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摘要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
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authors and works
Abstract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
目录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
(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
1、王实甫的简介 (4)
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
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
(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
1、《西厢记》的简介 (5)
2、《西厢记》的特点 (5)
3、《西厢记》的影响 (6)
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
(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
(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
(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
(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
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
(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
(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
(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
(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
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
(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
(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
(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
(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1、王实甫的简介
王实甫,(1260年-1316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

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

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

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

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

至于元代的政策如碧云天何?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

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成为最具舞台生命力的一部佳作。

《西厢记》所表达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

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
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飓飓(注:无法排版)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以上这首词是明初的贾仲明为追吊大戏剧家王实甫而写的。

其中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云云,指的便是所谓的“勾栏”,那是元代官妓聚居的地方,是演出杂剧的地方。

可见王实甫是个“书会才人”,与关汉卿同样是为伶人编写剧本的人。

从中还可看出他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为当时文人所称服。

不幸的是,王实甫的身世比关汉卿更渺茫,只知道是大都人(今北京),甚至真名也不甚了了,只有天一阁本的《录鬼簿》(明抄本)上写:“王实甫,德名信”。

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倒置了,应作“名德信”;有的专家则认为“德名”,等于“尊讳”,也就是说王实甫大名是“信”,王信。

这就是封建时代轻视剧作家的结果,没有任何“正史”一类的记载所造成的遗憾。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的结果,大致有这么个轮廓:“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

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

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四十多岁就弃宫不做了。

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

在六十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

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

”“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1、《西厢记》的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5楔子。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2、《西厢记》的特点
《西厢记》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

(1)作者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结构,全剧写了五本,共二十一折,内容丰富,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动人。

(2)剧中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都是古典戏曲中杰出的典型。

(3)在心理描写和景物气氛的渲染上,也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4)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很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3、《西厢记》的影响
《西厢记》问世以后,对明清的戏曲、小说、诗文、绘画、说唱文学以及工艺美术等等都有着深入而广泛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仅工艺美术中,以《西厢记》故事为内容的装饰品就有瓷瓶、瓷盘、瓷砖等等,尤以江西景德镇的烧制最为有名。

据伦敦出版的徐文琴《东方古代文物》一书介绍,早在晚明时期这些文物就己经传到欧洲。

〔美〕亚桑那州凤凰艺术博物馆所藏青花饮瓶和〔德〕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青花碟子上的“佛殿奇逢”图均为明继志斋刊本的插图。

景德镇烧制的瓷砖不仅用于日用鉴赏,而且还用于建筑装饰。

清康熙年间烧制的五彩瓷砖,双面图案,一面是《西厢记》故事人物,一面是五彩花鸟虫鱼等,共有“佛殿奇逢”、“僧房假寓”、“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夫人停婚”、“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衣锦还乡”九幅,用于大厅的门窗装饰。

当然,受《西厢记》影响最多也最深的还是戏曲、小说、诗文、说唱文学和绘画,它们或以崔张故事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或模仿其人物和故事情节,或引用其现成的曲辞,不同的文艺样式对《西厢记》的吸收和借鉴也是不同的。

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西厢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不仅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张生、莺莺、红娘等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如惠明、法本、郑恒等人也都眉目清晰,各具特点,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莺莺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她不仅具有无比美丽的外貌,更具有崇高的内在品质。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扬言要索她为妻,否则,“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这危难关头,她提出献身贼汉,保全众人,表现出一个贵族小姐少有的献身精神。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细致入微
的描绘了莺莺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过程。

她出身于相国之家,受到的自然是严格的封建教养。

金丝笼般富贵、不自由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无比的痛苦。

她以出场就唱到: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段伤春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她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

这种不满到游殿与张生相遇时,便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

她表面上对红娘实际上对张生说道:“寂寞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当红娘催她离开时,她故意“回顾觑末”,“并且眼角留情”(张生唱词)。

