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o氮化物催化剂合成及其丙烷氨氧化催化性能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科技文献翻译
《Ni‐Mo nitride catalysts: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ammoxidationﻩofpropane》《Ni-Mo氮化物催化剂:合成及其丙烷氨氧化催化性能》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姓名李进
学号 201007120138
年级2010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教师付庆涛
2014年 5月
Ni-Mo氮化物催化剂:合成及其丙烷氨氧化催化性能
Xiaoqiang Fan ,Huimin Zhang ,Jianmei Li ,ZhenﻩZhao ,Chun ming Xu ,Jian Liu ,Aijun Duan, Guiyuan Jiang ,Yuechang We i
摘要: 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旋转蒸发微波干燥法、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Ni-Mo氧化物前驱体. 以H2和N2的混合气为氮化气体,采用程序升温氮化法合成了镍钼氮化物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总氮含量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H2程序升温还原对Ni-Mo氧化物前体及氮化物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将上述Ni-Mo氮化物催化剂用于丙烷氨氧化反应中. 结果表明,Ni-Mo氧化物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影响其氮化物催化剂上丙烷氨氧化应性能. Ni-Mo 氮化物催化剂中氮物种的移动性及反应性对产物丙烯腈选择性的影响较大, 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存在大量的活性氮物种,因而具有良好的催化丙烷氨氧化反应活性.
关键词:镍钼氮化物; 丙烷氨氧化;丙烯腈;制备方法; 氮物种
1、引言
最近几年过渡金属氮化物由于其特殊的性能与那些VIII族金属[1]相似已经在许多催化反应中引起相当大的关注。

其中,钼为基础的双金属氮化物在催化反应中已经引起了最广泛的关注,包括氨合成[2],氨分解[3,4],加氢脱硫[5]和加氢[6]。

近日,在金属氮化物的兴趣透露他们的潜力,作为活性氮物种[7]贮藏和转化剂。

哈格里夫斯组[8]发现Co3Mo3N中的晶格N是可交换的,并且可以H2/Ar下转化为Co6Mo6N。

晶格N能供应N在H2的存在下反应。

通过类比Mars-van Krevelen的机理在氧化反应中从氧化催化剂中输入晶格O,在氮化物中高移动性和可交换晶格种N也可能发生在Mars-van Krevelen机理中涉及氮的反应。

丙烯腈(ACN)广泛用于制造丙烯酸类纤维,丙烯腈- 丁二烯 - 苯乙烯,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和弹性体。

目前,具有高活性的发展和选择性催化剂氨氧化是重要的[9,10],丙烷乙腈一步法氨氧化反应,在多相催化领域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可变催化剂体系中对于丙烷氨氧化项已有研究,包括钒磷氧化物催化剂[11]锑催化剂[12],钼氧化物催化剂[13,14]与其他[15]。

上田组[16]率先在微孔Mo-V-O基催化剂中使用杂多化合物,它在氧化和丙烷的氨氧化反应中的选择性中具有特定的多功能催化。

但是,也有很少对丙烷在氮化物催化剂氨氧化反应的报道。

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在丙烷氨氧化反应生产丙烯腈[17]中镍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已经经过过测试,但他们的物理化学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重要的是,其反应机理,尤其是在反应中N的影响并不清楚需要进行调查。

丙烷氨氧化的途径很复杂的,N的嵌入步骤是至关重要的。

已知在不同的催化剂条件下机理是不同的[18,19]。

最近,Olea等[20]提出了一种双Mars-van Krevelen机理同时涉及晶格O和N在VALON催化剂上的丙烷氨氧化。

对于镍钼氮化物催化剂,去理解如果晶格N参与这一反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氧气和氨气的存在下,在镍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上N(两格N和表面N)流动性和反应性也是值得研究的。

此外,据报道氮化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合成方法。

通过几种方法完成了双金属氮化钼制备,包括氮化钼和金属[21]反应,氨解的复合物混合金属氯化物的前体[22],和一种化学均一的分子前体的热分解反应[23]。

大多数双
金属钼的氮化都是由前体氧化物的氨解法[24]合成。

在该方法中,氮化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在氧化物氮化的过程中前体氧化物的结构和所用的条件。

