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
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digestibility) :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机体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一部分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理想蛋白的概念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1.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能代替或部分节约EAA的AA。
3.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
4.非EAA: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5.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日粮)中的一种或几种EAA的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 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AA的平衡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
该比例是根据动物的需要来确定。
氨基酸的缺乏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氨基酸中毒由于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
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氨基酸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氨基酸的不平衡饲粮氨基酸的相互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
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比例的不同, 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混合,可起到氨基酸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
这种作用叫作~。
微生物氧化:有酶催化的氧化。
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形成过氧化物,在同样温湿度下比自动氧化高。
总能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消化能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代谢能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尿能(UE):尿中有机物质所含的能量被称为尿能。
主要来源于饲料蛋白质的代谢产物。
如尿酸、尿素、肌酐等。
哺乳动物是尿素,禽类是尿酸。
消化道气体能(Eg):来自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所含能量,主要针对反刍动物甲烷的损失。
甲烷能占总能的3%-10%。
氮校正代谢能: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
即根据氮沉积量对代谢能进行校正,使其成为氮沉积为零时的ME。
净能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1.消化能体系考虑了粪能损失,准确性小于代谢能和净能,猪多采用消化能体系。
2.代谢能体系在消化能的基础上,考虑了尿能和气能的损失,比消化能准确,但测定困难。
代谢能体系主要用于家禽。
3. 净能体系不但考虑了粪能、尿能、气能的损失,还考虑了热增耗的损失,比消化能和代谢能都准确。
但测定难度大,费工费时。
饲料能量效率:动物利用饲料能量转化为产品净能,投入能量与产出能量的比率关系称为饲料能量效率。
能量总效率:指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之比。
能量的净效率:指产品能量与摄入饲料中扣除用于维持需要后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的比值。
必需矿物元素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有一些是动物生理过程和体内代谢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就是营养学上常说的必需矿物元素。
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二)营养需要(营养需要量)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它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24h)采食饲料的重量。
随意采食量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实际采食量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规定采食量指动物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1.适口性定义: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鸡怕酸,不怕苦
2.能量浓度饲粮能量浓度高,降低采食量;能量浓度下降,提高采食量。
维持指动物处于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过程处于零平衡的状态。
1.基础氮代谢值的估计基础氮代谢(总内源氮)是EUN、MFN和体表氮损失的总和。
其中主要是EUN和MFN。
