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领略唐代女性服饰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诗中领略唐代⼥性服饰之美
作者:唐思⼥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度发展,⽂化、科技繁荣昌盛。
其中以唐诗和服饰的发展最为灿烂辉煌。
唐代⼥性服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呈现了风格各异的服饰风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本⽂透过唐诗中对于⼥性服饰细致形象的⽣动描写,通过宫廷和贵族⼥性、平民⼥性、少数民族⼥性的不同阶层⼥性的服饰阐述,从中领略⼤唐王朝的⼥性服饰之美。
关键词:唐诗,⼥性服饰,美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统⼀强⼤的封建王朝,其盛世不仅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学中,⽽且在⼥性服饰上也充分体现,尤其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伴随着⼥权意识的崛起,⼥性地位的明显提⾼,⼥性服饰有了极⼤的发展,整体有⼀种盛世霓裳之感。
为此,⽂⼈墨客驻⾜其间,挥笔吟诵,留下千古诗篇。
《全唐诗》这本共收录唐代诗⼈⼆千五百⼆⼗九⼈的四万余⾸诗作,可以说是⼏乎囊括了唐代所有诗歌的总集,⽽其中涉及⼥性题材的作品有近两千⾸,诗中有出现“裙”、“襦”、“履”等相关⼥性服饰的词的诗作有1500余⾸,在这些诗作中,涉及的诗⼈有百余名,绝⼤多数都是男性诗⼈创作的,如王建91⾸、⽩居易263 ⾸等,但是也不乏有⼥性诗⼈的作品,如上官昭容3⾸等。
⽽从这⼀⾸⾸的唐诗中,仿佛能看见在千年前等级制度严明的封建社会⾥,⾝处各个阶层的⼥性⽤她们的智慧和双⼿创造出的服饰盛会。
这些服饰可以说是⼀件件技术精湛的艺术品,它们不是简单直⽩的组装、数量上的堆砌,⽽是在服装、发饰、妆容的巧妙搭配下散发出⼀种惑⼈⼼神的艺术美感,让⼈能够体会到其中含有的意境美、⾃然美、造型美等。
可见这些服饰如同唐诗般的雍容华贵、风格多样、绚烂夺⽬,且呈现出了⼤胆开放、欣欣向荣、华丽丰美与清秀典雅交相辉映的异彩纷呈的服饰风貌,这是唐代⼥性⾃⾝对⽣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可以说唐代的⼥性服饰是中国服饰⽂化历史上⼀朵绚丽夺⽬的瑰丽之花,⽽从唐诗中细细领略其所体现的宫廷贵族、平民阶层、少数民族的⼥性服饰的各种美,更是别有⼀番风味。
⼀、雍容、华丽的宫廷贵族⼥性服饰
唐诗中对于唐代⼥性服饰的赞美⽐⽐皆是,但是其中有很⼤⼀部分的诗作是描绘贵族阶层⼥性服饰的。
⽽本⽂所说的贵族即为宫廷和上层社会妇⼥。
这些⾝处宫廷王室、豪门贵族的⼥性,有着平民⼥⼦最缺乏的两样东西——⾦钱和时间。
这些⼥性就是投⼊了⼤量的财⼒、⼈⼒和物⼒才能拥有这些新颖别致、繁复华丽的服饰。
然⽽她们的穿着打扮并没有那种庸俗之感,凸显了她们的雍容华贵之美,从那些赞美贵族⼥性的流芳百世的唐诗中即可体会,这些都⾜以见得在唐代,宫廷贵族⼥性的服饰是多么的绚丽夺⽬,动⼈⼼魄。
(⼀)后、妃等宫廷⼥性服饰
后、妃可谓是占居⼥性阶层的最⾼点,其服饰繁复多样、做⼯精致,每⼀件都是精雕细琢的⼯艺品,她们的服饰主要分为两类:⼀是冠服,⼆是⽇常⽣活服饰。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等级制度严明,冠服作为其重要体现,是权利等级的象征。