不同氧化物的氮化前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阶段。

然而,很少有关于双金属氮化物的合成及效果以及在氮化物催化剂中前体准备方法的影响的报道。

对于影响氮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25],包括的氨气的流率,温度上升的速度,而最终的氮化温度。

Wise等人[26]采用改进的程序用来N2/H2代替NH3解决了传热问题。

基于Ni2Mo3N从氨解的比较和镍钼N2/H2预处理,哈格里夫斯组[8]发现,在由N2/H2预处理得到的Ni2Mo3N中的晶格N的反应更具反应性及可作为氮转移剂氮化物。

通过他们的工作的启发,我们在H2/N2混合气通过程序升温制备镍钼氧化物前体,这表明通过程序升温制备镍钼双金属氮化物的晶格N比那些从氨解反应的晶格N更具反应性。

本工作的目的是调查不同的Ni-Mo氧化物前体制备方法对镍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在丙烷氨氧化反应中N的影响。

2.实验
2.1 催化剂合成
2.1.1镍钼氧化物前体的制备
在这项工作中前体氧化物的几种制备方法都是采用钼/镍原子比为1。

共沉淀法(CP)。

硝酸镍和钼酸铵分别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到323 K。

加热后的硝酸镍溶液缓慢的加入到七钼酸铵溶液中。

通过添加氢氧化铵或硝酸把 pH值是维持在4.5到5.5的范围内。

将得到的沉淀物过滤,洗涤,并在383℃下干燥12小时。

把得到的固体在773K的温度下煅烧4个小时。

溶胶 - 凝胶法(SG)。

把柠檬酸加入到硝酸镍(0.4摩尔/升)的溶液中。

然后,为了避免沉淀把七钼酸铵溶液非常缓慢地加入到硝酸镍溶液中。

将溶液蒸发,直到第一个凝胶形成,最后成为固体。

把该固体在773 K的温度下煅烧4个小时。

旋转蒸发微波干燥法(RM)。

在温度323K下把七钼酸铵加入到镍中的溶液硝酸(0.4摩尔/升)的溶液中。

通过添加硝酸将pH值调节在1.0〜2.0的范围内。

然后用旋转蒸发器将溶液蒸发至干。

将得到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干燥30分钟和在773K的温度下煅烧4个小时。

浸渍法(IMP)。

把氧化钼浸泡在硝酸镍溶液中。

搅拌1小时后,将样品在383K温度下干燥12个小时,然后在773 K 的温度下煅烧4个小时。

机械混合物法(MM)。

将七钼酸铵和硝酸镍的粉末混合并在研钵中研磨1小时。

然后将混合物在773K温度下煅烧4个小时。

2.1.2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合成
通过在H2/N2混合气 [26]中设定镍钼氮化物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前体的氮化温度合成。

非典型的合成镍钼氮化物。

一个典型的合成方法如下:将一共4克的氧化物前体放置在管状石英反应器(φ18毫米)。

80%H2/N2混合气的空速为18000毫升/(G·H)。

温度分三步提高,首先,将温度迅速从室温升高到573 K(10K/min),然后更缓慢地从573K升高到673 K(0.5 K /分钟),最后将温度从673K升高到973 K(1.7 K /min)。

将温度保持在973 K下4小时。

然后将体系在流动的氮气中冷却至室温,并在1%O2/N2钝化12小时以避免散装氧化。

2.2. 材料的特征
在一个麦克ASPA-2010分析仪上对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N
2等温线的BET曲线的线性部分进行了测量。

总氮含量(NT)的分析,Guyader等人的描述[27]确定了包括本体和表面氮的测定。

X-射线衍射(XRD)测定在衍射仪(日本岛津XRD-6000)以4°/min 的扫描速度对铜的Kα在20℃至80℃的2θ范围内的辐射进行测量。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 2-TPR)实验在以往的流量设备中进行。

一种氮化物样品(0.2克)在氦气中393K温度下进行1小时的焙烧预处理,随后冷却至室温。

将5%H2/Ar气体混合物(50毫升/分钟)通过样品传递,同时将温度以10 K / min的速率升高至1223 K。

用康塔AUTOSORB-1质谱仪通过增加可变漏阀对流出气体进行采样。

记录这些流出物气体的质量信号。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镁的KαX-射线源在Perkin-Elmer PHI Quantera SEX分光计上记录。