短期优饲:在生产上常常在配种前为母猪提供较高的能量水平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饲粮时,妊娠母猪除能保证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
表明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二、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一)保障动物健康(二)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
(三)改善产品质量(四)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五)保护生态环境
瘤胃微生物消化的优缺点: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
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二是微生物能合成
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
缺点: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一部分碳水化
合物经发酵生成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种类
2.化学成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平提高而提高,随粗纤维水平提高而降低,
猪、禽: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 tional factor):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
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2.饲喂水平猪影响小草食动物影响大
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特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是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最终以大量氨基酸和少量寡肽的形式被机体吸收。
大肠的微生物虽可利用少量氨化物合成菌体蛋白,但最终绝大部分随粪便排出。
因此,单胃动物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真蛋白质,但不能大量利用氨化物。
(二)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1.动物因素(1)动物种类(各自消化生理特点)
(2)动物年龄 (消化酶发育的时间效应)
2.饲粮因素
(1)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
(2)日粮粗纤维水平(缩短消化时间)
(3)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
4)日粮能量蛋白比
(5)日粮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
3.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加工(热损害)(2)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
4.影响吸收的因素(AA平衡、肠粘膜状态)
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特点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瘤胃,靠微生物的作用进行降解,其次是小肠,在酶
的作用下进行。
因此,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而且也能很
好的利用氨化物。
影响反刍动物对含氮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1.影响饲粮含氮物质降解的因素
(1)蛋白质的结构和溶解性
蛋白质的溶解性越高,降解速度越快。
真蛋白质<非蛋白氮
(2)蛋白质在瘤胃中的滞留时间
采食量提高,滞留时间减少。
(3)饲料的加工处理蛋白质的热损害
2.饲粮组成
(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
(2)矿物元素
3. 合理利用N PN(尿素)的途径
(1)延缓NP N的分解速度
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
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
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
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 S、P、Fe、Mn、Co等
N:S =10-14:1 , 即100g尿素加3g S
(3)正确的使用技术
①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 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 每100kg体重
20-30g
②适应期:2-4周③不能加入水中饲喂
④制成舔砖⑤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饲喂⑥补加尿素的饲粮蛋白质水
平要适宜(10-12%)
理想蛋白的概念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
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
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胃内无淀粉酶。
仅将部分淀粉和半纤维素进行酸解。
家禽不含乳糖酶,不能
消化吸收乳糖。
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
