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类法及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分类法及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ABC分类法在物流管理不同领域的分类标准及其管理策略。
分类标准的实质是对企业的重要度。
在库存管理中,一般根据库存物价值来分类,重点是加快A类库存的周转;在仓储管理中,应按照货物的出入库频率来分类,重点是对A类商品的储位进行特殊安排,方便存取作业;在配送管理中,应根据配送商品价值及客户对企业的重要度来分类,A类商品准时配送,B类商品批量正常配送,C类商品配送外包或作配车之用;在供应商管理中,须减少同类供应商的数量,加强与关键供应商的合作(采用AB角制,与供应商保持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关键词:ABC分类法物流管理应用
1879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20%的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而80%的人仅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理论逐渐被应用到经济学和社会学中,被称为“帕累托原则”,习惯上称“二八原理”或“80/20原则”。
ABC分类法(也称ABC分析法或重点管理法)是“帕累托原则”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在物流管理的不同领域,该法应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ABC分类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在库存管理中,应用ABC分类法,通常需要将库存物品按照设定的分类标准和要求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控制,如表1所示。
在这里,分类标准是对企业的重要度。
但由于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重要度”的内涵不同,因此,具体的分类标准也就不同。
常见的分类标准有:库存物价值(通常用年度货币占用量来表示)、产品销量、销售额、订货提前期、缺货成本、现金流量等。
库存物价值。
多数企业一般按照库存物价值来分类,具体而言是按照库存资金占用比重以及库存物品种类数量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来分类(在进行ABC 分析时,库存资金所占比例及库存物品种类数量所占的比例均为累积百分比,具体的量化指标因企业而异)。
其目的是找出资金占用高的A类库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周转,提高其库存周转率,缩短库存周转期,尽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
一般而言,库存成本包括购置(购买)成本、订购成本、储存成
本和缺货成本。
购置成本包括货款、运费(含装卸搬运费用)、保险费及供应物流中发生的货损等;订购成本主要包括通信费、差旅费和订单跟踪费;储存成本包括库存商品的资金占用成本、仓库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或租赁费用、仓库的运营成本(如保管费、搬运费、商品养护费、设施设备的维护费等)等;缺货成本是因缺货而造成的损失。
通常,库存成本占库存物价值的25%-40%。
由此可见,加快A类库存的周转,对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分类标准。
除了按照库存物价值来分类外,在企业发展初期,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以产品销量(或销售额)作为库存ABC分类的依据;而当企业实力显著提升时,由于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如准时供货)来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则应以客户订货提前期(订货周期)作为分类的标准;而对于那些经营创新型产品的企业来说,若需求波动明显导致缺货成本较高时,则应以缺货成本作为库存ABC分类的依据;而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特别是现金流量失衡时,则应以现金流量作为库存ABC分类的标准。
在实际运作中,根据对企业重要度的不同,也可采用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对库存进行分类。
例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对零配件库存进行管理时,就采用了双重标准,即根据零配件的使用频率和价值进行分类,把使用频率和价值均高的零配件确定为A类库存,实施即时供应,有效降低了库存量,加快了库存周转,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再如,松下(中国)公司在解决众多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库存控制与销售机会之间的平衡时,就采用了多重标准:总利润贡献率、销量和边际利润,最终对总利润贡献率最高的A类库存,从提高需求预测精度、精确制定补货计划、实施紧缩库存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控制,有效降低了缺货率、减少了呆滞库存量、消除了货物的非正常调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从库存类别来看,ABC分类法并不局限于将库存物品分为三类,类别数量可以增加。
但实践经验表明,一般最多不要超过五类,否则,过多的类别反而会增加库存控制成本。
第二,虽然ABC分类法在库存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使企业的库存总量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减少,库存结构得以优化,管理资源得到节约等,但该法的使用,往往导致C类物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C类物质也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将ABC分类法与关键因素分析法(CV A)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的目的(关键因素分析法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ABC分类法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在仓储管理中,应用ABC分类法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合理分配仓储空
间,合理配置仓储资源,提高仓容的利用率,提高仓储管理的绩效,使企业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二是根据出入库频率对商品进行分类,合理安排储位,实现存取作业的优化。
具体而言,在进行仓储管理ABC分类时,出入库频率高的为A类商品,出入库频率低的为C类商品,介于其间的为B类商品。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类别不同的货物的储位进行相应的安排,遵循“出入库频率相当的货物储位离出入口(圆心)距离(即半径)相同”的原则(见图1)。