结合能(BE)使用污染物碳中的C1s峰进行校正(BE = 284.6 eV)作为内部标准。

2.3 活性测定
催化剂的活性试验是在一个大气压下在一个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的,催化剂(1克,20〜40目),以测试其对丙烷氨氧化活性。

进料气中混合物是C3H8:NH3:O2以1:7.5:7.5:34摩尔比组成。

总流量为14.5毫升/分钟。

轴向温度分布图是将一个热电偶插入到催化剂床监测得到的。

实验在693-793K温度范围内进行。

反应器出口温度保持在443 K。

活动结果于物流流动12个小时后测得.。

进料和产物用配有FI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SP-2100)进行在线分析。

一个多孔性聚合物微球Q柱被用于CO、CO2、C2H4、C3H6、C3H8、CH3CN、CH2=CHCHO和ACN的分离。

该产物的浓度的测定用FID检测器与甲烷转换器在653 K下的镍催化剂操作。

3.结果与讨论
3.1.氮化物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图1表示的是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XRD谱图。

在2θ峰= 40.8°、43.0°和45.3°时检测到所有的样品,表示出Ni2Mo3N [28]的形成。

IMP、MM和CP方法的催化剂显示出的峰在2θ= 37.4°,44.0°和63.0°,它被分配到(111)、(200)和(220)反射的γ-Mo2N催化剂中。

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研究在Ni-Mo氧化物的相结构制备方法的影响进。

在IMP、MM和CP方法制备的样品中检测到相同的氧化钼阶段。

在这些的γ-Mo2N催化剂相三氮化物催化剂已经通过从所述氧化物前体的氮化的三氧化钼构成。

此外,所有的催化剂显示出镍的衍射图案,这证实除CP方法外Ni:Mo的比率。

在Ni-Mo系氮化物的CP不存在的Ni可以由镍前体的过程中损失滤波引起的,它是在NiMoO4和氧化钼中的氧化物的前体[29]的存在下进行理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比表面积和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总含N量列于表1中。

该-Mo2N催化剂样品显示了最大的表面积和含有Ni2Mo3N和γ-Mo2N催化剂(CP,IMP,和MM)的氮化物的表面积比纯Ni2Mo3N(SG和RM)的大。

镍钼氮化物的CP(47.8平方米/克)的BET比表面积为镍钼氮化物中最大的,而镍钼氮化物SG(4.6平方米/克)和镍钼氮化物RM(中5.7平方米/ g)的要低得多。

此外,镍钼氮化物的CP的总含N量也是所有镍钼氮化物催化剂中最高的。

3.2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因为镍钼氮化物是一种自燃化合物,钝化氮化物避免散装氧化与空气接触的必要步骤。

氮化物在温和的条件下暴露于钝化气体后,一些氧气会扩散到氮化物
或薄钝化层的地表下层可以出现,其中不形成明显的氧化物相。

H2-TPR进行了使用钝化镍钼氮化物的催化剂,其结果示于图2。

氧化物前体的制备方法明显地影响了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H 2消耗和H 2 O和NH 3脱附在所有样品中均能观察到,并且N 2脱附在高温区域也观测到。

在γ-Mo2N催化剂上H 2消耗峰有两个明显的温度区:756 K周围和高温区1110 K周围,这可与相关联的低温区具有去除钝化层和晶格N [30]相关联的氢的消耗。

从图2(a)中,可以看出随着Ni的添加的i-Mo系催化剂氮化物的钝化层还原温度降低,这表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已经通过添加Ni [31得到改进。

对于镍 - 钼氮化物SG和镍钼氮化物RM,H 2消耗峰仅在低温区域大约470K 时被观测到,这表明良好的氧化还原特性,但无H2消耗峰的高温区观察到的。

对于镍 - 钼氮化物IMP和镍钼氮化物的MM,H2消耗峰被发现在三个温度区:450K左右、700ķ左右中温区和1090 K高温度区。

对于镍钼氮化物的CP,无氢消耗峰在低温区域被观察到,但仍然会出现在其他两个温度区域。

如图2(c)所示,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是不同的。

γ-Mo2N催化剂、镍 - 钼氮化物的IMP,镍钼氮化物的CP和镍钼氮化物的MM,在773-1045 K的温度区域中的N2的信号缓慢上升,但在温度高于1045K时,则N2信号迅速上升,并在1100K左右呈现出尖锐的峰值。

