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诸群标

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8年第9期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学校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

益受到广泛关注。加强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了解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互

促作用,分析互促作用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本文从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入手,分析当前学生心

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互促作用,并提出了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策略,以期为保障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反映出来: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处于对身体健康知识的

了解和部分社会适应知识的了解上,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很少、很浅薄。

1.2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形态和机能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期”,

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

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

数学校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同时,独生子女、留守青少年群体日益扩大,社会物质条件的

飞速发展,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造成部分

学生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1.3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结果

问卷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占总数的44.5%,大约有47%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

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33.6% 左右,中等程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12.4% 左右,严重者不到1%。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存在明显的弱点,依次表现为学习压

力大、自责倾向、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身体状态、偏执、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联系该区近年来学校发生的各种案例,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而出走、打架、自杀、恋爱、逃学上网的事时

有发生。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轻度以上的学生接近80%,但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和严重程度者也占一定比例。足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觉,值得我

们反思和研究。

2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互促作用

2.1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1.1 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身体活动过程,不仅是增强

体质的必要手段,还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各系统及

身体素质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需要的参与者有果敢、顽强、不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等积极向上的心态。

2.1.2 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能使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完成各种动作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战胜

自我,超越自我。体育运动能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运动,可

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和宣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正常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体育运动能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而不退缩的拼搏精神。

2.1.3 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能直接给人快感,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达到心情舒畅、振奋精神的效果。通

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使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体育运动可以改

善心血管功能,增大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吸氧量,以清醒的头脑、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

状态学习,充分体现7+1>8 的含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2.1.4 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特点化能有效预防与治疗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体育运

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

要求。在规则条件下,可以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超越对手,尊重对手。

2.2 心理健康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运动效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各种比赛中,心理因素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映敏捷,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

运动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不断提高运

动水平和对自己的要求,体验成功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创造和谐的运

动气氛和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能克服胆怯、

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活动;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

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理解和尊重他人,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与合作精神。遵守规则,尊重师长,正确对待竞争及对手,合理进行体育活动。应充分认识体

育活动的价值,养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倡导和谐发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体育教

育思想,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完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要树立身心

统一的体育观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观,才能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

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最大限度地

满足学生每天1h 的运动需要,充分挖掘各项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

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从而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矫正和补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