特别地,需对出入库频率高的A类商品(畅销品)的储位进行特殊安排,以方便存取作业,减少劳动消耗,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
ABC分类法在配送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ABC分类法进行配送管理时,分类标准主要有两个:配送商品的价值以及客户对企业的重要度。
一般说来,A类商品的价值高,资金占用量也大,为降低需求部门(如门店)库存资金的占用,应采取准时配送(JIT配送)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价值高的商品往往对客户比较重要(一般地,这类商品的获利能力较强,边际利润较高),同时,也会占用其较多的流动资金,因此,从客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往往要求供应商提供准时配送服务。
当然,价值高的货物,其担负配送费用(或运费)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客户一般愿意也能够支付较高的配送费用(服务费),因此,这类价值高的商品即是A类商品,相应地,这类客户即是A类客户。
A类商品和A类客户是企业应当重点管理的对象。
对于价值居中的B类商品,企业应实施批量正常配送,允许有一定的延迟期,应尽量在服务水平与配送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而C类商品的价值比较低,其担负配送费用(或运费)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客户一般也只愿意支付较低的配送费用,因此,对这类货物可实施配送外包,或者作为配车之用(目的是提高车辆的实载率,降低配送成本),应允许较长的延迟期。
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所谓客户对企业的重要度,一般根据客户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多少来判断。
为企业创造价值高的为A类客户,为企业创造价值低的为C类客户,介于其间的为B类客户。
这里的判断标准“价值”,既包括货币价值(如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财务业绩),也包括非货币价值(如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战略业绩)。
第二,在货主企业(工商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时,站在物流企业的角度,应如何正确地理解“重要客户”。
当物流外包第三方时,物流企业代表“卖方”(第一方)向“买方”(第二方)提供送货服务。
由于物流企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卖方”,其次才是“买方”,因此,物流企业应根据“买方”为“卖方”创造价值的高低来判断客户的重要度及其类别,一般地,对“卖方”而言重要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来说也是重要客户。
换言之,如果因物流企业违约,对“买方”造成重大损失,“卖方”在
完成对其客户“买方”的赔偿之后,也会对物流企业进行追偿。
或者,由于损失重大,可能会危及物流企业与其客户“买方”的后续合作。
ABC分类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意义上,企业一般倾向于与多家供应商合作,这不但可以引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使采购一方坐享“渔翁之利”,还可降低供应风险。
但缺点是不便于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并且要求供应资源充足。
显然,这是一种粗放式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或者说采购商未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的管理。
特别地,对于那些规模较大且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由于经营业务涉及的领域广,产品线宽,需要采购的原材料、零配件种类多、数量大,供应商成千上万。
如果不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的管理,延迟供应、质量不一、价格混乱等现象将不可避免,这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为此,有必要引入ABC分类法,加强对供应商的分级分类管理。
而要实施供应商ABC分类管理,就必须减少同类供应商的数量,加强与关键供应商的合作。
具体而言,供应风险高(供小于求)、供应物料种数少、金额大,为企业提供关键部件或原料的供应商是A类供应商,双方需要建立战略联盟,加强深度合作,实现“双赢”;供应风险低(供大于求)、供应物料种数多、金额小,为企业提供次要部件或原料的供应商是C类供应商,双方只需保持基本合作,这类供应商可轻易更换;而B类供应商介于A类和C类之间,合作的深度也介于其间。
需要说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合作只是手段,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是根本。
为此,采用AB角制,与少数几家(2-3)主要供应商保持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当然,也可以某一家主要的供应商为主,其余一两家供应商为辅,目的是降低供应商风险),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评估(包括质量、价格、交货期、柔性供应能力等指标),及时反馈信息,根据供应商的供应质量,调整订货量(加单或减单),在供应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以此激励供应商提高供应质量;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竞合”机制,将会使企业大大受益。
实施AB角制,既能确保供应,提高原物料的供应质量,又能有效降低供应风险和供应成本,缩短交货期,提高采购与供应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综上,ABC分类法分类标准的本质是对企业的重要度。
在物流管理的不同领域,该法应用的侧重点不同。
在库存管理中,一般根据库存物价值来分类,重点是加快A类库存的周转;在仓储管理中,应按照货物的出入库频率来分类,重点是对A类商品的储位进行特殊安排,方便存取作业;在配送管理中,应根据配送商品价值及客户对企业的重要度来分类,A类商品准时配送,B类商品批量正常配送,C类商品实施配送外包或作配车之用;在供应商管理中,须减少同类供应商的数量,加强与关键供应商的合作(采用AB角制,与供应商保持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合理设置DP点,提升企业竞争力[J].企业管理,2011(6)
2.胡建波.供应链管理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及分析[J].企业管理,2011(7)
3.胡建波.基于产品类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7)
4.胡建波.工商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探析[J].中国水运,2011(3)
5.胡建波.物流基础.修订2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胡建波.供应链管理.修订2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