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教育|
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解读
林清惠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作者简介:林清惠(1995.10
),女,广东省茂名人,佛山市禅城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㊂ʌ摘要ɔ ‘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亦是收录于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㊂对‘藤野先生“的误读一直存在着,应分析文章所描写的事例,探索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至回国的心灵轨迹,寻求鲁迅对其恩师鲁迅的特殊感情㊂揭示在鲁迅眼中,藤野先生是他黑暗时期的曙光,对鲁迅的精神世界有着鼓舞的作用㊂
ʌ中图分类号ɔG 431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19)10-0201-02

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㊂由于所处时代㊁社会的特殊性,鲁迅的文章总被惯性贴上批判封建社会㊁揭示爱国主义的标签,许多语文教师在对‘藤野先生“进行教学时,也往往停留在爱国主义的情感上,游离在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表层上,未深入去挖掘鲁迅先生在文本中的复杂的情感变化,也就不能体认到 这一篇 散文所传达的作者个性化的情思㊂本文将主要采用还原分析法,找到关键词语,抓住矛盾,探究藤野先生之于鲁迅的意义㊂
钱理群先生明确表示: ‘藤野先生“就是写自己的恩师的,是
‘朝花夕拾“里 人物系列 (‘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中的一
篇,这一点不应有什么怀疑㊂
[1
]这篇回忆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刻画典型事例,记叙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非凡意义亦是交织在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心灵轨迹中,因此,探究鲁迅在文章中的情感发展过程,才能真实地还原出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㊂
从结构上分析,本文一共描写了14件事情,涉及到的地点大致有三个:东京,仙台和回国㊂而这14件事又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主要讲述作者本人的留学经历;第二类:描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直接刻画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第三类:作者告别藤野先生以及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㊁敬仰之情㊂一㊁第一类事件:与藤野先生无关的
文章的1~5段就是属于第一类,共写了3件事:1
㊁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㊁跳舞;2㊁作者前往仙台;3
㊁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㊂要从中找出隐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就得从关键词句入手,还原出鲁迅当时的情感态度㊂文章开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看似是对东京的一句评价,对于作者来说,东京没有带给他多大的惊喜㊂‘琐记“记录了当时作者去东京的原因: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皆不见 了㊂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2
]由此可知,作者前往东京是怀着寻学救国希望的,在这样的愿望驱动下,在东京求学
的日子作者理应感到激动和开心的,但作者却认为 无非是这样
,这是存在矛盾的㊂作者继续叙述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樱花时节,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去赏花,在美的事物衬托下,周围的一切也应
变得美妙,但清国留学生 盘着大辫子 ,把帽子 高高耸起 ,还有的
把辫子解散,变得 油光可鉴 ㊁盘成 小姑娘的发簪 ,还原想象,这
些景象与烂漫娇美的樱花是格格不入的,按照一般逻辑,清国留学
生的行为是别扭㊁不美观的,但作者却评价 标致极了 ,这是语言上
的矛盾,这种用词不当的语言,更品味出一种不和谐的幽默感,反讽的意味也随之出现㊂作者在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批判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行为,而是把场景描写得夸张可笑,到了傍晚,学跳舞的留
学生把地板 咚咚地响得震天 ,愈浮夸就愈显可笑,愈是可笑,讽刺
愈强烈㊂进一步凸显出作者出国前的希冀和 东京无非是这样 的
矛盾反差,体现出作者对留学生麻木精神状态的失望㊂
第2㊁3件事便是作者到了仙台的经历㊂在路上,
作者记住了两个名称:日暮里和水户㊂看似无相关的两个名称,包含了作者意味
深长的感情㊂异国他乡看到 日暮里 ,自然联系到 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㊂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㊂ 等诗句, 日暮
在古诗词中含有忧愁㊁思乡之意㊂而 水户 则是明代朱舜水客死他乡的地方,两者皆引起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在当时勾起作
者哀愁的情绪㊂作者称自己在仙台得到了 优待 ,若按规范意义来
说, 优待 得到的肯定是令人舒服㊁享受㊁开心的待遇㊂但作者 住
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 蚊子却还多 ,饮食上算不上好,仅是 不
坏 ,即使后来别处,也 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这些与 优待 是扯不上关系的,按一般情况来说,已经达到苛苦的境遇㊂作者自称的 优待 成了一种自嘲,是作为一名弱国子民的自我调侃,也透露出鲁迅的悲哀心境㊂二㊁第二类事件:与藤野先生直接相关的
第6~23段一共描写了5件事:1㊁初识藤野先生;2
㊁藤野先生帮 我 订正讲义;3㊁藤野先生帮 我 修改解剖图;4
㊁藤野先生担心 我 的解剖实习;5㊁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㊂这些事件属于第二类,直接刻画了藤野先生㊂藤野先生留给鲁迅的初印象也
是特别的,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眼镜 ,用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
