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复习提纲修改版
八年历史(下)复习提纲

八年历史(下)复习提纲(1)三次历史性巨变:①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现代史的开端③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底,):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③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1958年):扩大公有化程度和规模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国名、首都、纪年、国旗、代国歌、;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意义: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二、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10、1):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①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分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0、10—1951、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八年级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建交 1979 年来自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只承认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的标志
1955 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
的合法席位 1971 年
在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1956 年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
原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左”的错误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成就: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历史转折
北京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7)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及国家性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3、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含义(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43、注:"站起来"指的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1、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时间: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P8-14)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二、土地改革1、时间:从1950年6月开始2、开始的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除少数民族地区外)4、意义:P10(注:土地归农民所有)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人民志愿军赴朝:1950年10月彭德怀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P1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15-17)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2、内容:P15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等国3、内容:P164、影响:P16三、亚非万隆会议(注:只有2个洲)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周恩来2、“求同存异”方针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P17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P20注释①2、内容:P20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3、结果:主要工业指标超额完成(注:P21图)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土地归国■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P31-36)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及成果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重要朝代和历史事件:1. 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兴衰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3. 秦朝的统一和大一统制度4. 汉朝的兴起和外交政策5. 三国时期的乱世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6.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7. 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的政治重塑8. 元朝的建立和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9. 明朝的兴衰和外族入侵10. 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二、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1. 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影响2. 道家思想和老子的主张3. 法家思想和商鞅的改革4. 墨家思想和墨子的教义5. 兵家和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6.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7. 音乐、舞蹈和戏曲的发展历程8. 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9. 科技与发明的进步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1. 封建制度及其等级体系2. 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 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教育体系的影响4.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5. 宗教信仰和庙会传统6. 饮食习俗和服饰文化7. 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演变8. 华夏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四、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2. 秦朝的征服战争和统一中国3. 汉朝与匈奴的对峙和丝绸之路的开通4. 三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和曹操、刘备、孙权的权力斗争5. 隋唐时期的西域远征和对外交术的发展6. 宋辽金时期的北方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冲突7. 元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8. 明朝的北虏防御和海上政策9. 清朝的对外侵略和闭关锁国政策五、近现代的中国历史:1.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 北洋政府和中国早期的政治冲突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6.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7. 抗日战争和中国的抵抗运动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初期发展9.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1.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六、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原创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3、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出兵原因、主要战役、战斗英雄,意义;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5、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任务,成就,影响;6、三大改造的含义,内容,意义;7、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8、探索时期出现的主要失误及出现失误的原因;9、文革的起因、标志、性质及危害,教训;1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11、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12、农村改革的形式、目标;城市改革的重点及内容;13、对外开放的格局(重点理解深圳特区崛起的原因);14、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主要内容;15、南巡讲话;对邓小平的评价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6、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7、不同时期对台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史实;18、新中国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参与的主要国际事务;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19、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上取得的主要成就;20、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就业方式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复习建议同学们,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获知识体验快乐的过程。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仔细认真地研读课本,要以课本为提纲展开复习;其次,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注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尤其要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最后,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落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再创佳绩。
(请妥善保管,勿丢失)。
八年级历史下册(1——9课)详细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 ;地点:北平*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大会确定定都北京;以公元纪年;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革命先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1、向全国进军,并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全国实现了统一。
(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
2、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②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目的:保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帮助朝鲜抵御外敌。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一、古代东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1.商代的兴起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周朝的建立、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春秋时期的动乱、战国时期的兴起和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变革与学术繁荣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老子、墨子等2.战国时期的学术成就: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代表性学派的主张三、秦汉的统一与社会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及其影响2.西汉的建立、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3.东汉末年的动乱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四、古代东亚的交流与影响1.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2.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交流与文化互动3.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韩国、日本、越南等五、唐朝的政治繁荣与文化辉煌1.唐朝的建立、玄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唐朝的文化成就:诗词、绘画、文学等3.唐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六、宋朝的政治与经济繁荣1.宋朝的建立、宋太祖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宋朝的政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宋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七、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3.元朝的社会变革:蒙元族群融合、土地制度等八、明朝的政治危机与农民起义1.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宦官专权、内外党争等3.农民起义的兴起与发展: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等九、明清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1.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农业技术进步等2.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城市发展、民间组织兴起等十、近代与现代的变革与挑战1.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与外患:郑成功抗清、对外贸易限制等2.19世纪的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近代与现代的科技革命与文化变革: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十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二九运动等2.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代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工农红军等。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列强衰落和新兴国家崛起
2.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的建立
- 俄国沙皇制度的困境
-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
-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 苏联的建立及其初期政策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 党的二大和三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及其政策
- 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红军的建立和长征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 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美苏两极对立
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 党的七大和八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途径
- 井冈山精神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6. 冷战时期和中国外交政策
- 冷战的背景和特点
-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破裂
- 十年动乱期间的外交政策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与美国建交
7.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
- 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 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践
- 九五计划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以上是一个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重点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10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02、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和作用103、为巩固新中国的政权而采取的措施104、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文件105、土地改革的作用(意义)106、抗美援朝的原因107、抗美援朝的意义10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10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110、五六十年代的外交成就1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内容112、万隆会议的时间,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会议有什么影响?11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11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目的11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1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途径117、三大改造的结果118、对资本家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途径119、三大改造的意义120、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121、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第一届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2、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二、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3、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1)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2)美军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2、目的:为保家卫国,3、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2)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亚非万隆会议:(1)召开:时间:1955年4月,地点:印尼的万隆,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2)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3)万隆会议中心议题是什么?答: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4)万隆会议出现分歧时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呼吁什么?答:求同存异;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5)影响: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2)途径: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途径:走集体化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家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途径:从已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2)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4、三大改造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三大改造的后期,由于发展迅速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01、中共八大的内容(意义或成果)202、重大失误的标志和表现重大失误造成的后果(重大失误的危害)“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原因)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地点:北京;2、内容(意义或成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表现: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4、重大失误造成的后果(重大失误的危害):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接见困难。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1.背景(原因):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3、发动:毛泽东《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4、发展: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由大中学生组成的红卫兵,各种群众组成的造反派蜂拥而起5、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面内乱6、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7、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8、结束: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9、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0、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11、文革中汲取的启示:1)没有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必须建立与完善领导监督机制;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要积极推进社会从人治走向法制;5)要以史为鉴.,历史的错误不能重演。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国防建设)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过程:①1964 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③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意义: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过程:1970年 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三、军队的建设1、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2、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组成: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3.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有何意义?答: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第9课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联合国1、概况:1971 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意义:①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1、过程:①“乒乓外交”:1971 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对访问中国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意义: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④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美建交的意义: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三、同世界各国的关系: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大利亚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