皇后的3种服装有袆⾐、鞠⾐、钿钗襢⾐;皇太⼦妃的3种服装有褕翟、鞠⾐、钿钗礼⾐;命妇的6种服装有翟⾐、钿钗礼⾐、礼⾐、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
[1]这些服饰根据不同的场合穿着,体现了⼥性的威严和庄重,然⽽唐诗中对于冠服的描写⼏乎是少之⼜少,这也许是因为对于制度的顾虑,对于这种庄重装扮深深的诚服和尊重。
相对于冠服,诗⼈更多的是描绘和赞美⼀般⽇常⽣活的⼥性服饰,⽽就是这些⽣活中的服饰极其具有唐朝特⾊,引领着唐代⼥性服饰的时尚潮流。
1.襦裙服的华丽典雅之美
唐朝虽说是⼀个开放的朝代,但其传统的襦裙服饰还是承袭下来了,并在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有了很⼤的发展和完善。
其基本服装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带幂离。
[2]
但是唐代的宫廷⼥性并不满⾜于前代已有的服饰,她们对服饰有了更⾼的要求,发起了⼀次⼥性服饰的变⾰。
只发髻就有倭堕髻、凤髻、反绾髻、乌蛮髻、同⼼髻、拔丛髻、侧髻等上百种之多,刘禹锡句:“⾼髻云鬟宫样妆”[3]、欧阳询句:“凤髻绿云从”[4]等等,可见唐代的发髻种类远远超出了前代;插饰有梳、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等⼏⼗种式样;⾯妆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
可见宫廷⼥性对于⾃⼰头部的装饰绝对考虑讲究,在打扮上也是极为地仔细。
⽩居易《长恨歌》就将这种华丽的搭配描写得淋漓尽致,把宫廷⼥性最为精致的妆饰展露⽆遗:“云鬓花颜⾦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花钿委地⽆⼈收,翠翘⾦雀⽟搔头。
”[5]作为宠妃的杨⽟环,她的妆容搭配可以说是宫廷中的佼佼者,她脸画红妆,眉间贴着精致的花钿,发髻上戴着⾦步摇、翠翘、⾦雀钗、⽟搔头等各种在头饰中最精巧别致的种类,显得明艳动⼈。
原本现实世界的事物,在诗中创造的仙境这种独特环境中表现出有⼀种飘渺之感。
原本⾦⽟珠宝在这富丽堂皇的宫廷之中不⾜为奇,但是这⼀件件华丽精致、镂⾦镶⽟、精雕细琢的饰品穿戴在丰肌弱⾻的杨贵妃⾝上,⼈的丰腴美与妆饰的华丽之美合⼆为⼀,就如九天仙⼥下凡,尽显雍容典雅。
精致的妆容还要配以华丽的服装,才能凸显宫廷⼥性的雍容之美。
⽩居易的另⼀⾸诗从这些精美服饰的制造者的⾓度来写宫廷嫔妃服装的极尽奢华:“缭绫缭绫何所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上明⽉前,四⼗五尺瀑布泉。
中有⽂章⼜奇绝,地铺⽩烟花簇雪。
……织为云外秋雁⾏,染作江南春⽔⾊。
⼴裁衫袖长制裙,⾦⽃熨波⼑剪纹。
异彩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恩正深,春⾐⼀对直千⾦。
”[6]诗中的缭绫⽐之罗绡和纨绮更精美⾼档,质地轻薄、顺滑,上⾯的花纹是⽩底百花,何其精妙。
⽤它做成的⾐服价值千⾦,其织出云雁图、染成碧⽔⾊、裁熨衫袖裙,每⼀步制作程序都是精益求精,令⼈眼花缭乱,可见其精致珍贵,尽显王室⾼贵奢华之风。
2.袒胸装的性感丰腴之美
唐代崇尚浓丽之美,宫廷、贵族的⼥性地位⾼贵,养尊处优,体态丰盈,
因此⼥性逐渐以丰腴为美,更是成为了当时⼀种居主导性的审美标准,其中以杨贵妃为最。
她们为了让⾃⼰的体态更显丰满,⾝姿更显优雅,使裙裾曳地、裙幅尽阔,诗句:“坐时⾐带萦纤草,⾏即裙裾扫落梅”[7]、“群托六幅湘江⽔,鬓耸巫⼭⼀段云”[8]写出了在⾏⾛时裙⼦风姿曼妙⽆⽐。
