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护理学基础部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学基础
一、考查目标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护理学导论
1.护理学基本概念
(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整体护理的概念
(3)专业护士的角色
2.护理程序
(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
(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
(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
3.护患关系与沟通
(1)沟通的概念、要素
(2)常用的沟通技巧
(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4.护理学相关理论
(1)一般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
(4)应激与适应
5.护理理论
(1)Orem自理理论
(2)Roy适应模式
(二)基础护理学
1.医院环境
(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医院环境的调控
1)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1.空间:患者床单位不能过密,病床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
2.温度:病室温度:20~22℃新生儿、老年病室、产房、手术室:22~24℃
3.湿度:50%~60%
4.通风:
5.噪音:WHO白天:35~40dB “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6.采光
7.装饰
2)医院生理社会环境的调控
(三)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估
1.评估患者对保持口腔卫生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对口腔为卫生与口腔疾病、全身性疾病相关性知识的了解程度。
2.评估患者对保持口腔清洁正常方法的掌握,如对经常使用的牙膏、牙刷及其他口腔清洁用品应如何选择,如何正确刷牙。
3.评估患者对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口腔卫生的护理措施
(一)口腔卫生指导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指导正确上午刷牙
(1)刷牙时间:晨起或临睡前,进食后。
(2)刷牙用具的选择
(3)刷牙的方法
2.牙线剔牙法BID 餐后
(二)义齿的护理
1.义齿的佩戴
2.义齿的清洁
3.义齿的保存冷开水每日一换忌开水或乙醇(以免义齿变色、变形或老化)
(三)特殊口腔护理
【适应症】:
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口腔术后及生活不能自理者bid~tid 【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因微生物繁殖引起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防治口臭,去除牙垢,促进食欲,增加患者舒适感和自信心。
3.观察口腔黏膜、舌苔等变化及特殊的口腔气味,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
【注意事项】
1.擦洗时动作轻柔,血管钳前端应用棉球包裹,勿直接接触黏膜及牙龈。
2.牙关紧闭及不能自行张口的患者需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入,不可用暴力助其张口。
3.昏迷患者禁忌漱口,棉球蘸水不可过湿,以免呛咳或吸入性肺炎;每次擦洗时只能用弯止血钳加紧一个棉球,以免脱落。
擦洗前后要清点棉球,注意勿将棉球遗留在口腔内。
4.长期服用抗生素者应观察其口腔内有无真菌感染。
5.传染性患者的用后物品应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常用漱口溶液及作用
6.运动功能减退和感知功能障碍
(二)压疮的评估
1.危险人群的评估
(1)意识状态改变的患者
(2)活动受限患者
(3)大、小便失禁及发热患者
(4)营养不良、消瘦患者
(5)肥胖者
(6)水肿患者
(7)老年人
(8)疼痛患者
2.危险因素的评估
(1)Braden压疮风险评估
(2)Norton量表
(3)Anderson计分表
3.好发部位的评估
骶尾部最多见,其次是踝、足跟。
(1)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
(2)侧卧位:耳廓、肩峰、肘部、髋部、膝部(内髁和外髁)、踝部(内踝和外踝)
(3)俯卧位:耳廓、颊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髂前上棘、膝前部、脚趾
(4)坐位:好发于坐骨结节
4.压床的评估
(1)临床分期
(2)压疮局部的评估
5.压疮的危险因素
1.活动受限
2.意识状态改变或感觉障碍
3.营养不良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局部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
5.应用矫形器械
(三)压疮的预防措施
1.减轻和去除局部压迫
(1)翻身最基本、最简单而有效
(2)使用减压用具
(3)正确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等设施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1)防止身体滑动
(2)患者在床上移动时使用提式床单
(3)避免使用脱瓷的便盆
3.避免局部刺激
(1)保持皮肤清洁
(2)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4.促进血液循环
(1)定期用温水擦浴、擦背,以促进血液循环
(2)鼓励患者多运动
(3)避免对局部发红的皮肤进行按摩
5.增进营养
6.加强健康教育
(四)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1.淤血红润期解除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去除危险因素,避免压疮进展。
不提倡局部按摩
2.岩性浸润期防止水泡破裂,保护泡皮和床面,预防感染。
3.浅度溃疡期保持局部清洁,促进湿性愈合。
