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近体诗平仄要义
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
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
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
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
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
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
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
“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
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
留,了解即可)。
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
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
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
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
“尾对”。
3、谁都知道,凡是“对句”,最后一字必须押韵.“首出”即第一句也押韵的,叫
“入韵”。
至于“韵脚"的概念,按照我以下的方法毫无用处,所以不必知道。
4、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叫做“三字尾”。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节奏的核心就在这上面,因此也是破解“平仄”规律的密码。
对于人的听觉感知来说,一个音构不成节奏(想想蜂鸣声),两个音构成的节奏也非常机械(想想钟摆声和喷嚏声),只有三个音才能构成最简单的悦耳节奏(想想《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中的“啊哈哈~~~啊哈哈~~~西湖美酒”).因此,近体诗以“三字尾”为基础,形成了“2—3”节奏(五言)和“2—2-3”节奏(七言)。
这里不厌其繁地讲这个,是因为下面讲的关于近体诗“平仄”的一切规则,其实都源自于“节奏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二、标准格式——正格
要掌握近体诗的“正格”,即标准格式,只需记住六个字:“仄仄平”和“仄平平”(可以想象成锣鼓点的“咚咚锵”和“咚锵锵”)。
按照以下7条规则,可以把所有标准格式推出来:
1、“首对”“三字尾”,若非“仄仄平”,必为“仄平平”。
2、“仄仄平”前是两“平”,“仄平平”前是两“仄"。
(此即五言首句正格)
3、“首对”和“颔对”不能重复,一个若以“仄仄平”为尾,则另一个必以“仄平平”为尾。
(据此可得五言颔对正格)
4、“出句”平仄与“对句”一一对应且相反。
(即同一位置的字,对句若为“仄",出句就为“平”,据此可得首出、颔出正格。
据以上四条,可得五言绝句正格.)
5、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平”或者两“仄"就成七言。
加的规则是“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举例,“平平平仄仄”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据以上五条,可得七言绝句正格。
)
6、把以上所得绝句正格再写一遍,就是律诗正格.
7、不论绝句律诗,如果“起句”“入韵",只需用该诗正格的“末句”替换掉原来的“起句"即得。
此外,如果“首对"“三字尾”是“仄仄平”,该诗一定是“仄起”;如果是“仄平平”,该诗一定是“平起"(这一句懂不懂都行,没啥关系,我就是给那些用惯了这些说法的人看的)。
我把以上规则编成如下《正格口诀》,这就是终极心法了:
学诗五言始,
首对尾记清。
仄起仄仄平,
平起仄平平。
双平前为仄,
两仄前须平。
出句正相反,
首颔不能重.
律诗来两遍,
添字成七言。
入韵起翻末,
孰云平仄难。
三、不标准格式——变格
除了标准格式之外,近体诗还允许一些不标准格式存在,即“变格”.写诗时用“正格"、“变格”都不算“出律”(即犯规)。
古人把这种用“变格"的行为称之为“拗救”.顾名思义,“拗”就是“拗口”(很多人,包括百度百科,把“拗救"读成“niu jiu”,真是能气活古人),“救"就是“补救"。
那么,近体诗为什么要有“变格”?或者说要允许“拗救”?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任何语言乃至任何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就诗而言,辞粗鄙,尚能表达出思想或意境(想想打油诗),谓之“辞达意”,属中下品;辞美,且与其意相得益彰,谓之“辞得意”,属上品;辞美,甚至过于其意,谓之“辞夺意",属中品;辞美,但不知所云,谓之“辞害意”,属最下品。
写近体诗时,总不能为了节奏感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特别是很多专属词,如人名、地名、成语、典故,都是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的,用了这些词造成平仄不对,“出律”、“拗口”怎么办?所以大家逐渐探索形成了“拗救”的规则,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持节奏。
二是在部分诗人用“拗救”的方式写出一些名句后,大家发现这些“拗救"之后的节奏也很不错,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此种“变格”比“正格”还常用了.这种现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词"的兴起.大家争相创造节奏和谐的变格,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词牌".由诗盛到词盛,其实是文化进一步繁荣的表象。
很多进阶水平的人可能认为,平仄的正格并不难掌握,“拗救"才头痛。
其实,“拗救”的规则更简单,只需记住如下四句《拗救口诀》:
为诗首字姑不论,
最忌长平也忌稀。
稀要补平长要断,
此拗邻救无玄机.