声调 介绍自己时,称 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 ,证明对于藤野先生
的传闻很多,但他对于学生们的调侃也甚不在意㊂藤野先生 穿衣
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带 ,在衣着上不拘小节在衣冠整
洁㊁注重场合服饰搭配的日本社会来说,藤野先生算得上是个异类,而鲁迅作为仙台唯一的一个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异类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相似的身份定位带给鲁迅惺惺相惜的感觉,也让鲁迅记住了这位特别的老师,若没有留心观察,又怎么会 亲见他有一次上
讲堂没有带领结 ㊂后来的 订正讲义 改解剖图 和 关心解剖实
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事件中,进一步加深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
感情㊂在这四件事,一共出现了三次 叫我 ,一次 将我叫到 ,一次
问我 ,皆是藤野先生主动而为之㊂对于订正 我 的讲义,藤野先
生 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添改过了 , 已经 都 等字词不
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惊讶,也体现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了 不但 连 也都 这递进的句式也凸出藤野先生修改讲义之细致㊂在修改解剖图上,作者犯了错误,按一般情况来说,可能会得到责骂批评,作为唯一的中国留学生,甚至还会被看轻㊂但藤野先生
的态度是 和蔼 的,在措辞方面,亦是温和,循循善诱的, 自然,这
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 这样的话其实可以不必说,但藤野先生为了照顾 我 的情绪和自尊,安慰了一番,这显示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尊重,后面接着 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怎么样的,我们
102
没法更改它 ,进一步指出错误的同时,也体现出藤野先生对学问的
严谨性㊂在关心 我 解剖实习时,藤野先生说,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
重鬼的 ,言语之中没有轻蔑之意,在询问 我 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时,也只是 叹息 ,无贬低成分也没有深深的同情之感,这些平等的
民族对待无一不在表达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㊂
在于藤野先生交往的五件典型事例中,鲁迅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怀和尊重,也从藤野先生身上发现其严谨㊁认真的科学精神㊂还原鲁迅当时的心境,失望离开东京,在仙台受到的待遇不算好,在后来的匿名信事件中可见一斑㊂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㊂ 在侧面说明了
在当时日本,中国留学生被轻视的常态㊂作为在日本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鲁迅的心情是敏感脆弱又迷茫的,这时藤野先生的主动关心,
尊重 我 ,平等对待 我 无疑是更显难能可贵,不仅给作者带
来生命中的曙光,也带给作者继续前进的勇气㊂紧接着便是观看电
影事件,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按理说, 我 也是中国人,后半句话可以认为是多余的㊂但是加上这句
话,就把 我 和那群 欢呼 的中国人区分开来, 拍掌欢呼 的中国
人是麻木的,而 我 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殊个体㊂看电影事件给鲁迅带来了刺激,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㊂匿名信事件㊁看电影事件与文章前五段的三件事同属于第一类: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
情,一种说法为这是鲁迅的 闲文 ,但其实这与塑造鲁迅先生心中
的藤野先生依旧息息相关㊂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因国人麻木而失望,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藐视,求医以救国的理想受到了冲击,这些现实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下,藤野先生对 我 的温暖才显得尤为重要㊂看电影事件是导致鲁迅弃医从文的导火线,在一定程度上,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照和尊重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献身文学的动力,换言之,假如没有遇到藤野先生这样的恩师,鲁迅或许不会有从文改变国人命运的想法,也可能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下定决心㊂三㊁第三类事件: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㊁敬仰之情
文章的结尾两段属于第三类事件,鲁迅抒发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佩服之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㊂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㊂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㊂ 不知怎地 说明藤野先生的影响在鲁迅的心里是已经深入到潜意识,才会没有原因地㊁时常怀念起恩师㊂ 黑瘦 一次在文本中
出现了两次, 抑扬顿挫 一词出现了三次,证明藤野先生的形象也
是深深刻画在鲁迅的脑子里㊂而关键 最 说明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日本留学的满怀压力的日子里,藤野先生是 我 不安心灵的慰藉㊂从叙述语言上来说,这里也存在着两处矛
盾㊂后来藤野严九郎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 周君虽然也
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可是我已谨忆周树
人君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㊁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
君的了 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3