⼜由于唐朝交流⼴泛,⼈们思想开放,⼥性着裙时就多将裙腰提⾄腋下或者胸前,并上着短襦,襦的变化主要是领⼝,有圆领、⽅领、斜领等各种形状,有时会披以薄如蝉翼的罗衫,让上⾝的肌肤看上去若隐若现。
这样,凸显了⼥性肩部的圆润,酥胸宛然可见,更显丰满,曼妙的腰⾝隐藏在阔⼤且贴⾝的长裙之下,越显丰腴之感。
与之相配称,要以铅粉敷⾯、胭脂涂唇、花钿贴眉间、发髻上饰以⾦钗银篦、步摇⽟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样的着装打扮好似牡丹花般的雍容华丽。
唐代⼥性的这种装束,展现了⼥⼦的形体美,坦然地表现了她们对⼈体美的追求,诗⼈们对此亦有种种绝妙的描写,⽅⼲的《赠美⼈》中:“粉胸半掩宁清雪,醉眼斜回⼩样⼑”[9]、欧阳炯的《南乡⼦》中:“⼆⼋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10]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的浑然天成之美。
3.⼥着男装的潇洒清秀之美
随着社会交流的⼴泛,思想的开放,宫廷⼥性服饰中有了⼀项很⼤的突破,就是⼥着男装。
在中原的胡风热中,唐代⼥性得到启发,逐渐形成了⼥着男装这⼀⼤胆、特殊的社会风⽓。
她们有的只是着男⼦主服,有的则是全⾝与男⼦的装束⽆异,着襆头袍衫,⾜蹬⾰靴。
这样的装扮可以让她们扬鞭赛马,涉猎打球等参加⼀些以往只有男性能参加的活动。
杜甫的《哀江头》:“辇前才⼈带⼸箭,⽩马嚼啮黄⾦勒,翻⾝向天仰射云,⼀箭正坠双飞翼。
”[11]⼥⼦⾝着男装⼿拿⼸箭,仰天长射,射落⼀双鸟⼉,可见⼥⼦英姿飒爽的形象。
李⽩的《对酒》“吴姬⼗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
”[12]略施粉黛,脚穿红锦靴的⼥着男装的形象,有着丝毫不输于男⼉的胆量,于俏丽之中,⼜有别具⼀种俊秀的风度。
儒裙服、袒胸装、⼥着男装这三种服饰是唐代宫廷⼥性最为偏爱的⽇常⽣活服饰,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服饰,这些服饰完全展现了宫廷⼥⼦服饰的华丽之美。
(⼆)上层社会的贵妇服饰
上层社会的贵妇由于与宫廷王室有接触,在其爱美之⼼的驱使下,在其地位和⾦钱的⽀持下,使得她们的服饰紧跟着宫廷⼥性的服饰,因此这也使得两者之间的服饰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杜甫的《丽⼈⾏》尽显贵妇的华丽之美:“三⽉三⽇天⽓新,长安⽔边多丽⼈。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匀。
绣罗⾐裳照暮春,蹙⾦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
”[13]江边池畔,往往是丽⼈聚集游玩之地,也是她们争奇⽃艳之时。
⼥⼦们姿态端庄、⾼雅娴静、⾐着华丽,⾝穿的绫罗上⾯⽤⾦银线绣出栩栩如⽣的孔雀和麒麟等祥瑞动物,缀有珍珠的腰带垂在长裙后⽅,如此精美的⾐裙凸显着着装⼈⾝份的显贵,且多样的发髻上戴着精致、昂贵的垂挂式饰品,款款⽽⾏时随之摇摆,发出清脆悦⽿的响声,这样的着装打扮有着百花争艳般的妖娆艳丽。
可见⾼髻、花冠、⾦步摇、披帛、薄纱⾐、长裙等贵族妇⼥的装束是⽐较常
见的,因为贵族的⾝份,她们对服饰的要求也是注重新颖、华丽,以体现她们的⾝份,当然她们也可以穿袒胸装、⼥着男装的服饰。
但也由于她们的地位与宫廷王室还是有⼀定的差距,所以有些类似凤凰等明显有等级限制的图案或饰品她们是不能使⽤的。
