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
广州高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张 鹏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
摘要:在对广州高科技产业园区概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公共设施发展历程、现行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建议:立足广州,满足区域性需求;要素细分,加强针对性;提升规划技术,迈向国际标准。
关键词:高科技园区;公共设施;广州;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017-03
一、广州高科技产业园区概况
(一)总体性状况
根据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
展规划》的通知(国科发高〔2017〕90号)公布的数据,广东省具
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共13家,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的17
家。
高新技术园区的鼎盛,是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表征。
广州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3月,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
家级高新区之一。
园区地处广州市东部,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
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园等共同组成“一区多
园”格局。
1998年8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
公。
园区面积得到拓展,功能得以延伸,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2016
年5月,园区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表1 广州高新技术园区“一城四园”状况一览表
序号名称建立
时间
面对产业
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1广州科学城1998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20.24
2天河科技园
(软件园)
1991软件、通信、数字30
3黄花岗科技园
(信息园)
1991
信息服务业、健康医药产业、
创意产业
1
4民营科技园1995智能家居、先进高分子精细化
工、先进制造业
34.86
5南沙资讯园2002光电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
技术、新材料
2.5
6广州国际生物岛2000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和中试 1.82
(二)特征
广州高新区有五大特征,从而对其公共设施建设形成了规定性。
第一,区位特征:毗邻城市中心,交通发达。
一区多园均属广州市范畴,距离城区很近,并且交通发达,日益延伸/交织成网的地铁系统越来越把所有的园区与城市加以结合。
各种交通方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居民发送到较远的地域,基本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居民的劳动和文化生活联系主要通过地铁和短途公交甚至电瓶车/共享单车等方式即可达成。
第二,功能分区:合理和谐。
伴随着规模的拓展,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各个园区基本上实现了功能分区。
以广州科学城为例。
该园区根据区域特征,设计形成了“一城四区”的布局。
其中东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区以中试和产业为主,西区以科技展、商务和产业为主,北区以科技教育和高级住宅为主。
这样园区在空间布局上自然而然划分为为六大毗连的区域,即中心区、高尚住宅区、微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技术产业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市政设施及其他产业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综合研发孵化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五大功能组团区。
功能分区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资源配置优化。
第三,环境特征:知识密集、环境优美。
园区内密布着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如广州科学城覆盖了华南理工、华南师大、暨南大学、华南农大等高等院校12所;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农科院等科研机构44个。
涵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涉及各类科研人员2万多人。
另外,根据广州民营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广州民营科技园区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0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广东省院士工作站3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8个。
除知识密集外,广州高新技术园区为保证科研与高等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园区对环境要求很高。
充分利用了区域园林丰富的特征,寻求良好的环境和市政设施,实现园区与水体、森林等自然环境的结合。
如南沙资讯园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临近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
第四,产城融合、国际化趋势明显。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经过多年开放式发展,国际交流逐渐频繁。
这样园区在产城逐渐融合的基础上,出现了国际化趋势,如广州科学城。
自1998年奠基启动以来,历经15年的发展,其产业的主导地位在逐步下降,对产业类型的选择逐步淡化,注重培育生产服务、总部经济等后者如现代服务功能,走向关注人居环境的建设、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生活和工作的产业新城发展阶段[1]。
再如南沙资讯科技园,既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又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南沙资讯科技园-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联合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吸引数十家境内外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
第五,智慧型,大量使用新科技。
广州开放、发达的经济使得园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
园区重视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优良设备的投入,宽带光纤无线高速连接网际网路一应俱全。
不仅硬件设施完毕,软件同样先进,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的出现凸显智慧型城市特征,使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极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舒适程度,确保员工工作上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上特征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标准和基点。
也就是说,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为园区发展服务,符合园区特征,满足园区需要。
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公共设施发展概况
(一)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公共设施发展历程
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城五区,成立时间、面积规模、发展方向、所处阶段均存在差异,但基本上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