]说明在藤野先生心中,鲁迅只是他教师生涯中普通的一名学生,这与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形成了矛盾,这是第一处矛盾㊂藤野
先生是 伟大的 ,站在还原法角度上分析, 伟大 一词在原生语义
上,是崇高卓越的意思,令人想到的是广为人知的,为人类事业做出
巨大贡献,但是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一个 伟大 的人,
姓名却不为人知,这是第二处矛盾㊂这两处矛盾,体现出藤野先生的特别与伟大都是存在于鲁迅眼中㊁心中,藤野先生对鲁迅精神世
界的影响是巨大的㊁独一无二的㊂当鲁迅 正想偷懒时 ,是藤野先
生让他 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这也证明了前面所提的
藤野先生对鲁迅弃医从文决定间接影响力,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他弃医从文道路上的指示灯,始终指引他不忘初心,不忘用文学启蒙国人思想的念头
王崧舟曾说: 我们在细读文本时要具备足够的敏感和丰富的
想象,否则,那种潜在的㊁震撼人心的诗意,就只能永远委屈地保持
它那孤独的缄默㊂
[4
]鲁迅先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无疑是成熟而自成一派的,要完全读懂‘藤野先生“,深入文本剖析作者的情感,就
得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语,揭示矛盾,把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层意还原出来㊂‘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说到底并不是在写藤野先生这个人,也不是在塑造藤野先生个人形象的伟大,而是在叙述鲁迅本人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揭示藤野先生之于鲁迅的意义㊂对鲁迅来说,藤野先生就是精神困境上的向导,是寒夜的温暖之光㊂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J ]语文建设,2009,000(009).
[2] 鲁迅.朝花夕拾[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01.[3]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J ]中学生阅读与作文,2009(9).[4] 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0.
(上接第200页)
中所写道: 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教学和规律,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
得好的学习成绩㊂ 教育教学的艺术,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
性,使学生感受到放飞思维所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㊂音乐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教师要真诚地对学生说些赞美和鼓励的话,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㊂
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目,音乐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教材知识,还要多结合教学实际,熟知教学大纲,深入研究国内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㊂在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教师所担任的不再是纯粹的 传道受业解惑者 的角色,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了解当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合理恰当地调整教育教学观念㊂
(三)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㊂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中,拥有良好范唱能力的教师,也许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㊂但中小学音乐教材往往涉及多方面多种类的音乐知识和内容,这其中不仅包含着部分音乐教师所擅长内容,也可能遇到不太擅长的知识模块,如:主修器乐的教师在上歌唱课的时候可能欠缺自然生动性,主修声乐的教师对器乐欣赏教学也可能不够深入,而民族民间音乐
和地方戏曲的模块更使许多年轻音乐教师感觉力不从心,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勇于突破自己不擅长的教学模块㊂在漫长的职业教育生涯中,教师要不断地钻研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来总结经验㊂四㊁结语
中国古代教育学者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㊂ 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㊂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提高素质和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而是一生都要坚持的事情㊂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自觉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更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者,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享受和热爱音乐㊂音乐教师要永葆青春之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个富有教育情怀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㊂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9.[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6-21.[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 ].北京:高等出版社,2003.71-74.[4] 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6-29.[5] 赵立丽.论音乐审美与情感教育的融合[J ].情感读本,2014(8):180.[6] 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15.
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