镍钼氮化物SG和镍钼氮化物RM没有低于1200K的N的2脱附峰,表明它们比其它样品更稳定。

如图2(b)和(d)所示,氢气被消耗时NH3和H2O在相同的温度下解吸。

对于NH3的脱附而言,可以发现三个 NH3解吸峰都存在。

第一最可能是一个弱吸附的NHx物种在470-570K时脱附 [31]。

第二个被认为是N物种和H2之间的反应的结果,此外第三将源于晶格内的N。

如图 2(b)所示,Ni- Mo氮化物SG和Ni-Mo的氮化物RM是如此的稳定,晶格Ñ几乎不与H 2反应这表示低晶格N的流动。

与此相反,对于其他的三种Ni-Mo的氮化物,晶格N是更具反应性,特别是在Ni-Mo系氮化物的CP。

所述N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在H 2-TPR以上不同方法制备的镍- 钼氮化物比较NH 3的脱附峰的面积进行估算,并且这些结果列于表2中。

这些氮化物清楚地表明晶格N的不同的流动性。

H 2的消耗峰面积表示的Ni-Mo系催化剂氮化物的氧化还原性质。

如表2和3所示Ni- Mo 氮化物的SG、Ni-Mo的氮化RM和Ni- Mo氮化物IMP催化剂在低温区域和N表面良好的反应性显示出很强的氧化还原性能,而镍钼氮化物的CP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和晶格N(峰II和III)的反应性。

在H2-TPR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其中氧气被除去H2O(图2(d))。

这些O类物质最有可能来自于镍钼氮化物催化剂钝化层。

图2(d)中H2O有三个脱附峰。

第一,在低温(〜510 K),很可能是来自化学吸附的表面活性O类物质的减少。

第二,在707-872 K时范围内,被认为是降低的更强烈的化学吸附活性O输入的钝化层,以及第三个是O物种在晶格中的减少。

科林等人 [32]报道,氧可以在钝化步骤中掺入到氮化物的晶格中。

表4示出了在不同温度下在H 2-TPR过程H2O的解吸量。

镍钼氮化物的CP的水脱附量在789K(峰Ⅱ温度)时是最大的,说明化学吸附的表面最大的活泼氧种。

3.3催化活性结果
图3显示了在不同温度时γ-Mo2N催化剂及各种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丙烷转化率。

在693-793ķ时γ-Mo2N催化剂上丙烷的转化率非常低(<10%),但它比在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上的转化率高得多。

添加Ni有利于在Ni-Mo上形成缺陷结构,这又趋于通过拓扑反应在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的合成中形成一个
有缺陷的结构。

有缺陷的结构由二价镍氧化成三价镍有利于氧的运输。

因此,Ni-Mo系的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是丙烷的活化所必需的。

不同的方法使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至于镍钼氮化物SG和镍钼氮化物RM催化剂而言,在693-713 K时丙烷转化很高(在693KNi-Mo氮化物SG的转化率为19.2%,Ni-Mo氮化物RM的转化率为11.2% ),但在733K以上不能增加催化剂的催化活性(〜20%)。

相反的,在Ni-Mo氮化物IMP、Ni-Mo氮化物MM 和Ni-Mo氮化物CP催化剂在693Ķ时显示出低的催化活性(<10%)但在793 K 时高得多的催化活性(> 65%)。

在这些样品中的催化活性的差异是用H 2-TPR的结果相一致,这表明钼氮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和O类物质的迁移率对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出钝化步骤是必要的,因为它提供了在丙烷氨氧化过程的开始所需要的活性O类物质。

图4显示了丙烯腈在713、733和753 K时在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上的选择性.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逐渐的从713K增加至753 K丙烯腈的选择性逐渐增强。

比较了五种不同的试样,在CP样品中丙烯腈的选择性最高(在753Ķ时为35.4%)。

将RM和IMP的样品在丙烯腈的选择性方面都有相对的类似性,尤其是在低的反应温度时(713 K),但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IMP样品显示的丙烯腈的选择性比RM样品的丙烯腈的选择性要高。