麦芽糖酶断奶后上升
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以葡萄糖代谢为主,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酶的作用下
进行,以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辅,在大肠靠微生物发酵,其营养作用较小。
因
此,猪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淀粉和各类单、双糖,但不能大量利用粗纤维。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以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主,是在瘤胃和大肠中靠微生物发酵进行的,以葡萄
糖代谢为辅,在小肠靠酶的作用进行。
因此,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饲料中
的淀粉和各类单、双糖,也能大量利用粗纤维。
1.糖原异生
★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除此以外,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
代谢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反刍动物不能大量从消化道吸收葡萄糖,但葡萄糖
对反刍动物仍然非常重要。
反刍动物所需葡糖必须全部由糖原异生作用提供。
★糖异生作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丙酸。
★大量饲喂纤维性饲料时,丙酸数量不足,但同时对糖异生作用要求加强。
因
此,产生矛盾,导致下列不良后果:
(1)导致体脂肪合成与沉积量下降。
(2)导致机体蛋白质代谢更加恶化。
(3)导致母畜泌乳量下降。
(五)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效率
★乙酸、丁酸发酵降低能量利用效率;丙酸发酵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不同单糖或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均不高。
平均50%以上的能
量在体内作为热能散失。
★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周转代谢效率,因动物种类、生
理状态、生产目的、饲养、营养等不同而不同。
脂类与动物营养密切相关的特性:
(一)水解特性稀酸、强碱、微生物产生的脂酶均可催化脂类水解。
后者产生
某些脂肪酸具有异味或酸败味,脂肪酸碳链越短(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
酸),异味越浓。
结果:对脂类的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可能影响适口性。
(二)氧化酸败分为自动氧化和微生物氧化。
自动氧化:由自由基激化的氧化,先形成脂过氧化物,无异味。
其再与脂肪分
子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当氢过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则分解成短链的醛和醇,
使脂肪出现不适宜的酸败味,最后经过聚合作用形成粘稠、胶状甚至固态物质。
微生物氧化:有酶催化的氧化。
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形成过
氧化物,在同样温湿度下比自动氧化高。
结果:既降低脂类的营养价值,也降低适口性。
(三)脂肪酸氢化不饱和脂肪酸到(经催化剂或酶)饱和脂肪酸结果:脂肪硬度
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损失必需脂肪酸。
2.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非反刍动物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
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
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
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2)脂肪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
2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更充分吸收;
3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4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肪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耗;
5添加脂肪提高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
提高。
胆汁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随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新吸
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在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这个过程叫胆汁
肠肝循环。
每分子胆汁每天循环约10次。
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在瘤胃的消化
(1)大部分不饱和的脂肪酸经微生物的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减少。
