建立地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关联,让学生获得解决地理问题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主动学习,真实学习,深度学习。
同时合理协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发挥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课堂学习的整体逻辑。
(五)学习手段运用传统与现代并重,教师要发挥板图、板画、板书“三板”的最大功效,同时尽可能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获取地理文献、地图、地理视频等形式的信息。
重视地理工具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地理信息解释或解决探究学习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理解提供学习支架。
如地方文化习俗、社会热点、学生熟悉的经典图书中的素材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地理信息,看待与探究地理问题。
(六)评价设计
紧扣教学目标,预设充分的表现证据。
将评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建构与迁移、输入与输出、形成与表现的互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教师应精准了解学习目标达成状况,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即时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通过学生在实际学习任务中的真实表现诊断其课堂参与状态、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
也可以适当采用纸笔测评方式,通过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设计、检测训练等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各种综合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要及时处理并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关注学生在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蓝图,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育核心素养的活动过程。
这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建,不断调整和缩小地理教学设计与现实地理教学活动之间差距的过程。
(一)课前有的放矢教师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前备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新知预习后的已知与困惑,从而进一步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教学方案,准备好课件、图表、文本材料、实物教具、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及相关软件,调试教学设备,保障课堂教学顺
利进行。
(二)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营造融洽包容的班级气氛。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又能够开诚布公进行问题讨论,还能够就具体问题进行真正深入的分析。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思考,形成合作意识。
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
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行动、试错、交流和发现问题,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达成目标的探究历程。
(三)重视学习体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把精力从专注于自己的讲授转换到精心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上,营造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氛围,提供思考、交流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探究、质疑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平等地参与教学对话、讨论交流,注重倾听学生的观点,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做出必要的反馈,做好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等角色。
(四)动态实施教学教师要重视课堂实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预先设计的教学
方案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生思维和学习体验的变化,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和创见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过程或方法,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创造性,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始终处于灵动的动态生成中。
教学实施要敢于超越,不要受教室固定的场所限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五)发挥评价功能教师要针对预定的教学目标,灵活采取提问、展示、纸笔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即时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评价要有整体性与综合性,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也要关注个性、潜能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既要体现公正性,又要有差异性;评价既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给予学生肯定、引导、提升、激励;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要将教师的点评、学生的自评和生生互评结合起来。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借助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进行评价等。
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六)形成知识建构在课堂学习结束前,教师应对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表现
等进行总结,达到巩固知识、总结方法、凝练经验、升华思想、启迪新知、学会学习的效果。
课堂小结可采取板书、思维导图等多种灵活的呈现方式,力求简洁直观、层次结构清晰,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整体搬迁。
重视学法总结和迁移应用,注重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评估与改进教学评估与改进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保证评估内容的完整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兼顾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要把教学评估与改进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教学评估的主体要以学科组教师为主,坚持单元整体评估与改进,实现由单元教学到课时学习的精准落实。
(一)教学方案评估依据课标,积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的一致性,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共同体评价,全面评估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依据地理学业质量标准,评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探索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关注表现性评价,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利于调整后续的学习活动。
(三)教师实施过程评估与改进
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教学实施进行批判、积极的评估。
主动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主动开展听评课活动进行实证评价。
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案,反思教学实施是否有效,明确改进方向。
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困惑,可采取同伴互助、协同研究的方式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力求在行动中总结提炼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从实
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四)教学特色锻造教学中师生交往是在师生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才能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师生相处就是个性间的撞击,教师以自己的个性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个性。
提倡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在教学方式、情感沟通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特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