SG样品的选择性略有降低,而MM样品是最低的(<10%)。

考虑到镍钼氧化物在丙烷脱氢制丙烯[34]的过程中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性能,丙烯可能是丙烷氨氧化过程的中间体。

为了证实这个假说,不同的产品在Ni-Mo系氮化物CP上753Ķ时改变接触时间的选择性表示于图5中。

它表明当
CO的和ACN的增加和接触时间的增加时丙烯的选择性降低。

这表明,首先形x
CO
成丙烯然后转换成ACN和
x
3.4氮化物的丙烷氨氧化催化作用
该制备方法对于γ-Mo2N、Ni2Mo3N以及金属镍微晶的相的组合物的影响,(图1),其比表面积(见表1),总氮含量(见表1),氧化还原特性,和镍钼氮化物催化剂的O和N类物质的流动性(见图2和表2-4)。

因此,很难确定有多少每个因素控制着催化性能。

然而,通过制备方法所制得的的样品的一般特征是Ni-Mo双金属氮化物的丙烷转化率超过γ-Mo2N催化剂。

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也影响着催化剂的活性。

在Ni-Mo系氮化物CP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而Ni-Mo系氮化物SG和Ni-Mo 系氮化物RM具有低表面积在高温时显示出较低的催化性能。

而且,不同方法制备的Ni-Mo系氮化物的晶体组合物在丙烯腈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Ni-Mo系氮化物的MM与很多金属Ni中丙烯腈显示出最低的选择性,表明金属Ni的存在对丙烯腈的形成产生快了不良的影响。

γ-Mo2N 和Ni2Mo3N(镍钼氮化物CP和镍钼氮化物IMP)共存时丙烯腈的选择性比镍钼氮化物无γ-Mo2N时表现的高。

Mo2N对于吸收无机分子(NH3,O2和有机分子[35]具有高容量。

因此,具有的Mo2N的氮化物能有效吸附反应物分子。

比较图3和图2的结果,可以发现,五 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的丙烷转化率是与氧化还原性质和O类物质的量相关的。

如图4所示,制备方法对于丙烯腈的选择性也有明显的影响。

镍钼氮化物的CP催化剂在催化剂中表现出最高的选择性。

从镍钼氮化物的总含氮量(表1)和H2-TPR的结果(图2和表2),可以看出,
Ni-Mo系氮化物CP的N类物种比其他样品表现出更高的氮含N量和更高的迁移率,这表明这些性能与他们的选择性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结合表2和图4,它表明除了镍钼氮化物MM以外丙烯腈的选择性随着N类物种(峰Ⅰ+峰Ⅱ)的含量减少而降低。

为了进一步研究N和O类物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镍钼氮化物CP的反应进行前后XPS和XRD的表征。

在催化剂中,钝化层的生成一般通过添加O类物质。

在丙烷氨氧化反应前检查镍 - 钼氮化物催化剂中O类物质中表面,通过XPS研究镍 - 钼氮化物的CP溅射的前后,其结果示于图6。

溅射前后的O1s谱都非常相似,这表明在530.6eV的峰可以被分配到晶格O类物质。

在532.5 eV处的峰被分配到一个吸附O类物质。

这表明在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和Mars-van Krevelen机理在用于Ni-Mo的氮化物催化剂上的丙烷氨氧化反应的可能性至少有两个O类物质存在。