(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3)脂类中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瘤胃微生物酶主要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
的脂肪酸。
(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猪和反刍动物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进行,人主要在肝中进行,禽主要在肝中进
行,过量则沉积于肝中,产生脂肪肝症。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
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
肪酸。
通常认为亚油酸、 -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为EFA。
总能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
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消化能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消化能(DE)=总能(GE)- 粪能(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能(A DE)
粪能(FE):粪中所含的能量。
影响消化能的因素
凡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均影响消化能
(一)动物
1.动物种类
2.年龄与个体
年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个体差异:
(二)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平提高而提高,随粗纤维水平提高而降低,
猪、禽: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an ti-nutritional factor):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
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⑴总能影响不大⑵粪能(受动物种类和饲料类型的影响)损失最大的部
分
代谢能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
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尿能(UE):尿中有机物质所含的能量被称为尿能。
主要来源于饲料蛋白质的代
谢产物。
如尿酸、尿素、肌酐等。
哺乳动物是尿素,禽类是尿酸。
尿能取决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和A A平衡。
消化道气体能(Eg):来自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所含能量,主要
针对反刍动物甲烷的损失。
甲烷能占总能的3%-10%。
氮校正代谢能: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
即根据
氮沉积量对代谢能进行校正,使其成为氮沉积为零时的ME。
6.影响代谢能的因素:
ME = 总能 - 粪能 - 尿能 - 气能
(1)影响尿能的因素
主要是饲料结构,特别是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氨基酸平衡状况及饲料中有害
成分的含量。
蛋白质水平增加,氨基酸不平衡、过量或能量不足,增加尿能损
失。
(2)影响气体能的因素
动物种类和饲料性质及饲养水平。
气体能在单胃动物可忽略不计。
净能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
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NE = ME - HI=GE - FE - UE -Eg – HI
净能包括维持净能(N Em)和生产净能(NEp)
维持净能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
这部分
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生产净能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部分。
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
净能等。
6. 影响净能的因素
包括影响代谢能、热增耗的因素以及环境温度。
(1)影响热增耗的因素
①动物种类主要体现在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区
②饲料组成
●不同的营养素热增耗不同
蛋白质热增耗最高,饲料中蛋白质或AA过高,会引起热增耗增加。
脂肪热增耗最低。
碳水化合物居中。
●饲料中的C F和饲料形状
●饲料中缺乏某些矿物元素或维生素时,热增耗增加。
③饲养水平热增耗随饲养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动物本能地降低采食量。
(2)环境温度
主要通过影响动物的热调节来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等热区能量利用最高。
表示体系
1.消化能体系考虑了粪能损失,准确性小于代谢能和净能,猪多采用消化能体
系。
2.代谢能体系在消化能的基础上,考虑了尿能和气能的损失,比消化能准确,
但测定困难。
代谢能体系主要用于家禽。
3. 净能体系不但考虑了粪能、尿能、气能的损失,还考虑了热增耗的损失,比
消化能和代谢能都准确。
但测定难度大,费工费时。
反刍动物多采用净能体系。
饲料能量效率:动物利用饲料能量转化为产品净能,投入能量与产出能量的比
率关系称为饲料能量效率。
能量总效率:指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
之比。
能量的净效率:指产品能量与摄入饲料中扣除用于维持需要后的有效能(指消
化能或代谢能)的比值。
