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
20__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发表言论称:高科技和工程领域因天赋和兴趣不同而导致的“性别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女子学理逊于男子”的观点,劳伦斯·萨默斯的观点立刻招致了猛烈的攻击,许多人基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性”原则,指责他发表歧视性言论,劳伦斯·萨默斯也因此辞去哈佛校长一职。
也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很多人都默默在一个错误的领域深耕多年,因为越雷池一步你很可能遭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还有很多人一反常态,勇敢的将自己的不同观点剖析出来,虽然遭到激烈的批评,但是依然坚持己见,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像这劳伦斯·萨默斯这样敢于勇敢站出来说不的人还有《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像我们你阐述了,当前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问题,但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
他的__《精英教育的劣势》(TheDisadvantageofanEliteEducation)在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
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__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学生该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不做那只优秀的绵羊?
当今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是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这是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观点,事实上是否真的这样?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今天所经历的现状,大概不会否认威廉的这一观点,每一个当家长的一边渴望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种两难的状况下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看到很多3岁就开始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幼儿英语,小学奥数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名校的学区房天价增长,家长一边感叹应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各种婴幼儿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奥数启蒙班等等迅速崛起。
似乎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今生奋斗。
在北京一些重点初中,高中也纷纷效仿那些名校的做法,比如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最后一道8分加分题就是奥数题目,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小学课程里是不能够有奥数的课程,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拿那8分,有的甚至从1年级就开始要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学奥数,而很多课外奥数班都是用选拔的方式来增加门槛,说白了就是你过来报名我不一定有名额你得等,等到有人毕业了或者有人跟不上了主动退课了,下一个再来。
我想这也是这些班的火爆原因,一是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二是培训机构故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青睐。
就像《优秀的绵羊》里说的那样,学生追求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大家都在做什么。
没有一个国家需要__0颗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19000颗核弹,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上11种课外辅导班,除非有一个孩子上了10种课外辅导班。
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下的孩子就像长颈鹿的脖子别越拉越长,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终吃到了别人认为最好吃的叶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恐慌。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2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
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
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
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
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
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
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3
这本书中描写的是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其实说的是一件事。
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学生,看起来对什么都是有悟性的,双专业而且成绩优异、体育健将、谙熟音乐、会很多外语、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他们是一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赢家。
然而通过作者的视角,耶鲁大学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褪去光环,这群天之骄子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在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里藏着什么样的需要未被看见、发现。
我抱着好奇心一点点向下读,更多地去觉察、感受一个中国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国现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独有的路,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我们有觉知地、主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后,要承担我们选择后的责任和风险。
美国的精英教育,从私立高中开始就给予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对于我们国内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而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停下来。
为了保证出类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友情、个人探索、课余时光,学生们就都舍弃了。
就如同这一部非常让人觉醒的《编织》动画片一样,这些学生们陷入了去追逐一个又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中。
似乎停下来
会让人恐惧,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向别人”示弱”,没有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我们真正看重的价值观。
而是永远从外部看起来像一个“战士”,其实内心是一只“斯坦福狂鸭症”,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完美、快乐的形象。
从小到大,也许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自己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看见”、“得到尊重”,自己也从未思考过、探索过如何去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
举例来说,也许对于这些升入藤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是“成功”。
如何实现成功,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办法。
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终真的会引起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功课、以及未来的工作……
当然,也存在那些纯粹的追寻者,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在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
然而,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那些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
至少在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学生正是如此。
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
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
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
下了种子。
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而该进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经历。
如果我们仅仅一味根据GPA来招生,那最终只会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却招不到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我们是需要通过履历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始终保持专一、集中精力,听从自己的直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