结果证实,镍钼氮化物的钝化表面主要是氮氧化合物,而不是氮化物。

镍钼氮化物CP反应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示于图7。

可以看出,氨氧化反应后,Ni2Mo3N的衍射峰消失,并分随着一些NiMoO4和氧化钼配到出现MoO2的峰。

这表明N类物质在反应过程中被消耗。

Ni-Mo的氮化物CP反应后的全部含N量仅为0.03%。

N1s 的XPS分析结果(图8)显示了氮的样品中的丙烷氨氧化反应后的性质。

结合能为395.5 eV可以分配到Mo-O-N键上[36],而峰值在398.8 eV时应分配给NH3吸附在表面上[37]。

根据这些XPS和XRD 分析结果,表现出晶格N类物质直接参与氨氧化反应,并参与丙烯腈的形成。

在丙烷氨氧化开始的过程,丙烷是由镍钼氮化物的钝化层中的O类物质和丙烯形成的中间体激活的。

O的空位是从气相补充氧气。

N类物质在Ni-Mo氮化物表面参与丙烯的N插入工序,从氨氧化反应后含N量的减少观察。

N的空位由表面N类物质的消耗形成的。

随后,这些空缺大部分由N扩散补充,部分从气相中氧气或NH 3中补充。

大部分氧也从表面扩散以填补N的空位,这是在反应后出现在X 射线衍射的结果。

在反应后重新氮化的样品中镍 - 钼氮化物可以再生[38]。

气相氨被用于再平衡在催化剂表面上的N的插入步骤中的N类物质,也出现在XPS 的结果中(图8),反应之后有些N类物质在表面上。

一般情况下,镍钼氮化物的CP显示了最好的催化性能。

有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1)镍钼氮化物的CP主要由个Ni2Mo3N和Mo2N两阶段;(2)它显示了O类物质的活泼量最大,这有利于C-H 的丙烷的活化;(3)在丙烯腈的选择中N类物质的量和流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采用氨氧化过程中插入N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镍钼氮化物的CP 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

4、总结
Ni-Mo氧化物的前体制备了采用了五个不同的方法,并在H2/N2混合物中通过程序升温硝化成功地合成相应的氮化物。

其相结构有明显的不同。

此外,Ni-Mo 的氧化物前体的结构直接影响镍钼氮化物的结构。

在Ni-Mo系氮化物催化剂中N 类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和流动性,这将导致在丙烷氨氧化反应的不同的催化性能Ni-Mo系氮化物CP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丙烯腈的选择性。

在Ni-Mo 系氮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对于确定丙烷氨氧化的催化活性是有帮助的。

这种在镍钼氮化物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与Mars-van Krevelen的一个机理相类似。