二、影响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因素
(一)动物种类、性别及年龄ME用于生长肥育的效率,猪、鸡等非反刍动物
高于反刍动物,母鸡高于公鸡。
(二)生产目的维持〉产奶〉生长、肥育〉妊娠和产毛(三)饲养水平四)饲
料成分
必需矿物元素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有一些是动物生理过程和体内代谢必不可
少的,这一部分就是营养学上常说的必需矿物元素。
1.必需矿物元素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1)在动物体内具有相当稳定的含量
(2)具有确切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作用
(3)必需矿物元素必须由外界供给,当外界供给不足,不仅影响生长和生产,
而且引起动物体内代谢异常、生化指标变化和缺乏症。
补充该元素,相应的缺
乏症就会减轻或消失。
(4)供给过量,可引起中毒症。
3.影响C a、P吸收的因素
(1)溶解度
对钙磷的吸收起决定作用,凡是促进溶解的因素均可促进钙磷的吸收。
(2)Ca、P比例:
正常的Ca∶P=1-2∶1,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碳酸盐。
(3)钙磷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很大
●植酸(肌酸总磷酸)
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植酸与钙形成不溶性的螯合钙,降低钙的吸
收
●草酸甜菜叶等青饲料中草酸较多,与钙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
●脂肪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
●铁、铝、镁可与磷形成不溶性的磷盐,降低磷的吸收率
●乳酸能增加吸收细胞的通透性,促进钙的吸收。
(4) V D:促进Ca吸收。
(5)肠道pH
增强小肠酸性的因素有利于钙磷的吸收。
胃酸缺乏或分泌不足,降低Ca、P吸收。
1.缺乏草食动物最易出现磷缺乏,猪、禽最易出现钙缺乏。
典型缺乏症:主要为骨骼病变,
●幼龄动物为佝偻病,
●成年动物为骨软化症或骨质松疏症,
●高产奶牛为产后瘫痪(产乳热)
2.过量(1)反刍动物过量Ca抑制瘤胃微生物作用而导致消化率降低;(2)单胃动物过量C a降低脂肪消化率;(3)过量C a干扰其他元素的作用。
高钙与磷、镁、铁、碘、锌、锰等相互作用;(4)高磷使血钙降低,刺激副甲状腺分泌增加,引起副甲状腺机能亢进。
(三)影响镁吸收的因素:
1.动物种类及年龄:
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幼龄比成年吸收有效。
2.饲料中的拮抗物质钾、钙、氨等影响镁吸收。
3.镁的存在形式硫酸镁的利用率较高。
4.饲料类型粗饲料中镁的吸收率比精饲料低。
1.缺乏生产实践中,镁的缺乏症主要见于反刍动物。
因反刍动物需Mg高于单胃动物。
产奶母牛在早春放牧时易出现缺乏症,叫“牧草痉挛”。
表现为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摩,肌肉抽搐,呼吸弱,心跳快,死亡。
血镁下降。
2.过量Mg可使动物中毒,出现昏睡,运动失调,拉稀,采食量和生产力下降。
实际生产中使用含镁添加剂混合不均时可导致中毒。
(二)营养作用
三元素共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与其他离子协同维持肌肉N兴奋性(促进).
●Na参与胃酸的缓冲作用(碳酸氢钠),
●K参与C·H2O代谢,●C l参与胃液盐酸形成。
Na、K、C l可为酶提供有利于发挥作用的环境或作为酶的活化因子。
1.缺乏Na易缺乏,其次是Cl,K不易缺乏。
●三元素中任何一个缺乏均可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失重、生产力下降和饲料利用率低。
●缺乏时为一般症状,缺NaC l出现异嗜癖、啄癖。
●长期缺乏出现N肌肉(心肌)病变。
2.过量●各种动物耐受食盐的能力都较强。
●食盐中毒:腹泻,极度口渴,产生类似脑膜炎的N症状(步态不稳、麻痹,剧烈抽搐)。
●K过量,干扰M g吸收和代谢,出现低镁性痉挛。
二)硫的营养作用
1.以含硫AA形式参与被毛、羽毛、蹄爪等角蛋白合成。
2.是硫胺素、生物素和胰岛素的成分,参与蛋白质、CH2O代谢。
3.作为粘多糖的成分参与胶原蛋白和结缔组织的代谢。
体内无机S不能转变成有机S,微生物可利用无机S合成体蛋白。
因此,反刍动物利用无机硫的能力较强,非反刍动物很弱。
1.缺乏缺乏出现消瘦,角、毛、蹄、爪、羽毛生长不良,反刍动物纤维利用率下降,采食量下降,NPN利用率下降。
禽类缺S易发生啄食癖,影响羽毛质量。
2.过量自然条件下S过量很少发生,无机S添加剂用量超过0.3-0.5%时,可能导致厌食,体重下降,便秘,腹泻等症状。
另外,消化道中微生物可将过量的硫转化为硫化氢,从而导致瘤胃运动迟缓,神经和呼吸功能低下。
(二)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1.幼龄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2.动物性饲料铁吸收高于植物饲料铁。
3.血红素形式比非血红素形式的铁吸收更有效。
4.亚铁比正铁易吸收。
5.体内铁缺乏时,肠道铁的吸收增加。
6.饲粮铁含量低,吸收率高。
尤其反刍动物
1.缺乏●典型缺乏症为贫血,表现为食欲不良,昏睡,可视粘膜苍白,皮毛粗糙,生长慢,抗病力弱。
●血液检查,Hb低于正常●易发于幼仔猪
2.过量●各种动物对铁的耐受量都较强,猪比禽、牛、羊更强。
●但动物长时间大量摄入铁,可产生慢性中毒,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受阻,磷的利用率降低。
●当饲粮中铁的含量达到5000mg/kg时,仔猪会出现佝偻病,这是因为过量的铁干扰了磷的利用。
(一)锌的营养作用
1.参与体内酶组成。
体内有200多种酶含Zn,这些酶主要参与蛋白质代谢和细胞分裂。
2.维持上皮细胞和皮毛正常形态、生长和健康。
因锌参与胱氨酸和黏多糖的代谢。
3.维持激素的正常功能,如胰岛素。
4.维持生物膜正常结构与功能。
5.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力,促进创伤愈合。
6.参与骨骼和角质的生长