⼥性的着装打扮其实在很⼤的程度上是为了吸引男性,正所谓“⼥为悦⼰者容”,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繁复华丽的襦裙服、性感袒露的袒胸装、潇洒伶俐的⼥着男装。
由此可见,唐代⼥性⼗分追求时尚,⽽王室、贵族的⼥性正是这时尚的引领者。
有强烈地好美之⼼的她们对服饰的要求很⾼,不断地创造服饰长、阔、精、艳之美,时⽽雍容华贵、⾼贵典雅,时⽽飘逸动⼈、丰腴妖娆,总之,其服饰是美得浓艳、华丽、⼤胆。
⼆、⾃然、别样的平民阶层⼥性服饰
宫廷贵族⼥性的服饰雍容、华贵,引领着唐代⼥性服饰的时尚,其繁复华丽的程度是⽏庸置疑的,也许却也正是因为这些宫廷王室、豪门贵族的⼥性长期⾝居上流社会,她们的服饰缺失了⼀点灵性、少了⼀些⾃然。
⽽平民阶层⼥性的服饰就恰好完美地诠释其所缺少的美感,因为她们较之贵族更多地远离权⼒和等级,与⾃然界有着更亲密的接触,对⼤⾃然的美有着更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感受,让⼈有⼀种“清⽔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4]的感觉。
但平民阶层的⼥性服饰也不尽相同,她们的服饰装扮与她们的⽣存环境息息相关,下层劳动妇⼥、寻常⼈家⼥⼦、风尘⼥⼦和道姑这⼏类⼥性的服饰是平民阶层⼥性服饰中⽐较有代表性的,⽽唐诗中对这些服饰的歌咏也是举不胜举,从中可细细领略其⾃然、别样之美。
(⼀)下层劳动妇⼥服饰
平民阶层⼥性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存状况的局限,没有充⾜的⾦钱购买昂贵的服饰,也没有充⾜的时间将⾃⼰打扮得翠珠环绕、浓妆艳抹,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她们不会装扮⾃⼰,她们秉持着⼀种简约的装束原则。
从《全唐诗》来看,有320⾸涉及织妇、贫⼥等下层劳动妇⼥的诗作,⽽诗⼈对于她们服饰的描写除了“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15]的这种布裙荆钗最普遍的装束,并结合了妇⼥愁苦凄凉的⼼境所展现出的颓废之美外,就是通过织布、浣纱、采莲等劳作活动表现出来的。
唐诗中常常将这些劳作活动置于⼤⾃然的环境中,与植物、与季节等联系在⼀起,意在表现劳动妇⼥的服饰美得⾃然、清新,更说明了服饰美源于⾃然美。
刘禹锡《插⽥歌》:“农妇⽩纻裙,农⽗绿蓑⾐。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枝”[16],⼜如张祜《戏赠村妇》:“黄丝发乱梳撩紧,青纻裙⾼种掠轻”[17]。
两⾸诗写出了在⽥间劳作的农妇最常见的紧窄、简单的装束,诗中提及的⽩纻裙和青纻裙都是农妇常着之服,在农村⼭⽥间随处可见穿着⿇布做的裙⼦,头梳简单的发髻,不施粉黛的农妇,虽粗陋却也⼲净。
她们或⾏⾛、或劳作,⽩、青在蓝天⽩云的映衬下,在青⼭绿⽔的环绕中,犹如⼀幅幅天然的⽔墨画卷。
这既赞美了劳动⼈群服饰的简朴,也道出了服饰的⾃然之美。
其实,劳动妇⼥的服饰搭配并不单调,颜⾊也并不单⼀,王昌龄的“荷叶罗裙⼀⾊裁,芙蓉向脸两⾯开”[18]、王勃的“采莲归,绿⽔芙蓉⾐,秋风起浪凫
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腕摇轻橹”[19]、鲍溶的“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新芙蓉,戏鱼住听莲花东”[20]等诗对于服饰的描写皆有异曲同⼯之妙,诗中采莲⼥的穿着相较于前者就丰富多了,上⾝穿着薄布衫,下⾝配以颜⾊鲜艳的罗裙,脸上略施粉黛,动⼈⾄极。