湿性环境能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有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4.坏死溃疡期清洗疮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
【概念】:医院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分类】
(一)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可预防性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难预防性感染)
(二)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分最常用
细菌感染最常见
(三)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分类
【防控】
(一)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自觉参与感染管理
(二)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法依法管理监督
(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2 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抵抗力差异较大
一般情况下,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抵抗力最强,其下依次为细菌芽孢、抗酸杆菌、病毒和其他细菌繁殖体,另外艾滋病病毒对紫外线照射耐受力也较强。
3穿透力弱由于紫外线穿透能力弱,且受尘埃颗粒和湿度的影响,不能穿透固体、玻璃、纸张。
所以只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4杀菌效果与照射剂量有关
5在不同介质中紫外线杀菌效果不同
6杀灭效果受物体表面因素影响
7协同消毒作用
【影响紫外线消毒的因素】
一、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和照射剂量的因素
1.电压
2.距离
3.温度20~40℃照射强度最大且稳定
4.相对湿度
5.照射时间
6.有机物的保护
7.悬浮物的类型
8.紫外线反射器的使用
二、微生物方面的因素
1.微生物的类型
根据抗力大致可将微生物分为3类
高抗性:真菌孢子、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耐辐射微球菌等
中抗性:鼠伤寒沙门菌、酵母菌等
抵抗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
2.微生物的数量
【紫外线消毒的应用】
一、空气消毒
多用于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门、急诊)等室内空气消毒。
一般每10m2安装30W 紫外线灯管一支,固定吊装在天花板上,距离地面不超过2米,消毒时间为30~60分钟。
紫外线消毒的应用
一、空气消毒
(一)固定式照(二)移动式照射(三)间接照射
二、污染物表面消毒
(一)室内表面的消毒医院的病房、产房、婴儿室、监护病房、换药室等。
(二)设备表面的消毒
(三)特殊器械消毒的应用
三、饮用水和污水的消毒
四、食具消毒
【注意事项】
①环境要清洁干燥无尘,室内适宜温度在20~40°C;适宜湿度为40%~60%。
②灯管要保持清洁,每隔两周用95%乙醇棉球擦拭一次。
③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照射后病室应及时通风换气。
关灯后须间隔3~4分钟再开,以免影响紫外线灯管的杀菌效果。
④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人员应离开房间,若患者不能离开病房,要注意保护眼睛、皮肤,一般肢体用被单遮盖,眼睛戴墨镜或用纱布覆盖,嘱咐患者不要直视光源,以防发生角膜炎或皮肤红斑。
⑤准确记录消毒时间,一支紫外线灯管的使用寿命是1000小时,超过此时限应及时更换。
⑥定期检测灯管的照射强度,以保证紫外线灯管的消毒效果。
⑦紫外线灯在消毒时可产生臭氧,臭氧可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臭氧过多时也可引起中毒,臭氧
(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
【概念】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和化学方法灭菌处理后仍然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操作原则】总原则:保持无菌,防止污染
1.对操作者的要求操作者必须衣帽整洁,戴好口罩、帽子,剪短指甲、刷手;不可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操作要在视线以内,身体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手臂必须保持在肩以下、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2.对环境的要求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操作台清洁、干燥、物品摆放合理;操作前30min 停止清扫工作,并减少人员流动,以防止尘埃飞扬污染无菌区域;治疗室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次1小时。
3.无菌物品的存放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志;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清洁干燥、固定的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不可过久地暴露在空气中;无菌容器或包内应注明名词、消毒日期,并按失效日期先后顺序放置。
无菌包的有效期为7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应从新灭菌。
4.无菌物品的使用取用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人一次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有效期为24h;已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可再放回;已被污染或怀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并重新灭菌;未经灭菌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区域。