这与“非礼勿视”等封建教条是格格不入的。

当红娘告诉她张生自报家门的傻话之后,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要红娘“体对夫人说”,说明她已留意张生的多情。

张生月下吟诗挑逗,红娘告诉她吟诗之人“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她称赞对方所吟的是“好清新之诗”,并依韵相合;张生撞将出来,她“陪着笑脸相迎”,这表明她已接受了张生的求爱。

做道场时,她泪眼偷瞧张生,并对红娘说“那生忙了一夜,”称赞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自见了张生,她“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埋怨“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无人“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寺警”以后,她看到张生忠厚志诚,又能仗义救人,便把爱情许给了他。

老夫人转危为安赖婚时,她非常气愤,让红娘去告诉张生:“好共歹不着你落空”,决心以身相许。

后来终于写下简帖,亲赴张生书斋,与他私下结合。

莺莺的叛逆性格,还突出表现为她对门第观念、功名富贵的蔑视。

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她始终没考虑张生的门第与自己是否相配,爱的是张生的痴情与才华。

在《长亭送别》一折,她把功名斥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并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由此可见,她是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富贵的。

(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张生是《西厢记》中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藐视门第界限,把爱情看得比功名重要,浅贱名利,为了爱情而决定“不往京师应举”,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其次,他身上有浓厚的书呆子气,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救自报家门,傻得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

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
头”。

不过,他在挫折面前没有退缩,终于以自己的执着、志诚博得了莺莺的爱慕,取得了爱情的胜利。

“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

”但显然,张生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功利思想的,那就是上京赶考,金榜题名。

对这样一个只能“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小青年来说,应试一举中第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更何况这个张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绝不是一个因为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出身平民就会愿意满足于“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的人。

而是如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个平凡、没背景、没有天赋异享的我们一样,也一样会期待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在明知对社会的不公发牢骚不会有一点用处以后,只好拼命读书,拼命考上好大学,因为这是己知的唯一一个有可能过上上等人生活的途径。

张生对此也是非常清楚明确并且非常坚定的。

然而这样的张生,却在见到崔莺莺第一面后便魂不守舍,甚至作出了放弃赴京赶考的决定,留在寒寺中住下,作为古代把应试中举作为毕生追求的穷秀才,却在爱情的虚无主义的攻势下作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其价值取向的新潮度和人生观念的开放程度,与我们现在标榜真爱至上和及时行乐主义的“80后”"90后”不是不相伯仲吗?甚至比我们这些自诩“拿得起放得下”但关键时刻还是会迫于现实利益的淫威而放弃爱情偏离梦想的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生实际上己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他会为了莺莺“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爱情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他的痴情与风魔,是他身上强烈的现代性特征的表现。

(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顽固坚持封建门阀观念,是她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面对丈夫去世、门庭冷落的现实,她渴望通过联姻来维持门第,重振家业。

而与尚书之子郑恒的联姻,符合门阀利益的需要。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她之所以采纳莺莺提出的“与英雄结婚姻”的建议,除了要活命之外,还有重要的考虑:“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可见她的出发点仍是门第观念。

大难过后,她变卦赖婚,根源是嫌张生地位卑下,不合门当户对。

当崔张二人私下结合之事泄露之后,她被迫承认了他们的关系,怕的是经官会“站污家门”,“侮辱没了家谱”。

她不甘心把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立即逼张生去应试,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体来见我。

总之,作者通过老夫人这个以慈母面目出现、极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冷酷和虚伪,鞭挞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

(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红娘虽是个地位卑下的蟀女,但她聪明机智,热情泼辣,富于正义感和斗争精神,是剧中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典型。

“寺警”以前,她一方面作为蟀女服侍莺莺,一方面按照老妇人的吩咐对莺莺“行监坐守”,并不想对崔张有什么帮助。

如崔张二人佛殿相遇、月下联吟,都是她催促莺莺离开的。

“寺警”以后,当她看到老夫人出尔反尔、不顾崔张二人彼此爱慕而赖婚时,正义感被激发了起来,同情、支持崔张二人的正当追求,冒着被“打死”的风险,为他们二人出谋划策,传书递简。