钝化层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在反应的开始提供了一种活泼氧类物质。

晶格N参与丙烷氨氧化的反应。

含量高、流动性好,N类物质的反应性在镍钼氮化物提高了丙烯腈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Korlann S, DiazB, Bussell M E.ChemMater,ﻩ2002,ﻩ14:ﻩ4049
[2]V olpe L,BoudartM.JPhyﻩChem,ﻩ986,ﻩ90: 4874ﻩ
[3]LiangC H,ﻩLi WZ,Wei ZﻩB,Xin Q,ﻩLi C.Ind EngChem Res,2000,39:3694
[4] ZhengﻩWQ, Cotter T P,KaghazchiP, Jacob T, FrankB,SchlichteﻩK,ZhangﻩW,Su D S,Schuth F,SchloglR. J AmChem Soc,2013,135:3458ﻩ
[5]Andonova S,Vladov C,KunevﻩB,MitovﻩI,TyulievﻩG,FierroﻩJ L G,ﻩDamyanovaﻩS, Petrov L. Appl Catal A,2006,298:94ﻩ[6] Monnier J,ﻩSulimma H,ﻩDalai A, Caravaggio G. Appl
CatalﻩA,ﻩ2010,382:176
[7] Hunter SM, Mckay D,ﻩSmith RI, Hargreaves JﻩSJ, GregoryDH.ﻩChem Mater, 2010,22: 2898ﻩ
[8]Hunter S M, Gregory D H,ﻩHargreaves J SﻩJ,RichardﻩM,Duprez D,Bion N.ACS Catal,2013,3: 1719ﻩﻩ
[9]Ding J H,ﻩXuL,XuH,WuH H, LiuY M,Wu P.Chin J
34
:ﻩ24
2013
ﻩCatal(丁姜宏,ﻩ徐乐,徐浩,吴海虹, 刘月明,吴鹏.催化学报),ﻩ
,ﻩ
3ﻩ
[10] Jiang F,Deng S C, Niu L,Xiao G M. Chin J Catal (姜
2013
,ﻩ34:1833
枫,ﻩ邓生财, 牛磊, 肖国民.催化学报),ﻩ
[11] LiXK,JiWﻩJ,ﻩZhao J,ﻩZhangZ B,AuC T.ﻩAppl 306: 8
,
Catal A,ﻩ
2006
[12]WickmanA, Andersson A.Appl Catal A,2011,391:110
[13]Pyrz W D,Blom D A, V ogt T,ﻩButtrey DJ.Angew Chem Int Ed,ﻩ2008,47: 2788
[14]ShijuN R,Guliants V V. Catal Commun, 2008,9:2253 [15] SafonovaﻩOV, Florea M,ﻩBilde J,DelichereﻩP, Mi
2009,268:15ﻩ
lletJM M. J Catal,ﻩ
[16] SadakaneﻩM,ﻩKodatoﻩK,ﻩKuranishi T,ﻩNodasaka Y, Sugawara K,SakaguchiN,Nagai T,ﻩMatsui Y, Ueda W. Angew Ch
2493
emﻩIntﻩEd,ﻩ2008,47:ﻩ
[17]Zhang H M,ﻩZhao Z,ﻩXu CM, Duan A J.ﻩChemLett, 2006,35:
36
[18]Derouane‐AbdHamid SB, Pal P, He HY,Derouan
129
e E G. Catal Today, 2001,64:ﻩ
[19]CentiG, Perathoner S, Trifirò F.Appl Catal A, 1997,157:143
[20]Olea M, FloreaM, SackI, Silvy RﻩP,GaigneauxﻩE M,ﻩMarinﻩGﻩB,
GrangeﻩP. J Catal, 2005,ﻩ232: 152
[21]Jacobsen C J H,Zhu J J,LindelövﻩH, JiangﻩJZ.JM2002,12:3113
ater Chem,ﻩ
[22] Weil ﻩK S, Kumta P N , Grins J. J Solid State C hem ,ﻩ1999, 146: 22ﻩ
[23] Wang H M, Li ﻩW,ﻩZh ang M H. Chem ﻩMater, 2005,ﻩ17: 3262ﻩ
[24] Ma rk el E ﻩJ, Van Ze e J W. J Cata l, 1990, 126: 643ﻩ
[25] Ch oi J G , Curl R L,ﻩTh ompso n L T. J Catal, 1994,ﻩ146:ﻩ218
[26] W ise R S, M ar kel EﻩJ. JﻩCa tal ,ﻩ1994,ﻩ145:ﻩ344ﻩ
[27] G uyader J, G reko v F F, Mar cha nd R , Lang J. Rev Chi m M iner, 1978,ﻩ15:ﻩ431
[28] H erle P S, Heg de M S, So oryana rayan a K ,ﻩRow T N ﻩG,ﻩSubba nna G N .ﻩI no rg Chem, \1998, 37:ﻩ4128
[29] Zhang H M, Zhao Z. I nd Catal (张惠民, 赵震.工业催化), 2008,16(9): 34
[30] Cár denas ‐Li zana ﻩF, Lam eyﻩ D,ﻩ P err et N,Góm ez ‐Quero S,ﻩ KiwiMinsk erﻩL, K ea ne M A .ﻩCat al Com mun,ﻩ2012,ﻩ21:ﻩ46
[31] W ang Y ﻩH,ﻩLi W, Zhang M H,ﻩGuan N J, Tao K Y .ﻩAppl C at al A,ﻩ2001,215:39
[32] Co lling C W , T hompso n L T .ﻩJ Catal,ﻩ1994, 146: 193
[33] Le vi n D,ﻩYing J Y .ﻩJ Ele ctrocer am ics, 1999, 3: 25ﻩ
[34] Zha ng Q ﻩH, Cao C J,X u T,Sun M , Zh ang J Z,ﻩWang Y ,ﻩWan ﻩH L .ﻩCh emCo mm un, 2009:ﻩ7623ﻩ
[35] Ch en J G . J Ca tal, 1995, 154: 80
[36] Ghamps on I T,ﻩSepúl veda C, Garcia R,ﻩFie rro J L ﻩG,ﻩEscalona N, D eS isto ﻩW ﻩJ. Appl Cat al A,ﻩ2012,435‐436: 51ﻩ
[37] Nagai M,ﻩTakada J,ﻩOm iﻩS. J ﻩPh ys Chem B, 1999, 103: 10180
[38] Y ao Z W , Zhang A ﻩJ, L iﻩY, Zh ang Y Z,ﻩC hen g X ﻩQ, Shi ﻩC. J Alloy Comp ,2008, 464: 4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