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10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10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祀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粒、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
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优题速享《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
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
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
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
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
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
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优题速享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
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
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
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
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
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
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
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
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
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
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
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
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
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
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
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成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
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
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
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
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
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
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
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
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
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
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优题速享(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
秦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
魏冉最贤,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①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
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王必勿听也。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
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
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穰侯曰:“善。
”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
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
穰侯益封。
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
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③之相与也,秦之深仇也。
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
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
”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
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④秦昭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昭王于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注:①季君: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
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
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
③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④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B.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
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C.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
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D.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卿,古代官名。
秦,有客卿之官。
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
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唐代鸿胪卿亦称“客卿”。
B.武安君,古代封号名。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最早
出自西周,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可号“武安”,白起曾被秦封“武安君”,李牧亦曾被赵惠王封为“赵武安君”。
“君”是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
收取赋税,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
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
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穰侯勇毅果敢,手段杀伐。
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
驱逐武王后出
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
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
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
C.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
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
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
魏人范睢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
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
14. 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
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道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道中所作。
是年,陈与义年41岁,自靖康元年(1126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雨子”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
象;路边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人,引人注目。
B.颔联是宏观,是远景。
山边的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
桃李盛开,
山村笼罩在一片春色中。
“迢迢”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的惆怅不堪之情。
C. 颈联是微观,是近景。
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
破土而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
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
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16.纪昀评此诗“夷犹有致”。
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笔淡远,寄兴深微。
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
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
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
夏天,__①__,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__②__,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划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B.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C.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D.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②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③规范考核管理制度,④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扶贫”实践中。
⑤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跑项目、促合作、找资金,⑥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鼓励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⑧目前当务之急,驻村干部只有真抓实干,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