主要包括三个时期。
在此过程中,园区从单一的技术开发转型为产城融合,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逐渐成熟。
第一阶段: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现时广州高新技术园新区建设)。
园区正式启动建设后,开始了快速的产业聚集发展阶段。
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入园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该阶段,投入产业的发展资金较为充裕,产业发展较为快速,
后,与产业发展形成鲜明对照。
此时,就业人口主要居住在广州中心城区,通过公共交通或私家车往来于产城之间,在交通和居住上付出较高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这属于较为典型的“产城分离”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功能完善的成熟发展期(现时大部分的广州高新技术园)。
伴随着产业生产模式初步建立,生产过程开始稳步运行。
此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这就必须积极发展完善各种配套服务,使产业结构更优化,从而焕发出更高的生产率。
这种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
在生产性服务配套方面,随着若干基础建设完成,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入驻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不断提升。
在生活服务配套方面,积极配套相应的居住以及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该阶段,仍然以产业建设为主。
园区亟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力,获得更高的市场利润。
园区城市服务功能仍滞后于产业功能,但差距有所减小,产城分离问题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如广州科学城)。
当产业经过转型升级逐渐稳定后,开始焕发出较高的生产力,获取了较高的市场利润。
此时,人力资源的价值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企业亟需通过完善生活配套,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使之焕发出更高的生产力。
在此阶段,园区产业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建设重点转向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此时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始进驻,商业综合体、品牌大型医院、品牌中学等,以及大型的体育、娱乐公共服务设施开始进入,整个园区呈现高端化,甚至出现国际化。
该阶段,发展重点从产业向生活服务配套转移。
城市服务功能趋向专业化、完整化、品牌化。
产业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距逐渐减小,并摆脱了孤立发展的局面,形成了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基本状况
1.公共设施投入大,设施先进,产城融合趋势明显
政府主导机制下,园区建设能够面向长远,统筹投入,并在征地和土地审核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撑。
在公共设施配置上,广州高新技术园区充分地利用了先进的高科技优势,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实现最优配置。
如广州民营科技园园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数字化展示平台、培训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采用政府主导、服务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政策扶持的机制运行;通过资源整合和园区管委会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化,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辐射的范围,打造专业的产业服务示范平台。
2.注重充分发挥环境潜力,建构高端公共设施
广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山水、园林资源。
山水与园林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雅,与现代都市喧嚣的闹市形成了鲜明对照。
其所展现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对创新型的高技术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广州高新技术园区普遍认识到环境的重要价值,在园区建设方面体现出充分利用山水园林建构生态环境的理念。
因此在园区选址上均位于环境优美的山间或者林间,并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和功能上的设计。
如广州科学城规划保留了 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人工绿化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效果显著。
(三)存在问题
1.规划技术
目前广州高科技产业园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主要依据是《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
相比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州市单独的规划标准体系较为微观,且体现出区域特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但尚未看到独立的专门针对高新技术园区公共设施规划的条款出现。
缺乏独立的标准意味着高新技术园区的特殊性无法在规划上得到反映。
高新技术园在规划上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在空间区位更接近主城区,生产、研发空间比重大,生产组织环节体现出特殊性;二是高知人群要求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因而对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要求较高等。
而缺乏独立的规划标准使得高新区公共设施配套缺乏依据,难度很高。
目前广州高新技术区公共服务设施虽然在硬件上投入巨大、设备先进,但项目设计观念保守,前瞻性不强,围绕“以新技术人才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尚未形成。
比如在园区规划方法层面,一些已经较为落后的理念,如“社区规模”、“服务半径”等,仍然作为园区规划中重要的控制要素存在。
以单位人口配建规模(千人指标)作为指标要素的配建方法,在目前的指标体系中仍然被使用。
这些落后方法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不发达时期公共服务就近获得和公共服务分层配套思想,体现出一种粗疏和生硬。
忽略了不同城市空间中居住人群的需求差异,从而影响了公共设施的质量与使用效率[2]。
2.均衡性
高新技术园区绝不仅仅只是园区空间和设施的简单堆积,而是个复杂的综合体。
作为其不可分离的部分,公共设施建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应实现城市、产业、人的统一与融合。
在广州高新技术园区公共设施的实际操作中,公共设施与园区其他建设存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和时间上的不同步。
前者主要体现在“产城分离”,人口流动过于频繁。
相当部分的人群居住在配备条件较好的城区。
每到晚上或者周末、节假日,园区就成为空城。
而上下班则交通拥堵严重。
后者则存在滞后性以及超前性两种情况。
滞后会带来负面影响,超前同样浪费了资源。
以广州科学城所在的萝岗为例[3],由于早期定位于经济开发区,萝岗区一直缺乏住宅以及商业配套,“有产无城”是人们对萝岗区最大的诟病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萝岗区商业综合体建设遍地开花。
仅一年多时间,萝岗区尤其是科学城地带,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密集涌现。
但问题在于,人口超过200万的番禺华南板块,目前只有番禺万达一个购物中心;而仅有30万人口的萝岗,竟然配置了9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这种鲜明反差的背后,反映的是资源配置失衡带来的矫枉过正和巨大浪费。
3.多元化
广州高新园区由“一区多园”构成。
不同园区在建立时间、所处位置、所纳产业方面,均形成自身特色,具有较显著差异,从而很难也没有必要实施一种统一性的园区设计,多元化势在必行。
