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考试总分:13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25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25分)
1. 秦始皇在巡游刻石中得意地宣称“壹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由此可知,这些刻石主要颂扬的是秦始皇( )
A.开创郡县体制
B.完成国家统
C.确立至高皇权
D.建立朝议体制
2. 有学者指出:“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这一认识意在说明()
A.社会是逐步进化的
B.法律有其发展规律
C.治国亦需因时而变
D.礼法兼施的合理性
3. 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

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4. “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

”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郡县制已确立
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5.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
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
寿命272313039363414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6. 王祯《农书》记载某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该农具()
A.出现于春秋时期
B.因犁壁的发明而推广
C.适用于南方水田
D.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7. 汉赋描绘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田猎巡游、兴建京都官苑、祭拜名山大川等活动。

这说明汉赋()
A.已经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
B.完全客观反映两汉时期社会生活
C.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调整的产物
D.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
8. 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

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到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

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9.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其中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是()
A.北魏
B.前秦
C.西晋
D.前燕
10. 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大将蒙恬主持修筑
②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
③在当时有利于中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④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 《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注重稳定社会秩序
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
12.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表明礼乐制度()
A.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1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14. 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

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

商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
A.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
15.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16. 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都是重要的史料。

如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17. 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其思想来源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8. 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

这一举措()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19. 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李白勉励外甥从军:“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还。

”一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诗句唱响南北。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唐代()
A.地方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B.文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C.门第取人选官制度弊端丛生
D.崇文抑武的国策不合时宜
20. 这一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该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21. 下列不属于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清
B.辽
C.西晋
D.西夏
22. “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
位。

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23. 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A.前秦和北魏
B.前秦和东晋
C.北魏和吴国
D.曹魏和东晋
24. 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默写儒家经文)、墨义(默写既有儒经注疏)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这一变化()
A.奠定了宋词繁荣的基础
B.凸显了儒家对个性的尊重
C.削弱了儒学的正统权威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趋向
25. 宋代使用便钱会子,这些会子很多是豪民富户发行,后来富户向政府申请获得准许,但需要上缴三司每贯20文。

未代在对盐、茶、铁、酒、香药等商品进行专卖时,采用了盐引、茶引的信用票据方式。

这些做法的积极影响是( )
A.民间金融信用合法地位增强
B.豪民富户成为国家财政的依靠
C.宋代对商业由限制走向松弛
D.推动了饮茶之风在中国的盛行
卷II(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2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

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佛、克己、好学、知勇、仁怒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
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储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续中之私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己矣。

”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7. 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

……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

……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三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
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25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25分)
1.
【答案】
B
【考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

关键信息有:“壹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解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形成了“壹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的社会局面,故B正确。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2.
【答案】
C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
材料言论意在强调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治国之法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言论的核心意思不符,而且材料没有“进化”之意,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3.
【答案】
B
【考点】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

【解答】
据题意可知,汉初确立爵位和分得土地的依据是在推翻暴秦、消灭项羽战争中所立功劳大小,即按照军功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故选B;
等级秩序明显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汉朝统治基础的构成,排除C;
材料主要强调权力和财富分配的标准,没有涉及社会关系是否稳定的问题,排除D。

故选B。

4.
【答案】
D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解答】
社会动荡不安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选项错误;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不是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
郡县制在秦朝时确立,故C选项错误;
材料指出“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说明当时存在着统一的因素,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5.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东汉的衰落
【解析】
本题考查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制度。

【解答】
东汉时期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更换频繁,故选A;
西汉出现七国之乱,排除B;
皇帝更换频繁与地方的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
秦末出现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排除D。

故选A。

6.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本题考查耧车。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两足中虚”“中置耧斗”“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可以判断出该工具是耧车,耧车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耕作的效率,故D项正确。