【操作方法】
(一)无菌持物钳(镊)的使用方法
1.目的
2.种类
3.存放
浸泡:2~3cm 1/2
干燥:4~8h更换
4.使用方法
5.放钳闭合垂直放入,打开关节
▲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镊)只能夹取无菌物品。
换药时,不可用持物钳直接夹取油纱条或换药、消毒皮肤,以防油粘于前端,影响消毒效果或被污染。
2.一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或镊,以免在取用过程中相互碰撞造成污染。
3.取出、放回时前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源及液面以上容器内壁的部位。
4.用后立即放回,并打开轴关节,以便充分接触消毒液。
5.远处使用要连同容器一同搬移,不可只拿无菌持物钳(镊)。
6.容器及无菌持物钳(镊)应定期消毒,至少每周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怀疑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重新灭菌。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1.目的
2.使用方法盖内面向上由近向远/由一侧到另一侧盖严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打开无菌容器盖时手指不可污染无菌容器的内面及边缘,取物时无菌持物钳及物品不可触碰边缘。
2.物品取出后,及时盖盖,以避免容器内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3.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容器应每周至少灭菌一次
5.手持无菌容器(如治疗碗)时,应拖住容器底部,手指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内面。
(三)无菌包的使用方法
1目的
2.无菌包的准备包外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3.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在干燥环境中,无菌包的有效期为7天,已打开未使用的无菌包,包内物品有效期为24小时。
2.取出无菌包或再包扎时,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操作过程中手不可跨越无菌区。
(四)取用无菌溶液法
1.目的
2.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翻起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口及瓶塞内面,防止其被污染。
2.冲洗瓶口喝倒取无菌溶液时,瓶子离污染盘和无菌容器的高度要合适(10cm以上),不可使水珠回溅,标签不可浸湿。
3.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无菌溶液,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瓶内剩余溶液。
4.已打开未使用完上午无菌溶液有效期为24h。
(五)无菌盘的准备方法
1.目的
2.无菌包的准备
3.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操作台和治疗盘必须清洁干燥,以避免无菌巾潮湿。
2.铺无菌盘时,手、衣物等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巾的内面。
3.铺好的无菌盘应立即使用(有效期为4小时),防止污染。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注意事项
1.取、戴无菌手套时,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即无菌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另一只手套的内面(非无菌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脱下手套的手勿触及手套的外面(污染面)。
2.戴好手套后,在操作过程中手应保持在肩以下、腰部以上,并在视线范围内,以避免污染。
3.戴、脱手套时,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和手指部位,以免损坏。
4.发现手套被污染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
【概念】
隔离是将传染源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和特殊的环境中,使其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
【原则】
(一)一般消毒原则
1.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备齐全根据隔离种类,病室门口和病床应悬挂明显的隔离标志。
隔离区的入口处或病房门口应具备有足够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鞋等必须物品,门口放置浸有消毒液的脚垫(供出入时消毒鞋底)、消毒手用的容器和消毒液及洗手设备、门外设置隔离衣悬挂架及隔离衣、手刷、毛巾及避污纸、污物桶、污物袋等。
2.进出隔离区域,行为符合规范
(1)凡进入给单位必须戴口罩、帽子、隔离衣,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2)穿隔离衣前,应备齐用物周密计划,集中操作和护理,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和减少穿脱隔离衣、洗刷手的次数。
(3)一切操作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离开隔离室前必须消毒双手,,污染的手禁止接触非污染物品及自己的面部。
3.隔离室内物品,分类严密处理
(1)患者接触过或掉落在地上的物品应视为污染物,经过消毒灭菌后,方可给他人使用。
不宜消毒的物品,如手表等可用纸或塑料袋保护,以免被污染。
(2)患者的衣物、书籍、证件、贵重物品等需经熏蒸消毒后方可交与家人带回。
(3)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须经消毒处理后再排放。
(4)需送出处理的物品应置于污物袋内,污物袋外应有明显的标志。