张生表示以后要“多以金帛拜谢”,她怒斥道:“你个馋穷酸徕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并说“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在帮助他们二人时,莺莺却事事瞒着她,并对她动怒、发火,张生也埋怨过,说她办事“不用心”,这使她感到委屈,“两下里做人难”,但她不计较这些恩怨得失,一方面热诚帮助他们,一方面对他们的弱点直言不讳的嘲讽、批评。

她俏皮的说张生是“文墨秀士,风欠酸丁”,有时“酸溜溜鳌得人牙疼”,嘲笑张生的迂阔、软弱性及书呆子气,说他是个“花木瓜”、“银样蜡枪头”,目的是让他在挫折中振作起来。

她嘲笑莺莺的“假意儿”,批评她的口心不已。

莺莺“闹简”时,她不仅大胆反驳,而且机智地以假对假,使莺莺服输。

红娘形象最具光彩之处,表现在她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方面,尤其是“拷红”那场戏。

老夫人得知崔张二人之事以后,首先气势汹汹地拿她是问,但她理直气壮地把责任归到老夫人身上,抓住老夫人的赖婚失信、怕家谱受辱这两点,陈以利害,老夫人在红娘面前不得不败下阵来。

在第五本,她先是以理开导前来争婚的郑恒,当郑恒骂张生“穷酸饿醋”。

胡搅蛮缠时,她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君瑞是君子清贫,郑恒是小人浊民。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日轮?”并在老夫人面前为张生辩解。

最终,促成了崔张美满的婚姻。

总之,红娘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成人之美的艺术形象。

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作者王实甫在表达人物的个性时,其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
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妇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莺莺的爱情萌动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的尽善尽美。

崔莺莺是个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幽静矜持的少女。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咸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

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

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的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

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锺情。

到“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

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

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穷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增进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心理。

形成了矛盾冲突的主线。

2、莺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中与封建贵族身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其一,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一方面由于老夫人拆散他们的姻缘而开始了内心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怕老夫人的威严而不敢行动。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她反复掩饰自己的心理矛盾。

莺莺虽然热恋着张生,但她的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同时,不能不产生一些内心压力和恐惧,从而不断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郁闷。

其二,张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对莺莺的追求中某些轻狂的举动又不能不使她谨慎自己的行动。

莺莺的躲躲闪闪,实际上是张生坦率、执著、疯魔的行动造成的。

假若没有张生的疯魔,莺莺也无法冲破心理的、社会的障碍。

作者就是巧妙的运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莺莺一心向往爱情,挣脱封建枷锁的个性性格。

其三,红娘是莺莺身边唯一可以替她传递书信的人,但在莺莺还没有彻底了解红娘真实心理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提防。

这就进一步的充分揭示了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为摆脱封建礼教加在她身上枷锁的痛苦蠕动过程。

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内心的炽热与阶级地位的矛盾,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出的弱点,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运用犀利的笔触去体现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既可以鲜明的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恰如其分的迎合舞台的演出要求。

(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西厢记》的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环境中来展示形象的。

所以它的人物形象总是异常具体逼真,情与境合,情景交融。

作为人物描写的一种表现手法,这是最值得称道的。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

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

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

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然而,张生却不顾淡薄的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莺莺。

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

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

他首先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

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的口中得知:“老夫人治家严肃。

”张生自知:“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

”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

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

”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

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爱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越过了重重障碍,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最终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场景设置,集中刻画了莺莺和张生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成功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典型形象。

(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西厢记》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心理描写占有极大的比重。

作者把笔墨集中在莺莺身上,虽然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更生动、更细腻的表现,但她更多的是在心里赞美张生,莺莺所受的教育,她的处境决定了她的矜持,她的相国门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