耧车出现于汉朝,故A错误;
耧车得到推广与其提高效率有关,与犁壁的发明无关,故B错误;
耧车是播种工具,故C错误。

故选D。

7.
【答案】
D
【考点】
两汉的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文学。

【解答】
根据“田猎巡游、兴建京都官苑、祭拜名山大川等活动”可以看出汉赋展现了汉代大一统之下的国家盛况,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故D正确;
“摆脱了”“完全”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B;
材料看不出统治政策的调整,故排除C。

故选D。

8.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完善。

【解答】
中央集权主要强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B项错误;
由“进土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到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的“观政进士”制度可知,科举制度注重进士的实际工作能力,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

故选C。

9.
【答案】
B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前奏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曾短暂统一过北方,故B项正确;
AC项都不属于十六国,排除;前燕并没有统一过北方,排除D。

故选B。

10.
【答案】
D
【考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故①正确;
秦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而不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的,故②不正确;
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故③正确;
长城的修筑不能真正起到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故④不正确。

故选D。

11.
【答案】
B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2.
【答案】
C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
A.“礼义立,则贵贱等矣“,表明封建等级是严明的,故排除;
B.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故排除;
C.“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表明礼乐制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故正确;
D材料中并未涉及官僚政治,故排除;
故选C。

13.
【答案】
C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即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变化,故C项正确;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各国君主巩固统治的需要是变法的条件,不是根源,故BD错误。

故选C。

14.
【答案】
A
【考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5.
【答案】
B
【考点】
孔子和老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解答】
根据材料中“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其背景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故B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孔子与儒家思想,而“士阶层”与“思想家”所涵盖的范围则要更大,因此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D;
儒家学派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重建社会秩序,排除C。

故选B。

B
【考点】
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答】
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都城于天下的中心,说明当时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因此“宅兹中国“印证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 正确;
夏朝是第一个国家政权,排除A;
奏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奏朝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排除D。

故选B。

17.
【答案】
C
【考点】
黄老思想和“与民休息”政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道家主张无为,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都与“无为而治”无关,故排除ABD三项。

18.
【答案】
D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
依据材料“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可知,把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集中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的陵县附近,其目的是便于监视控制地方,防止叛乱,保证安定,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

A项中的“解除”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19.
【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魏晋至隋唐的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文人的进取精神。

【解答】
根据材料“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可知,这强调了文人投笔从戎、积极进取的精神,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藩镇的相关知识,故A项错误;
唐代科举制得到发展,门第取人选官制度已被废除,C项错误;
唐代没有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

故选B。

20.
【答案】
C
【考点】
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古代赋税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所以,题干中所说的制度是两税法,故C正确。

A项属于土地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B项仍“以丁身为本”,D项只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均不符合。

故选C。

21.
【答案】
C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求学生结合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
A.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

B.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

D.西晋是汉族人建立的。

D.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

22.
【答案】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丝绸之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影响。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于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和田马钱、形貌,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产物;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田马钱”不足以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和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C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3.
【答案】
A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解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前奏和北魏:4世纪后期,氏族人建立了前奏政权,前奏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奏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践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A项正确东晋和吴国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24.
【答案】
D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程朱理学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取士和儒学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
北宋中期,科举考试逐渐偏重“经义”,而且要求宽松,这有利于士人自由解读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趋向,促进了理学的发展,D项正确;
宋词繁荣的基础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并非科举制度变革,A项错误;
宋代儒家倡导纲常伦理,强调对个性的约束,B项错误;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有利于正统权威的增强,C项错误。

故选D。

25.
A
【考点】
宋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26.
【答案】
(1)品德:具备个人美德;怀抱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2)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应服务于天下;建立“天下之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僵化。

【考点】
孔子的政治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指出指出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应有的理想人格,并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结合知识分析对“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理解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本题考查的是黄宗羲的主张及产生的原因。

【解答】
(1)由材料“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佛、克己、好学、知勇、仁怒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概况可知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应具的理想人格是:具备个人美德;怀抱经世济民情怀;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有: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2)结合知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意思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再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由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己矣”可知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可知主张是君臣应服务于天下;由材料“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可知主张是建立“天下之法”。

27.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考点】
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