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第15章--理气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薤 白《本经》
主要作用是助胸阳,开心窍,是治胸痹的要药。 1.通阳散结—胸痹证。 由于寒湿痰浊滞于胸中,阳气不得流通,所致 的胸闷,疼痛,喘促气补或胸背作痛,配瓜蒌、 半夏(瓜蒌薤白半夏汤)。 现代用治冠心病,心绞痛,胸膜炎,气管炎等 若胸痛证属气滞血瘀者,可在上方基础上加川 芎、桃仁、红花以活血止痛。 寒凝气滞的脘腹疼痛配姜、桂、夏等温中行气药 2.行气导滞:用于胃大汤气滞,湿邪内阻所致的泻 痢下重,大便涩滞者。偏热者,配黄柏, 秦皮;偏寒者配木香,六曲等。
第三节 治肺气壅滞的药 陈 皮《本经》 1.燥湿化痰: 为脾、肺气分二经的要药,既能理气,又能燥湿。 ① 湿浊中阻证:胸闷腹胀、纳呆、倦怠,大便 溏薄, 舌苔厚腻, 配苍术, 厚朴, 甘草—平胃散, ② 痰湿阻肺证:(胸痹)气逆不降,咳嗽痰多, 喘促胸闷,舌白腻,脉滑或濡滑等。配半夏、茯 苓、甘草、乌梅—二陈汤。 2.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证: 气香性温, 能行能降。 ① 脘腹胀满或疼痛,配枳壳,木香。 ②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配生姜—橘皮汤。
第四节 作用肾经药物 乌 药《本草拾遗》
有行气消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 达腹部逆气的作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并能 温肾缩小便。本品长于治下焦属于寒性的气痛,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温肾治疝的要药。
1.行气止痛:
⑴.用于肾间冷气波及肝经而致的少腹冷痛,疝 气疼痛,睾丸冷痛坠胀等,如天台乌药散。〈行 气疏肝,散寒止痛〉 ⑵.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气逆喘息,噫气 不舒,纳呆配党参,槟榔,沉香等 (四磨饮子)
③ 呕吐有痰热之象可配竹茹、黄连。 ④肝气乘脾所致痛泻,配术,芍,防风—痛泻要方。 ⑤脾胃气虚消化不良配党参,白术,甘草—异功散。 陈皮主治范围,不外肺脾病症,总是取它 理气,燥湿之功效,配参、术能健脾益气;配 半夏则能燥湿化痰,配苍术,厚朴则燥湿除胀; 配防风、白芍、白术则住痛止泻;配竹茹、生 姜则和胃降逆。 汪昂《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 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 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 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痰, 宣通五脏”的记载。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掌握药和熟悉药功能与主治 2. 领会:理气药的分类及配伍意义。 3. 应用:本章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煎煮法。
概述:
一、定 义: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 机可使气行通顺,以治气滞、气逆的药物称为理 气药。 二、作 用:调气健脾,行气止痛,顺气降逆, 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纳气平喘等功效。 三、适应证:—气滞证。
2.化痰除痞:本品能够破气主降而走下,破 气滞,行痰湿,除痞满为治胸痹痞满要药。 (1)胸痹证 (痰浊内阻,胸阳不振) ----枳实薤白桂枝汤 (2)小结胸证(痰热互结) ----小陷胸加枳实汤。 (3)痞证---心下痞,食欲不振,神疲体倦 ----枳实消痞丸 (4)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
木 香《本经》
气滞有程度不同:
轻者为满;重者为胀;较重者为痛;严重者为痞块。
第一节 理脾胃气滞的药
枳 实《本经》
善破胃肠气结,是临床常用而且作用猛烈的破气药. 1.破气消积:(破气除痞) (1)脾胃气滞重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泛酸,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配陈皮,木香。 (2)湿热痢疾(积滞胃肠) ----枳实导滞丸。 (3)热结便秘:----大承气汤。 (4)脾虚证:食后脘腹痞满作胀。配白术—枳术丸。
香附根据炮制不同作用点各异:
生用偏于上行胸膈 ,外达皮肤; 熟用则入肝肾而利腰足; 洒浸炒,通行经络; 醋炒,消积聚,止痛; 姜汁浸炒,消化痰饮; 炒炭则止血,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过多; 童便浸炒入血分而补虚; 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比较: 木香,辛温,偏于行胃肠气滞,主入气分。 香附,辛平,偏于宣畅十二经气分并入血分。
第二节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的药 香 附《别录》
1.疏肝理气----要药(气病之总司)《本草纲目》 焦树德说:能通达十二经,入八脉气分,前人 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血.痰.食.火. 湿邪)调经 ⑴.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芎,陈,香附) ⑵.脾胃气滞证—越菊丸(川芎,香附,六曲,苍术, 栀子) ⑶.胃寒气滞,脘腹冷痛—配高良姜—良附丸 ⑷.寒疝腹痛—配小茴香,乌药。
2.调经止痛--月经不调(妇科之主帅)《本草纲目》 香附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 以前人称它为“血中气药”(能入血分的 行气药)能理气调经,主治月经不调: (因情志而引起的一切月经失调) 加强行气 活血而止痛 本品引补血药至气分以生血, 无论胎 前产后均可用, 所以有“女科之要 药”,“妇科之主帅”之称。
