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
精彩开篇词
七彩云南,四季如春,四季飞歌!篝火跳跃,翩翩起舞,情歌对唱!神奇的民族,神奇的歌谣!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去欣赏云南四季传唱的歌会。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学方法导学法探讨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美妙抒情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
二、温故互查(预习与交流)——自主学习,二人互查: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铁箍( )
蹲( )踞忌讳( ) 酬( )和熹( )微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设问导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
(二)文本探究
品美之一-----人情美
1. 山野对歌场面的侧重点是?
2. 山野对歌场面的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
品美之二-----风光美
1. 山路漫歌场面的侧重点是?
2. 山路漫歌场面的具有怎样的特点?
3.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品美之三----风俗美
1. 村寨传歌场面的侧重点是?
2. 村寨传歌场面的具有怎样的特点?
3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B.传承民族文化。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四、自我检测(精读精练)——阅读语段,突破重点: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
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
2、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4、归纳本段思想内容:□□□□。
(限于四个字)
五、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内容特色
山野对歌:外貌动作才智充满智慧人情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自然淳朴风光美
村寨传歌:人数时间形式宏伟壮观风俗美
六、课堂小结
赏读完了这篇散文,我们除了领略到云南风情万种的自然美,也感受到云南各种人民多才多艺的淳朴美更学习到了作者以景衬人情景交融的文字美,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
七、拓展延伸
比一比:云南歌会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文艺晚会有和异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走进七彩云南,欣赏云南歌会,让我们沉醉,作者巧妙的人物描写和优美的语言也一样让我们陶醉,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吧!
二、温故互查(预习与交流)——自主学习,二人互查:
1、修改下列病句。
2、根据上下文,填写关联词语。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____________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____________唱什么,____________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可是不论都
三、设问导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语言品析、写法鉴赏
(一)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1.作者在描写山野对歌场面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作者在描写山路漫歌场面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 作者在描写村寨传歌场面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二)人物描写---虚实相接
1.比较下面两段对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的区别: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了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 比一比,辨一辨,说一说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三)艺术手法---烘托渲染
“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说说你的体会。
四、自我检测(精读精练)——阅读语段,突破重点: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
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
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
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5、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6、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试概括本段段落大意:村寨传歌
五、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人物描写---虚实相接
艺术手法---烘托渲染
六、课堂小结
赏读完了这篇散文,我们除了领略到云南风情万种的自然美,也感受到云南各种人民多才多艺的淳朴美更学习到了作者以景衬人情景交融的文字美,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美,
体会美。
七、巩固练习---名校课堂
八、拓展延伸
欣赏民歌:《蝴蝶泉边》《小河淌水》《送情郎》等民歌。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电影《刘三姐》选段
(男):哎.....什么结子高又高?什么结子半中腰?什么结子成双对?什么结子棒棒敲?(女):哎.....高粱结子高又高,玉米结子半中腰,豆角结子成双对,芝麻熟了棒棒敲。
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雅庄山背阔洋洋,黄泥浆水洗衣裳,天雨像个太平洋,天旱像个飞机场。
雅庄是个好地方,黄泥山上变粮仓,茶糖作物满山冈,人民生活大变样。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yí pì nuò gū dūn huì chóu xī
(2)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三、
(一)山野对歌——(2、3段)
山路漫歌——(4段)
村寨传歌——(5段)
(二)文本探究
品美之一-----人情美
1.【交流点拨】唱歌人
2.【交流点拨】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3.【交流点拨】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品美之二-----风光美
1.【交流点拨】唱歌环境
2.【交流点拨】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3.【交流点拨】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也只有这样淳朴而具有灵性的水土才能养育出如此纯真朴质的人,而也只有这样纯真朴质的人才能唱出这样甜美动听的歌。
作者用秀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歌声的优美和人物的纯美。
品美之三----风俗美
1.【交流点拨】唱歌场面
2.【交流点拨】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3.【交流点拨】
A.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四、
1、答:以情歌为主,也唱其他内容。
2、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3、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4、山路漫歌
第二课时
二、1、①将“改善”改为“提高”。
②把“整整齐齐”去掉。
2、可是不论都
三、语言品析、写法鉴赏
(一)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1.【交流点拨】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2.【交流点拨】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交流点拨】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二)人物描写---虚实相接
1.
【交流点拨】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
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她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
第二段描写,沈从文用近乎啰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
的生命形态的赞赏。
2. 【交流点拨】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
如在目前,第二段着力写人物,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
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艺术手法---烘托渲染
作者巧妙地进行烘托渲染,联想描绘,把轻柔的歌声比作松涛,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四、1、面善:面善:面熟。
熟习:对歌曲学习得很熟练,了解得很深刻。
2、因为它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
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
老年人在场上格外兴奋活跃。
3、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
4、参加“金满斗会”都是村子里的小商贩或普通的村民。
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5、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6、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
7、村寨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