与莲叶莲花⼀样的红衫绿裙,没有给⼈红配绿的俗不可耐之感,⽽是将少⼥的服饰置⾝于⼤⾃然的环境之中,采莲少⼥⾝着红、绿、粉等颜⾊的衫、裙,在⽥⽥荷叶间,⼏乎分不清哪个是衫、裙,哪个是荷叶,可见其颜⾊的逼真⾃然,在荷花丛中采莲少⼥与⼤⾃然融为⼀体,说不出的清新动⼈。
还有织⼥、浣纱⼥等不同的劳作活动所穿着的服饰虽各有细⼩的差异,但⼤体上的样式还是⼀样的。
除了⾐服、妆容、发式外,劳作过程中有时为了⽅便起见,⼥⼦在浣纱或撑船的时候“屐上⾜如霜,不着鸦头袜”[21]这种只着屐不着袜,露出美⾜的简单着装,没有丝毫的繁复华丽,却更显⼀种俏⽪活泼之感。
(⼆)寻常⼈家⼥⼦服饰
家境虽⽐不得上流社会的奢华,但是⽐下层劳动阶层的要好上许多的寻常⼈家⼥⼦,因其有了⼀定的⾦钱、地位与时间,她们对于服装的布料、款式、发饰、⾯妆、配饰等都有了⼀个很⼤的选择空间,所以她们的穿着打扮虽没有⼤家闺秀的华丽之势,却有⼩家碧⽟的秀丽之态。
寻常⼈家⼥⼦的服饰⼀般是以⼥式上⾐配以⼥裙的套装,⾜穿丝履或罗履,头梳发髻,佩戴头饰这种的服装样式。
因为四季的变换,上⾐有襦、袄、衫的区分,所以穿着不同的上⾐,下着⾊彩多样的长裙,可以营造出不⼀样的服饰之美。
⽽诗中对于这些不同的搭配皆有许多的描写,⽩居易的《⼩曲新词》展现了⼀种静态的⾃然美:“红裙明⽉夜,碧殿早秋时。
好向昭阳宿,天凉⽟漏迟。
”[22]描写了⼀位⾝穿红裙罗衫的少⼥,在初秋的夜⾥独⾃⼀⼈静站在庭院中,红裙与皎洁的⽉光交缠在⼀起,在朦胧的⽉光下,融⼊了夜⾊之中,两者没有丝毫的突兀,相映⽣辉,更显红裙的静态美。
⽽罗虬的《⽐红⼉诗》中“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飞”[23]则展现的是穿着珍贵的丝织⾯料做成的“薄罗”,搭配着可爱的发髻,可见服饰的秀丽、清纯之感,瞬间勾勒出了⼀个天真烂漫的少⼥形象。
唐诗中对于这些寻常⼥⼦服饰的描写,有时还笼罩着⼀种淡淡的感伤。
有些⼥性虽有了相守⼀⽣的伴侣,却因种种原因⽽分隔两地,她们⽤最能表现⾃⼰⼼境的服饰来寄托她们的相思之情。
武则天的“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离为忆君。
不信⽐来常下泪,开箱验取⽯榴裙”[24]、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25]这两⾸诗借⼥⼦的服饰阐述了⾃⼰的相似之苦,两⾸诗中皆没有细致的服饰描写,只提到“⽯榴裙”、“凝妆”,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两⾸诗中的⼥⼦因相思惹起⼀腔幽怨。
这⼀⼼理情绪的急剧变化,让原本清新艳丽的服饰渲染上了⼀层浓浓的忧愁哀怨之感。
(三)风尘⼥⼦和道姑服饰
风尘⼥⼦和⼥冠在社会中是处于特殊的地位。
风尘⼥⼦她们是⽣活在社会的边缘、社会最底层的⼀群不幸者,她们虽地位低下,然⽽她们却可穿戴与贵族⼥性相似或者更加暴露的服饰,虽⽆法完全⽐及,但也异常讲究。
只皆因她们是供贵族阶级的赏玩,被当做是男性的附属品,必须取悦和迎合他
⼈。
所以,她们的服饰并没有具体的限制,因⼈⽽异,⾃成别是⼀家之美。
⽩居易的《琵琶⾏》中:“五陵年少争缠头,⼀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罗裙翻酒污。
”[26]歌⼥犹抱琵琶半遮⾯,⼀曲弹罢,赏赐品不计其数,即使“钿头云篦”打节拍碎了,红罗裙尽染酒污,也不⾜为奇,⾜见歌⼥服饰的妖娆艳丽。
王建的《宫词》⾥可见舞⼥的华美服饰:“罗衫叶叶绣重重,⾦凤银鹅歌⼀丛。
没变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27]罗衫颜⾊鲜艳,上⾯绣满了精致的花纹,配以头上⾦银的饰品,在舞⼥⾝姿的旋转摆动中尽显华丽之美。
青楼⼥⼦的服饰也是异常讲究,李峤《东飞伯劳