具体解释如下:
1、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几乎都可以不论“平仄”。
(首字平仄只有一种情况“平平仄仄平”能造成拗,但是也有办法救,救法下面3中详解.)
2、写诗第一忌“长平”。
连续四个及以上的“平”声就叫“长平”.出现“长平"拗句就出律了,而补救的办法则是“断平”,即把犯错那个字旁边的“平”改成“仄”(即此拗邻救).
(“长平”是非常影响节奏的,比如正格“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第四字必用一个平声字,那么就成了“平平平平仄”拗句,非常难听,联想一下《忐忑》的“啊~啊~啊~啊~嗷”。
这时候必须把旁边第三字那个“平”改成“仄”,成为“平平仄平仄”变格,这种救法就叫“断平".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在的好多研究者,包括王力先生都没有弄明白,把它当成了“三拗四救",其实这种变格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四拗三救”。
)
此外,“仄平平”格式的“三字尾",如果第一个字用了“平”,变成“平平平”,通常被叫做“三平调”,应该尽力避免。
实在避免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唐诗中也不乏此例。
3、“长平”之外,还忌“稀平”。
“稀平”指相连的“平"声太少了.不论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在“三字尾"和其前面两字构成的“2—3”节奏中,如果一个连续的“平平”节奏都没有,就造成了“稀平"拗句.补救的办法是“补平”,即在邻近犯错那个字的地方补个“平"声,把一个“仄"换成“平"(亦此拗邻救).
“补平”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发生在“对句”中。
如本节第1条提到的,五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平仄仄平"拗句,整句一个连续“平”声都没有,“稀平”了。
补救规则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用“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救句.七言的情况只是前面添了个“仄仄"前缀,无甚关系.
(这种通过调节本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自救”。
)
第二种发生在“出句"中。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句式,第四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仄平仄仄”拗句,“稀平”了。
此时本句已经无法补出连续“平”声,只能在对句中加补“平"声,以找回平衡.救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由“仄”改“平”。
这样出句“仄"声声声顿挫,对句“平"声婉转悠扬。
七言仅需前加二字,余同.
(这种通过调节对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对救”。
由于出句中已经没有连续“平"声,所以有时干脆把这一联写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请留意,这两种犯“稀平"的句式正好是一出一对的一联。
这就意味着,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产生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变格,此即“一字救双拗”.
总结一下拗救规则,更可看出其简单。
由于“平”声是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格律要求的关键,连续“平”声过多、过少都拗口,需要补救。
具体就两种情况:
(1)连续“平”声太多犯“长平"或者“三平”,分别发生在以“平仄仄”、“仄平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对句中,而其刚好是一联。
(2)连续“平”声太少犯“稀平”,可能发生在以“平平仄”、“仄仄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和对句中,而其刚好也是一联.
近体诗的句式正格,本来也只有这两种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记住“仄仄平”、“仄平平”六个字,就掌握了近体诗“平仄”迷宫的钥匙。
四、几点补充
前面已经把近体诗“平仄"的规律说完了。
这里说的,只是针对有一些近体诗知识的进阶者,因为他们可能对上面的一些说法,尤其是跟之前所学不一致的地方,存在疑惑.初学者不用往下看。
1、为什么讲“稀平"而不沿用“孤平”的说法?
因为“孤平”这个说法不仅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拗救”的根本原因,而且造成了很多的理解上的困难.无论是按王力先生的定义,还是启功先生的定义,都存在要么归纳不出普遍规律,要么可找出违反规律的反例的问题。
2、对句相救不是有类似“出句三字拗,对句三字救”的情况么?
这个根本就不是因为拗救,而是为了对仗。
对仗的要求是,出、对两句每个字平仄相反。
这个关拗救什么事?(这个说法据说是从大学教材里学来的?)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好使么?
这话基本不好使,以后不用管它了。
但它表达的意思当中有一点对了,那就是偶数位上的字较之奇数位上的字(当然除了尾一字)在“平仄"的优先度上更高。
直白地说,就是调整先调奇位音,尽量别动偶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