7.促进性激素的活性,与精子的生成有关。
(二)影响锌吸收的因素有:
1.体内锌的含量、平衡状态和吸收细胞内束缚锌的物质对锌的吸收起调节作用。
2.螯合作用 His、Cy s、胱AA、柠檬酸等可与Zn形成易溶性螯合物,促进Zn吸收
血粉、肝脏提取物富含上述AA,添加这些饲料可改进Zn吸收。
1.缺乏●食欲低、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皮肤和被毛损害、繁殖性能降低和骨骼异常。
●典型缺乏症是皮肤不完全角化症 2-3月龄仔猪发病率最高,表现为皮肤变厚角化,出现红斑,上履皮屑,皮肤皱褶粗糙,结痂,伤口难愈合,同时生长不良,骨骼异常。
2.过量●动物对过量Zn有效强耐受力,反刍动物锌中毒比非反刍动物敏感,高锌对瘤胃微生物区系有害,造成瘤胃消化紊乱,●过量Zn干扰Fe、Cu吸收,出现贫血和生长不良,动物厌食。
(一)铜的营养作用
1.作为金属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代谢。
2.维持Fe的正常代谢,有利于Hb合成和红细胞成熟。
3.参与骨形成。
4.参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构成。
5.促进钙磷在软骨基质上沉积。
6.毛发的生长、色素的沉着均离不开铜。
(二)影响铜吸收的因素包括:
1.缺铜动物吸收更有效。
2.植酸、纤维、高蛋白、过量的Ca、Fe、Zn、Mo、S等可降低Cu的吸收。
3.胆、胰和肠道分泌物中某些内源物质降低铜的吸收。
1. 缺乏自然条件下,缺铜与地区和动物种类有关。
草食动物容易缺乏,主要缺乏症:
(1)贫血,补F e不能消除;
(2)骨骼异常,骨畸形,易骨折;
(3)N症状,共济失调(a taxia),初生瘫痪;
2.过量Cu在必需微量元素中较容易产生累积性毒性作用,过量可中毒。
中毒症状是由于肝Cu积聚,Cu不得不从肝释放入血,从而导致溶血。
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并使组织坏死。
动物也可出现生长受阻、贫血、肌肉营养不良和繁殖障碍。
(一)锰的营养作用
1.作为酶的活化因子或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代谢;
2.维持大脑正常代谢功能。
(二)影响锰吸收的因素:
1.过量Ca、P、Fe降低Mn的吸收。
2.日粮Mn浓度低时促进吸收
3.低分子配位体提高锰的吸收率
1.缺乏主要影响骨骼发育和繁殖功能。
禽典型缺乏症是“滑腱症”(骨短粗症)和软骨营养障碍
猪缺Mn是腿部骨骼异常。
表现为脚跛、后踝关节肿大和腿弯曲缩短。
绵羊和小牛表现站立和行走困难、关节疼痛和不能保持平衡。
2.过量Mn过量导致生长受阻,贫血和胃肠道损害,禽耐受力最高,猪最差。
(一)硒的营养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为胰腺结构和功能完整所必需,缺Se时,胰腺萎缩,胰脂酶
产量下降,从而影响脂质和脂溶性物质的吸收3.保证肠道脂酶活性,促进乳糜
微粒形成4.与肌肉的生长发育及动物的繁殖密切相关5.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
成,增强白细胞的杀菌能力。
6.硒在体内有拮抗和降低汞、镉、砷等元素毒性
的作用。
7.是Ⅰ型脱碘酶的组成成分。
1.缺乏(1)猪、鼠、兔:肝坏死为主,也可同时出现白肌病、桑椹心;3-15
周龄最易发生。
(2)鸡:渗出性素质(3-6周龄雏鸡)和胰腺纤维变性(1周
龄小鸡最易发生)(3)牛羊:白肌病或肌肉营养不良(3-6周龄)。
(4)繁殖成
绩下降,产仔(蛋)下降,不育、胎衣不下。
2.过量硒的毒性较强, 各种动物长期摄入5-10 mg/kg硒可产生慢性中毒
摄入500-1000 mg/kg硒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轻者盲目蹒跚, 重者死
亡。
我国湖北恩思和陕西紫阳(属高硒地区)可能出现自然条件下的硒中毒。
(二)碘的营养作用
主要是参与甲状腺素的形成,参与体内代谢。
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分两大类:
1.代谢性效应
2.生长发育性效应激素主要是促进组织的生长,甲状腺素主
要是促进组织的分化,对生长也有一定作用。
1.缺乏缺乏症多见于幼龄动物。
缺I时出现甲状腺肿大,生长受阻,出现“呆
小症”;
缺碘可导致甲状腺肿, 但甲状腺肿不全是缺碘。
2.过量 I过量时,反刍动物耐受力比单胃动物差,猪出现Hb下降,鸡产蛋率
下降,奶牛产奶量降低。
(一)钴的营养作用
实质上是维生素B12的代谢作用。
B12促进红细胞的形成,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叶酸等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利用钴合成维生素B12,但单胃动物不能。
1.缺乏C o缺乏症与B12缺乏症类似,表现为食欲差,生长慢,失重,消瘦,
异食癖,贫血。
2.过量一般不会出现中毒,但反刍动物过量,可导致B12类似物产生,影响
B12生成。
一、维生素A缺乏症:
(1)一般症状上皮组织细胞生长和分化受损,出现角质化
(2)特异症——部位不同而异
二、维生素D缺乏症1)佝偻病—生长动物
三、维生素E.缺乏症
原发性:饲料中缺少VE引起
继发性:其他因素引起VE失活而导致
1)肌肉损伤---犊牛、羔羊、猪、兔、禽表现:肌肉营养不良---白肌病。
骨骼
肌变性,后躯运动障碍;严重时,不能站立; 2)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3)肝坏
死:禽4)繁殖障碍---睾丸退化、胚胎退化和死亡5)免疫及其他---免疫力
下降、体脂变黄等
四维生素K缺乏症
凝血时间延长、体内出血、死亡
中毒症:维生素K1和K2几乎无毒,大剂量维生素K3可引起溶血、正铁血红
蛋白尿和卟啉尿症。
一、硫胺素(维生素B1)(一)缺乏症厌食(特别明显),生长受阻,体弱,
体温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N系统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共济运动失调、麻痹、抽搐(绵羊、犊牛、貂),
头向后仰(鸽、鸡、毛皮动物、犊牛、羔羊)。
二、核黄素 (维生素B2)
(一)缺乏症一般症状眼、皮肤和N系统变化。
骨骼异常,口鼻粘膜,口角
和眼睑出现皮脂溢性皮炎,鳞状皮炎,被毛粗,脱毛,运动失调,胃肠粘膜炎。