歌》:“谁家窈窕住院楼,五马千⾦照陌头。
罗裙⽟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
”[28]风尘⼥⼦⾝着精美罗裙,略施薄粉,腰系⽟佩,虽⽆繁复却也别致,可与春⽇媲美,毫⽆浓艳之⽓,却显清新亮丽之美。
可见风尘⼥⼦的服饰种类繁多、⾊彩艳丽,在阶级等级严明的唐代,能穿只有贵族阶层才可穿着的服饰,特别是“粉胸半掩宁清雪,醉眼斜回⼩样⼑”[9]这种袒胸服。
她们以⾃⼰的审美观点来着装,展现与贵族妇⼥与众不同的妖娆、清丽之美。
⼥冠没有前者的地位如此尴尬,因为唐朝崇尚儒、佛、道三家合⼀,因此⼥冠的存在应是脱于世俗的独⽴存在,不染世俗,其服饰也是以清淡典雅为主。
武元衡的《赠道者》:“⿇⾐如雪⼀枝梅,笑掩微妆⼊梦来,若到越溪逢越⼥,红莲池⾥⽩莲开。
”[29]道姑⼀⾝雪⽩⾐裳,淡扫蛾眉,如寒冬中⾼雅素洁的⽩梅,置⾝于红尘中仍卓然⽽⽴,宛如万朵红莲中⼀朵冰清⽟洁、绝世独⽴的⽩莲,灵秀典雅之美倾泻⽽出。
李⽩的《江上送⼥道⼠褚三清游南岳》:“吴江⼥道⼠,头戴莲花⼱。
霓⾐不湿⾬,特异阳台云。
”[30]诗中的“莲花⼱”、“霓⾐”同样道出⼥道服的轻灵飘逸之美。
从唐诗中可以反映出来下层劳动妇⼥的服饰廉价⽽实⽤,布料简单⽽⼤⽅,没有过于繁复的花纹点缀,只有来源于⼤⾃然的颜⾊和最简单的图案,寻常⼥⼦的服饰秀丽却⼜有种淡淡的幽怨,风尘⼥⼦的服饰妖娆华丽⽽⼜不失清丽,道姑的服饰脱俗飘逸,这些服饰各有各的特⾊,本⾝都有属于其⾃⾝的美,⽽且通常越是简单的服饰,往往能看出⼥性的独具匠⼼。
她们与⾃然为伴,在荷花池⾥、在屋檐下、在酒楼中……灵感来源于⾃然,她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创造⼀种只属于她们的⾃然、别样之美。
三、异域、不羁的少数民族⼥性服饰
唐朝中原地区的服饰有着儒雅、秀丽等特点,⽽当时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个亮点,并有着不输于中原地区的独特魅⼒。
唐朝疆域辽阔,对外往来频繁,尤其是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设⽴六个机构来对突厥、回纥、靺鞨、契丹等民族进⾏有效地管理,并采取了开放政策。
⽽且“丝绸之路”引来了西域⽂化,这些使得少数民族⽂化与唐⽂化有更进⼀步的交流,并且逐渐被唐朝⼈所⼴泛了解和接受,也让⼈们领略了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其⼥性服饰更是受到唐代⼥性的追捧。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接下来所说的少数民族,是指北⽅或西域的民族,其⼥性服饰就是指在唐代有较⼤的影响,显然成为⼀种社会风尚的⼥性服饰,也可统称为“胡服”。
胡服在民族⽂化的交流中渐渐被⼈们⼴泛接受,在盛唐时期甚⾄成为⼥
性所追逐的时尚,王建的《凉州⾏》记:“城头⼭鸡鸣⾓⾓,洛阳家家学胡乐”[31]元稹在《法曲》中也写道:“⾃从胡骑起烟尘,⽑毳腥膻满洛城,⼥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务胡乐。
⽕凤声沈多烟绝,春莺唯罢长萧索,胡⾳胡骑与胡装,五⼗年来竞纷泊。
”[32]这些诗句形象⽣动地描述了胡服、胡舞、胡乐等在中原盛极⼀时的景象,尤其是胡服刮起的⼀阵时尚风,这也说明了唐代⼥性审美情趣的变化。
其实胡服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性都对新颖、美丽的事物抱有⼀种好奇的⼼态,⽽胡服的简洁实⽤、便于⾏动、美观⼤⽅等优点让她们难以抗拒,胡服的潇洒和动感之美让她们如痴如醉。