如广州科学城这种较为发达的高新园区主要面向高端金融服务业、新兴电子产业等,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引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因此,其公共设施应根据这些特征打造不同的设计标准,体现出国际化特征。
而另外一些高新技术园区可能正处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期,产城融合初现端倪阶段。
如广州民营科技园区,伴随着园区拓展,不少
下接(第21页)
经济管理
新区更接近于新城建设,集聚了大量的员工。
最初员工结构可能较为单纯。
大量的年轻、未婚员工没有家室所累,可以居住在集体宿舍和单身公寓而自得其乐,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年轻的员工一旦成家或者升职为管理层,集体宿舍和单身公寓就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转而要求园区内配置居住环境较好的商品住宅,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另外,婚后员工更关注优质的小学和幼儿园,以满足子女托管和教育;而未婚员工可能对自身学历教育和工作技能获得持续提高需求强烈。
多元化的需求形成了对公共设施不同的要求。
这些对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的满足,对公共设施的适应性带来较高要求。
三、未来规划方向
(一)立足广州,满足区域性需求
高新技术园区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除了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准,另外具有不同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从而对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积淀产生了重要、深远影响。
从这个原则出发,应加强对广州经济、人文、地域、文化、习俗、气候、地理、历史等的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高新技术园区公共设施的总体性原则。
广州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一所移民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外省人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基于此,高新技术园区除应提供有组织有目的的正式交流服务场所,如科技综合展示楼、公共教学实验场所、信息技术贸易中心、办公综合体等服务设施[4],等满足员工基本需求外,也可以探索为自发性的非正式交流提供良好的服务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独特的园区文化得以孕育。
(二)要素细分,针对性更强
广州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在多样化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不同园区发展程度、规模人口、专业领域、产业层级等各有不同。
统一标准和一刀切难以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因此,未来对高科技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必须要以人为本,以满足园区产业层级和居住人群多样化需求为着眼点。
如通过对园区产业构成、人口构成特征(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居住模式特征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构出分析模型。
将园区需求与园区空间构成分布形成动态对应,汲取出园区公共设施的不同类型。
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应对举措。
(三)提升规划技术,迈向国际标准
广州作为经济发达区,国际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这种状况尤其体现在一些发达的高新技术园区。
如在广州科技园,由于国际金融和电子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其公共设施的国际化趋势初现端倪。
因此,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已相对成熟的区位理论作为提升我国园区规划技术的路径。
如,可以考虑通过采用数量模型分析高新园区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律以及选址权衡;以及,从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正义、危险性设施布置方面,进一步地从设施的形式、服务半径、可达性、外部性等角度,分析公共设施的选址和布局;再如,对公共设施配置在社会上的成本效益分配及设施的分类进行分析[5]。
参考文献:
[1]余炜楷,赵宁.转型升级背景下科技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7):88-92.
[2]蔡靓.高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24.
[3]曾妮,钟飞兴.萝岗11个商业综合体扎堆专家:成熟尚需时日[N].南方日报,2015-03-16
[4]常健,付毅刚.高新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组建与空间布局[J].四川建筑,2005(3):16-17.
[5]于敬.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国会议,2013-11-16.
作者简介:张 鹏(1979-),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
基金项目:广州市白云区科技计划项目“白云区高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例”(2016-KR-002)。
女抚养问题将会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使得短期内劳动力市场参与率降低,因此,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照护制度,增设未成年人照护机构,同时对担负子女照护责任的女性提供一定的补贴和福利;3.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平等机制,以保障女性能够在相同工作投入下获得与男性同一水平的劳动报酬,提高其劳动参与意愿。
参考文献:
[1]Becker S. G. 198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70-871.
[2]Hirsch B. and Konietzko T. 2013. The Effect of Housework on Wages in Germany: No Impact at all.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46:103-118.
[3]Jacobs J. C ., Laporte A. and Van Houtven C. H. 2014. Caregiving Intensity and Retirement Status in Canad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02:74-82.
[4]陈贵富.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我国城镇劳动参与、就业形态[J].人口学刊,2016,38(1):95-107.
[5]陈璐,范红丽,赵娜,褚兰兰.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6,51(3):176-189.
[6]刘金菊.2000-2010年中国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J].人口学刊,2015,37(6):37-44.
[7]刘岚,齐良书,董晓媛.中国城镇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家庭照料提供与劳动供给[J].世界经济文汇,2016(1):21-35.
[8]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111.
[9]沈可,章元,鄢萍.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新解释: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J].人口研究,2012,36(5):15-27.
[10]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5(7):18-27.
作者简介:何靖怡(1993-),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谌新民(1962-),男,汉族,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与管理研究。
上接(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