三、尼克酸(烟酸、维生素PP)
(一)缺乏症
猪: 失重、腹泻、呕吐、癞皮病(鳞状皮炎),和正常红细胞贫血。
鸡:口腔炎(口腔症状类似狗的黑舌病),生长缓慢,羽毛不丰满、偶尔也见鳞
状皮炎。
雏火鸡可发生跗关节扩张。
四、维生素B6
(一)缺乏症
猪: 食欲差、生长缓慢、小红细胞异常的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类似癫痫的阵
发性抽搐或痉挛,神经退化,尸检可见有规律性的黑黄色色素沉着,脂肪肝浸
润,腹泻和被毛粗糙。
鸡:异常的兴奋、癫狂、无目的运动和倒退、痉挛
五、泛酸(遍多酸)
(一)缺乏症
猪:皮肤皮屑增多,毛细,眼周围有棕色的分泌物,胃肠道疾病,生长缓慢. 典
型症状---鹅步症
雏鸡:眼分泌物增加与眼睑粘合,喙角及趾部形成痂皮,生长受阻,羽毛粗糙。
六、生物素
(一)缺乏症猪: 后腿痉挛、足裂缝;皮炎(皮肤干燥、粗糙,并有棕色渗出物)。
家禽: 脚、喙以及眼周围发生皮炎,类似泛酸缺乏症。
典型症状 ---- 胫骨粗短症
七、维生素B12
(三)缺乏症鸡、大鼠及其它动物:生长受阻、步态的不协调和不稳定、可产
生正常红细胞或小红细胞贫血。
猪、鸡:繁殖障碍,孵化率低,胚胎死亡,新孵出的鸡骨异常,类似骨粗短症.
牛:小牛生长停止,食欲差,有时也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成年反刍动物丙酸的
代谢发生障碍。
八、胆碱
一)缺乏症家禽:
肝脏脂肪浸润(肝脏脂肪)骨短粗病,滑腱症,贫血,生长缓慢,产蛋下降,
死淘率增高;仔猪: 后腿叉开站立,行动不协调,发生坐姿症状。
九、维生素C(抗坏血酸)
(一)缺乏症:
●VC缺乏,毛细血管间质减少,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皮下、肌肉,肠道黏膜出血,
骨质疏松易折,牙龈出血,牙齿松脱,创口溃疡不易愈合,患“坏血病”
●非特异的精子凝集,以及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利用不利而导致贫血
▲(一)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
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
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
养标准,简称“标准”。
▲(二)营养需要(营养需要量)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
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它是一个群体
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二、饲养标准的基本特征
(一)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饲养标准的权威性
(三)饲养标准的可变化性(四)饲养标准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五、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选用“标准”的适合性(二)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
(三)“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24h)采食饲料的重量。
随意采食量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
饲料的重量。
●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实际采食量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
总量。
规定采食量指动物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1.绝食代谢的表示方法
按W0.75 表示的各种成年动物绝食代谢产热比较一致。
绝食代谢(kJ/d)=300(W0.75) W0.75 --代谢体重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阶段3.生理状况4.感觉系统
(二)饲粮因素
1.适口性定义: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
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
粮的综合反应。
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鸡怕酸,不怕苦
2.能量浓度饲粮能量浓度高,降低采食量;能量浓度下降,提高采食量。
3.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蛋白质缺乏会引起采食量下降;
●蛋白质过高,也会降低采食量。
4.脂肪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干扰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
采食量。
单胃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饲粮脂肪,但随脂肪水平提高,采食量也会大大
下降。
5.中性洗涤纤维
6.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7.饲料添加剂
⑴饲粮中加入少量的抗菌素,可提高动物采食量的7%-15%;⑵大量添加尿
素会降低采食量;⑶风味剂,提高动物的采食量。
(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流、光照、饲养密度、有毒有害气体及应激
状态
(四)饲养管理
饮水得到保证,采食量才能达到最大。
1)自由采食、少喂勤添可提高其采食量。
(2)饲喂时间:鸡早、晚采食较多;猪主要在白天采食;草食家畜白天、晚上
都采食。
3.饲料形态
(1)对单胃动物,颗粒料可提高其采食量;
(2)对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增加采食量;