传统的服饰基本上都是以裙裳为主的,⽽北⽅和西域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他们不论男⼥均要精通骑射之术,⽽形成了以胡帽、翻领或圆领、窄⾐窄袖、长裤或长袍、⾼筒靴、腰间束带为主的保暖遮风、便于⾏动的服饰类型,款式上男性和⼥性的⾐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颜⾊、饰品上⼥装可能花样多⼀些。
⼥性穿着这样的服饰可以显⽰⼥性的曲线美,让⼥⼦于俏丽秀美之中,⼜凸显⼀种俊秀灵动的⽓质。
如李⽩句“妇⼥马上笑,颜如赪⽟盘。
翻飞射野兽,花⽉醉雕鞍”[33]诗中没有直接出现服装的相关词汇,仅仅写了⼥⼦容颜,但是从字⾥⾏间中可以看到⼀个⾝着窄袖袍、条纹裤,脚套⾼筒靴,脸化淡妆的匈奴妇⼥,这种打扮是胡⼈最普通的⼀种着装类型,但配以马上的⾼超技艺,在奔跑的马背上,可展现出游牧民族⼥性的飒爽英姿,散发出⼀种健康美。
相对于胡服在马背上所展现的健康美,诗⼈更加偏爱在舞蹈中所散发的动态美,因为长年在马背上的⽣活使得有些胡⼥对于⾃⾝服饰的要求并不是很⾼,⽽弥补这⼀遗憾,展现出胡服的精致美观和动感之美的,莫过於张祜、⽩居易、许浑等诗⼈笔下描绘的那些伴着弦⿎节拍、旋转起舞的胡姬⾝着的舞服,沈从⽂先⽣也说:“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来⾃西域的拓枝舞、胡旋舞不可分”[34]的确,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是胡舞中最⼴为⼈知的,唐诗中对其服装、妆容等都有⼀个极为细致的描写,这也折射出了胡⼈对于⼥性服饰的审美观念。
诗⼈⽩居易和元稹均以《胡旋⼥》为题分别写了⼀⾸诗,前者写道:“弦⿎⼀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35],后者写有:“柔软依⾝著佩带,裴回绕指同环钏”[36]这两句诗描写了长⾐宽摆、腰束宝带的胡旋舞服,配以鲜明的节奏、轻快地旋转,展现出了胡服在胡姬旋转的瞬间形成的美妙、飘逸的姿态。
胡腾舞没有胡旋舞的“旋”,其舞姿重在“腾”,展现了胡服在跳跃中的另⼀种美感。
唐诗中有两⾸诗作就对胡腾舞者的装束集中进⾏描写,李端的《胡腾⼉》诗“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边垂。
帐前跪作本⾳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扬眉动⽬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37]和刘⾔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
……跳⾝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38]这两⾸诗相较于之前的两⾸来说对胡服的描写更为详细,且点出了胡服的典型特征,能歌善舞的胡姬头戴尖顶番帽、⾝着⼩袖胡衫、腰系宝带、脚踏锦靴的精致胡服,配上姣好的容貌和异域的舞姿,在乐曲的伴奏下,时蹲、时跳、时腾,在不停变化的动作中,尽显胡服的潇洒和⼒量之美。
⽽⿎中起舞的柘枝舞,亦有许多描写的佳句,如章孝标《拓枝》诗“柘枝初出⿎
声招,花钿罗裙耸细腰。
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39]、张祜《观杭州柘枝》诗“舞停歌罢⿎连催,软⾻仙蛾暂起来。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胯背腰来。
旁收拍拍⾦铃摆,却踏声声锦靿摧”。