4.肾气不足证
(久病体弱、年老体衰、色情过度等所致) (1)肾气虚弱,不能固摄,膀胱气化不灵而 致遗尿,尿频,小便失禁。—乌药。 (2)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表现为:呼多 吸少, 喘促短气, 动则尤甚, 声低气怯。—沉香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 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痛或 疼痛的症状。
1.行气 (调中 )止痛---要药 (1)脾胃气滞证—木香顺气丸。 (2)痢疾—配黄连—香连丸,加减治各种痢疾。 (3)黄疸---配茵陈蒿汤。 (4)疝气疼痛---导气汤(配川楝子、小茴香) 2.健脾消食----脾虚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或呕吐、腹泻,喜 温喜按,舌苔白腻—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配: (1)砂仁治脘腹痞满; (2)槟榔除里急后重; (3)莱菔子可治腹胀; (4)小茴香可治疝痛; (5)乌药可治小腹部气逆作痛。
气滞证:
1.肝郁气滞证:由于七情或湿热所伤,肝气不能疏 泄,经脉之气阻滞而出现的肝郁气滞证:两胁胀 痛,烦躁易恕,叹息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 房胀痛、疝气、梅核气、口苦、苔白脉弦等。 2.脾胃气滞证:饮食不节或寒湿困脾或肝气乘脾而 致的脾胃气滞证: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疼痛、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便秘、痢疾等症。 3.肺气壅滞证:主要由于寒痰或湿痰,饮停胁下 (渗出性胸膜炎)气逆不降所致:咳嗽痰多、喘 促 、 胸闷 、 胸痛 , 苔白 腻 , 脉滑 或濡滑 等 症。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五、注意及禁忌:本品辛香走窜,易耗气伤阴 1.气阴两虚的要禁用、慎用。 2.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孕妇慎用。 3.入煎剂不易久煎。 六、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和气滞病证不同共分四类) 1. 肝郁气滞药; 2.脾胃气滞药 ; 3.肺气壅滞药; 4.肾气不足药。 七、根据药物作用的强弱分三类: 1.行气药:香附、枳壳、陈皮、佛手、木香、 乌药、薤白、川栋子。 2.降气药:沉香、柿蒂。 3.破气药:青皮、枳实。
青 皮《本草图经》 [醋炒为佳]
1.疏肝破气:味辛散破气温通,气性峻猛,是肝胆气 分的要药,能引诸药入至肝经,长于破气疏解郁。 (1)用于肝郁气滞重证:可有横犯胃证,胁肋胀 痛,胸闷不舒,胃脘胀满,呃逆、嗳气吞酸等 (2)肝郁气滞,乳房胀痛,配瓜蒌,香附等。 (3)疝气痛,痛引脐腹,配荔枝核,橘皮,小茴香。 (4)气滞血瘀, 肝脾肿大配棱、术、甲,丹参。 2.散结消滞:----食积不化证 破气消积化滞之力较强,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但力量不及陈皮。配草果,山楂等(如青皮丸) 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 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于破肝经气结。
2.温肾散寒:
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膀胱气化无力 而出现遗尿、尿频或小便失禁,配荔子核,山药, 桑螵蛸等。胞气虚寒失约所致。 如缩泉丸(配益智仁)主治下元虚冷,小 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等。
香附:行十二经滞气,开郁散结,偏入肝胆,长
于治少腹气滞。
乌药:顺膀肾逆气,治疝、缩尿,偏入肾经,长
于治小腹气逆。
沉 香《别录》
1 行气止痛 ——脾胃气滞证。
用治寒凝气滞,胸腹胀闷作痛之证。本 品降气温胃而调中,配乌药,槟榔,人参— 四磨汤。 2.降逆调中 ——胃寒呕吐,呃逆等证。 能温中散寒, 降气调中, 配丁香, 白蔻,柿 蒂。
3.温肾纳气:
⑴.治肾不纳气之喘(下元虚冷,肾不纳 气)声低气怯,呼多吸少,动则益盛,伴有腰 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无力,尺脉缓弱等。 配附子,肉桂,补骨脂,五味子,蛤蚧等。 ⑵.上盛下虚之痰喘证:痰涎壅盛,喘咳短 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 体浮肿,苔白滑或白腻。方如苏子降气汤
第十三章 理气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理气药的概念、作用、适应证、禁忌及使 用注意。 2.明确行气、破气、降气的概念。 3.应联系柴胡、苏叶、厚朴、白豆蔻、砂仁等具 有行气 作用的药物,扩大本类药物的范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掌握或了解其功效应用及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
二、课程内容
1. 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青皮 木香 香附 沉香 枳实(附:枳壳) 2. 熟悉:薤白 药 荔枝核 川楝子 大腹皮 甘松 3. 了解:佛手 香橼 青木香 柿蒂 檀香
四、配 伍:
1.根据药物作用持点和气滞病症不同恰当选药。 2.寒邪所致的气滞配温热药如附, 姜, 桂--寒滞 3.气滞兼气虚者,配伍补气药----------虚滞(气) 4.气郁兼阴虚的要配养阴药-------------虚滞(阴) 5.气郁化火配泻火药(寒凉清热泻火)--化火 6.气滞兼血瘀的要配伍血化瘀药(莪术、别甲) 7.脾胃虚弱配伍健脾药(党参、黄芪、山药) 8.寒邪犯肺,气逆咳嗽,配化痰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