(5)任何污染物品均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洁,再消毒的原则,以防病原体传播。
4.定期消毒病室,严格探视制度病室内空气每天消毒一次,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病床和床旁桌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严格执行探视和陪伴制度,并向家属宣传、解释遵守隔离要求和制度的重要性。
5.加强心理护理,及时解除隔离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治疗护理过程中多关心患者,及时告知其治疗进展情况,并给予鼓励,对严禁探视的患者要及时传递家属的信息,以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孤独的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尽快康复。
严格掌握接触隔离的保准,传染性分泌物经过培养,结果连续三次均为阴性,经医生开具医嘱后,即可解除隔离。
(二)终末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居住的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1.患者的终末处理患者转科或出院前应沐浴、更衣,个人用物需经消毒后带出。
若患者死亡,尸体须用消毒液擦拭,并用消毒液浸湿的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或瘘管等孔窍,伤口更
的食物促进汞的排泄。
6.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和患者家属介绍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学会正确测量体温、检视体温计的方法,一遍能进行动态观察;避免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提供体温过高、过低护理知识的指导,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异常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定义: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一般指腋温>37℃/口温>37.5℃,昼夜波动>1℃。
分类: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过程及症状
4.热型
5.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物理降温:①局部冷疗:T>39.0℃冰袋、冷毛巾、化学制冷袋装置置头部
②全身冷疗:T>39.45℃温水、20~35%乙醇溶液擦拭
药物降温:
30min后再测,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2)密切观察:高热患者1.次/4h,体温正常后3d,改为2次/天,同时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发热热型、程度及出汗情况,另观察有无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关节肿痛。
3)合理补充营养和水分:300ml/d
4)保持清洁促进舒适:口护、压疮、坠积性肺炎
5)充分休息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二)体温过低
1.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散热增加或产热减少,或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低于35℃称体温不升。
2.原因:①散热过多②产热减少(甲减)③体温调节中枢受损④中枢发育不全
3.划分: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
4.症状:体温不升,寒战、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口唇及耳垂呈紫绀、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严重者心跳停止。
5.护理措施:
1)保温措施:室温24~26℃
2)密切观察病情:1次/h
3)去除病因:
4)补充营养:输入液体达37℃
5)心理护理
6)随时所好抢救工作的准备
(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
【生理变化】【影响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压值愈高,以收缩压增高显著,主要是因动脉管壁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所致。
在青春期前,男女血压值差别较小,更年期以前女性血压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男女血压无明显差异。
2.昼夜与睡眠
3.环境
4.体型和体位
5.测量部位一般右上肢血压约高于左上肢10~20mmHg,主要由于右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一分支无名动脉,做功少,耗能少之故。
6.其他情绪激动,紧张、恐惧、兴奋、劳累、剧烈运动、疼痛可导致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一般无变化。
吸烟、饮酒和摄盐过多对血压也有影响。
【测量与记录】
◇流程备物解释——选取体位——缠妥袖带——测量血压——整理用物——记录测量值
▲步骤
1.备物解释
2.测量血压的方法
(1)上肢肱动脉血压测量法
1)选取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被测肢体肱动脉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坐位平第四肋软骨,卧位平腋中线)肘臂伸直,掌心向上。
①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回抽时见有胃液。
②置听诊器于胃部,用注射器快速将10ml空气从胃管注入,能听到气过水声。
③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的碗中,无气泡逸出。
▲注意事项
1.操作前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活动能力、患者鼻腔局部的情况及心理反应。
并向患者或其家属做好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感。