(3)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
4.饲喂的连续性
二、提高采食量的调控技术
(一)提供营养平衡的饲粮
(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三)改进饲养管理技术,降低应激反应。
(二)温热环境的划分
1.温度适中区
2.热应激区
指高于上限临界温度的温度区域。
3.冷应激区
指低于下限临界温度的温度区域。
一)对养分消化的影响
●环境温度升高,可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
●环境温度下降,则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
●环境温度对养分消化的影响机理为:温度影响胃肠道运动和消化液分泌, 从而
影响排空速度和消化过程。
(二)对养分代谢的影响
●冷环境中,猪、牛、绵羊的尿氮排出量增加,导致表观代谢能值降低。
●高温可降低尿能和粪能损失, 代谢能值增加。
●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
(三)对养分代谢利用率的影响
温热环境通过影响动物采食、消化、代谢及产热来改变养分用于机体维持
和生产的分配比例,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三、对养分需要量的影响
(一)能量
●冷应激和热应激均提高动物的能量需要。
●冷应激时,动物采食量提高,能量浓度可略有提高。
●热应激时,动物采食量下降,应提高饲粮能量浓度。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温热环境不影响动物对蛋白质、赖氨酸及蛋氨酸的需要量, 也不影响赖氨酸和
蛋氨酸的利用率。
●但应根据采食量变化调整饲粮中蛋白质、氨基酸的浓度。
(三)矿物质
冷、热应激时,动物体内代谢加强、某些矿物元素排泄增加,从而增加矿
物质需要量。
(四)维生素
冷、热应激均提高代谢率,并影响消化道中微生物对某些维生素的合成,
因而增加维生素需要量。
(五)水
冷应激时,动物饮水量下降。
热应激时,动物饮水量急剧增加,
二、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
一)准确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
(二)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粮,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
(三)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利用和消化率
(四)限制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五)合理调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维持指动物处于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
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过程处于零平衡的状态。
▲(二)维持需要维持状态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1.绝食代谢的表示方法
按W0.75 表示的各种成年动物绝食代谢产热比较一致。
绝食代谢(kJ/d)=300(W0.75)
W0.75 --代谢体重
(二)基础氮代谢值
1.基础氮代谢值的估计基础氮代谢(总内源氮)是EUN、MFN和体表氮损失的总
和。
其中主要是EUN和MFN。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一、动物的影响
二、饲粮组成和饲养的影响
三、环境的影响
1.绝对生长绝对生长速度—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
体重随年
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规律是慢——快——慢。
2.相对生长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
随体重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一、能量需要(一)综合法(二)析因法总的净能=增重净能+维持净能
营养水平是指动物每天摄入营养物质的多少,常表示为相当于维持需要的倍
数。
动物愈小, 饲料报酬愈高。
动物体重越大和饲养时间愈长,维持占总营养需要的
比例愈大, 饲料报酬也愈低。
所以生长肥育动物,全期都采用充足的饲养,有利于获取最大日增重和最佳饲
料报酬。
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推迟小母猪的初情年龄。
▲短期优饲:在生产上常常在配种前为母猪提供较高的能量水平的饲粮,以促
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一)母畜体重的变化规律
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断奶,母畜体重有净增加,且随胎
次而增加。
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饲粮时,妊娠母猪除能保证
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
表明在同等营养水
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
期合成代谢”。
胎重的增长特点: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
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总的需要特点:
能量分配方式:母猪在整个妊娠中的能量供给以妊娠期占1/3,哺乳期占2/3
较为合理,即低妊娠─高泌乳
妊娠总需要=维持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妊娠产物需要
二、影响乳成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