[40]等等这些诗句所展现的是胡姬在节奏鲜明的⿎声伴奏下,在摆、踏、转等舞姿下,将⼥⼦的娇柔与男⼦的刚硬⾃然融合,展现了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有种健朗、动感之美。
通过从唐诗这⼀⾸⾸描绘马上和舞蹈中的胡服的诗作中,可以归纳出胡服基本的特征就是“⾼髻,戴尖锥形浑脱花帽,穿翻领⼩袖长袍,领袖间⽤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织物⼩⼝袴,软锦透空靴,眉间有黄星靥⼦,⾯颊间加⽉⽛⼉点装”。
[41]诗中描写胡服并不是直⽩的描述,⽽是结合了在描写胡⼥远胜于中原⼥⼦的骑艺中伴随着对于少数民族健朗的体魄的神往,描写不同于中原舞者的舞姿时,想要表明吸引⼈的并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姿,⽽且是它在⾳乐、歌舞与服装随着⼥⼦舞动着的曼妙⾝姿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魅⼒,在舞动中尽释胡服异域之美等等的因素,诗⼈将这些微妙的⼼态融⼊了胡服之中,在展现胡⼥的活泼、健美的基础上,吟咏了胡服飘逸、动态之美的表现和异域、不羁风情的魅⼒。
四、唐诗彰显唐代⼥性服饰美的原因与影响
⼤唐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多姿、风格迥异的唐代⼥性服饰形象。
诗与服饰相辅相成,两者相映⽣辉。
可见唐代诗⼈是对⼥性服饰多么地情有独钟,极尽华丽辞藻,为其留下千古名篇,⽽出现这样的盛况有多⽅⾯的原因。
(⼀)历史背景
唐代的⼥性服饰既有对前朝的承袭和借鉴,也有⼤胆的创新。
在唐以前,中国的服饰经过夏、商、周、汉等朝代的漫长演变和积累,逐渐趋于丰富,且其设计风格也在转变,商周风格严谨,窄袖长裙为主要式样,但上⾐也可加长蔽膝穿戴,颜⾊则以暖⾊居多;秦汉服饰追求便捷、舒适,曲裾、直裾深⾐和襦裙装深得秦汉妇⼥喜爱,发饰和⾸饰也很考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和民族⼤迁徙,使得汉族⽂化和少数民族⽂化彼此间相互影响,促使服饰在原本的基础上产⽣了⼀些新颖的样式,这⼀时期的⼥性服饰总体上呈现由简约趋向奢华,在汉服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服饰风格以窄瘦和宽博为主,发髻⾸饰富丽繁多,可见⼥性服饰进⼊了⼀个发展的新时期。
隋朝⼥性常着⼩袖短襦、长裙,发饰多样,⾐着甚是华丽,虽然隋朝统治时间不长,但是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满⾜了当时统治阶层的⼤量需求,反之也促使了丝织业有了⼀个量的积累,为唐朝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原因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风开放,尤其是唐朝拥有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决定其呈现出这种盛况是⾄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其中贞观到开元年间的这段时期尤为繁荣,正如诗中所写“忆昔开元全盛⽇,⼩⾢犹藏万家室。
稻⽶流脂粟⽶⽩,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豺虎,远⾏不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