2.插管时动作轻柔注意插管的方向以及患者的体位,以及损伤鼻腔和食管黏膜。
3.插管中问题处理:①遇有恶心、呕吐时,可暂停插入,嘱患者做深呼吸,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
②如患者出现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现象,表明胃管误入气管,应立即拔管,休息片刻后再插入。
③如插入不畅时,检查口腔,了解胃管是否盘在口咽部;或将胃管抽回一小段,再缓慢插入。
4.每次灌食前确定胃管在胃内及胃管的通畅性;温开水可润滑官腔,防止喂食溶液黏附于管壁。
5.鼻饲药物应尽可能使用液体制剂,或可以将固体片剂药物捣碎和水混合后,用注射器经鼻饲管推入胃肠道内。
此时应尽量将片剂药物研成粉末状,并在温水中充分地摇匀,以防止堵塞鼻饲管。
但有些药物不能研碎,如缓释,控释片(胶囊)、肠溶衣片、胶囊或胶丸、双层糖衣。
在使用一种以上的药物通过喂养管灌入时,应分开注入。
在注入两药之间,至少用5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
6.临床上空腹给药,一般指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饭前给药指饭前30~60min服用;而饭后给药一般指饭后15~30min服用。
因此在药物灌注的前后均需有一个中断喂养的间歇时间。
同时,根据药物性质严格掌握药物鼻饲时机。
7.需要翻身的吸痰的患者应先翻身或吸痰后,再行喂食,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
首次喂食应量少、速度慢,使患者逐渐适应。
鼻饲灌食时速度不可过快,每次灌食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
避免鼻饲液过冷或过热,避免灌入速度过快。
若灌入新鲜果汁,应与奶粉分开灌入,防止产生凝块。
鼻饲过程中,避免灌入空气,以免造成腹胀。
8.对于造口患者,每次管饲喂养前后都应冲洗灌洗口(用50ml注射器将30ml净水通过通用型漏斗连接头注入冲洗)。
切勿向造口管内注入酸性液体,特别是果汁等,因其可导致营养剂中的蛋白凝固。
如造管口堵塞,则应更换,切勿用高压冲洗或导丝再通,这样有可能会损坏导管,伤及患者,甚至引发腹膜炎。
鼻饲使用后冲洗导管;避免药物和肠内营养液混合;每种药物最好分开使用。
9.长期鼻饲者应一般每年进行口腔护理2次;鼻饲用物用每天更换消毒;胃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胃管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
一般应于末次灌入饮食后晚间拔管,次晨再从另一侧鼻腔插入。
【管饲饮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误吸管饲前检查管道的位置。
对于卧床患者如病情允许可在管饲时及管饲后2小时抬高床头30°~45°,采用持续、缓慢地滴注营养液或变换胃肠内营养的方式。
2.腹泻应注意检查胰腺的功能是否完好,用低脂肪、不含乳糖的营养液持续喂养,且营养液悬挂时间不超过4~8h。
3.便秘应选择含有纤维素的营养液,并注意监测患者的活动能力,与医生一起为患者制定活动计划。
4.管道阻塞护士需熟悉有关营养液的药理学知识,在给药前后用20ml温水冲洗管道,管饲前摇匀营养液。
要素饮食又称元素饮食,是人工配制的、由符合机体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所合成、不需消化、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的无渣饮食。
【适应症】
危重患者,如各种严重营养不良、严重烧伤、低蛋白血症、大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瘘、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消化吸收不良、晚期癌症、短肠综合征患者。
【禁忌症】
1.3个月内的婴儿。
2.消化道出血患者。
3.糖尿病患者慎用。
4.胃切除术后患者大量使用要素饮食会引起倾倒综合征者慎用。
【使用方法】
1.口服法初始剂量为50ml/次,渐增至100ml/次,一般每天6~8次,可添加果汁、菜水、肉汤等调味。
2.分次注入将配好的要素饮食用注射器通过鼻饲管注入,每天4~6次,每次250~400ml。
此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但易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3.间歇滴注将配置好的要素饮食放入输液吊瓶内,经输注管缓慢注入,每天4~6次,每次400~500ml,每次输注时间约为30~60min。
此法反应少,多数患者能接受。
4.连续滴注装置与间歇滴注相同,在12~24h内持续滴入。
浓度开始以50%为宜逐渐调至20%~25%,速度开始以40~60ml/h逐渐增至120ml/d,最多可达150ml/d。
多用于经空肠造瘘喂食的患者。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置合适的浓度和剂量。
应用一般是从浓度低、剂量小、速度慢开始,待患者耐受后,再稳定配餐标准、用量和速度。
2.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配置要素饮食。
配置均需进行消毒灭菌。
配置好的溶液应放在4℃的冰箱中保存,并在24h内用完,以防止防止时间过长被细菌污染而变质。
3.滴注前后应用温开水冲净管腔,以防食物积滞在管腔中发生腐败变质。
4.要素饮食的口服温度为37℃,鼻饲、经造瘘口注入的温度为41~42℃。
5.滴注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各种反应。
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反应。
6.应用期间加强疗效观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7.拟停用要素饮食时须逐渐减量,防止骤停引起低血糖反应。
8.要素饮食不能用于婴幼儿和消化道出血者;消化道瘘和短肠综合征者宜先采用几天全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要素饮食。
8.排泄
(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
【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
1.心理因素
2.个人习惯
3.文化教育
4.液体和饮食的摄入
5.气候变化
6.治疗及检查
7.疾病
8.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