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南特岗案例分析答题重要知识点概括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河南特岗案例分析答题重要知识点概括总结2016河南特岗案例分析答题重要知识点概括总结
(⼀)学⽣观
1、学⽣是发展中的⼈发展——错误,理解
2、学⽣是独特的⼈独特——尊重学⽣独特的感觉与感受
3、学⽣是具有独⽴意义的⼈
(⼆)教师观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教师⾓⾊的转换)
A 教师与学⽣,促进者
B 教学与研究,研究者
C 教学与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D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的
2、教学⾏为变化
A 师⽣关系上,尊重、欣赏赏识教育
B 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C 对待⾃我上,反思
D 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三)学习观
1、⾃主
2、合作
3、探究
(四)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的创⽣与开发的课程
2、教学应重过程甚于重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重视⼈,⽽不仅仅是学科,
(五)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原则:关注学⽣发展过程,
“⽴⾜过程,促进发展”
(六)新型师⽣关系原则
尊师爱⽣、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理相容
(七)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循序渐进
(定义及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
1、知⾏统⼀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
4、教育影响⼀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常⽤德育⽅法:
1、说理教育:“说之以情,晓之以理”
2、榜样⽰范:为⼈师表,榜样⼒量⽆穷
3、实践锻炼
(九)班级管理原则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加德纳多元智⼒理论(因材施教)
练⼀练
1.在⼀个⼈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的⽔平,有的⽅⾯则要到较⾼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平。
这反映⼈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 .⼉童⾝⼼发展有两个⾼速发展期:新⽣⼉与青春期。
这是⾝⼼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的⽣理发展经历“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中⼼到四周”的发展规律,这体现了⼈⾝⼼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礼记·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有⼈⼤器晚成,有⼈侧重于理科,有⼈聪明早慧,这说明了⼈的⼼理发展具有( )特点。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6.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依据的是⼈⾝⼼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7、⼀些事例显⽰,对“兽孩”进⾏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
这表明⼈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8、⾼⼀(2)班班主任王⽼师⾯对全班同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切”整齐划⼀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9、在教学过程中搞“⼀⼑切”“⼀锅煮”把⼉童和青年的教育“成⼈化”,这违反了⼉童⾝⼼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教育要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
《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这句话反映了⼈⾝⼼发展过程中存在( )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11、⼉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较容易、⼉童⼼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B )
A.转折期
B.关键期
C.危机期
D.过渡期
12、⼈的记忆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说明个体⾝⼼发展具有(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3
相关图⽰
案例分析讲课材料
在总结案例分析答题技巧之前,我们要对案例分析题概念、类型、答题技巧、答题策略进⾏⼀个系统的介绍,再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进⾏说明,然后有具体到⼀般推出答题的诀窍,帮助考⽣在考场上以最短的时间,迅速的搜集和整理答案,做到最完美的回答。
案例分析题在现阶段的招教考试中是⼀个必考内容,案例的来源都是学校教学、活动、⽣活的真实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的教育理论解决现实案例。
⼀.什么是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定的教育⽬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个故事、⼀个事例或⼀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的⼀种⽅法。
⼀个案例就是⼀个故事,有冲突、有问题,这就必然产⽣结论,有了⽭盾与冲突必须让我们去解决,他的问题通常是说,假如我们是案例中的⽼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案例】:作为⼀名中学语⽂教师,我热爱我的⼯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有的时候
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会在下⾯说话或插话进来;在⾃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窃窃私语或很⾃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个良好的课堂⽓氛,符合⼉童的⽣理和⼼理发展特点,容纳⼉童的不同个性学⽣的动作与声⾳(⾔为⼼声)是学⽣成长的⼀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的发展,允许学⽣⽐较⾃由地参与动作和语⾔是⼉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童可以表达⾃⼰内⼼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为学习的主体、师⽣民主平等的权⼒结构转变。
还有⼀种类型就是把这些问题、冲突产⽣的⽭盾、结果呈现给我们,在这个案例中的⽼师,他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式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不是正确的,有正⾯的也有反⾯的,这就需要我们运⽤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对案例中⽼师的教学⾏为进⾏分析,从⽽形象地诠释⼀个教育观念,或者解读⼀个问题解决的策略,反映教师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实践能⼒。
【案例】:⼀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更感兴趣的事经过⼀段时间的尝试,绝⼤多数学⽣都在不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愿意做的⼀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主学习
[参考答案] 教育需要智慧。
只有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给学⽣学习带来⽣机和乐趣。
既然学⽣作业都会写了,就不要千篇⼀律。
所以要充分尊重学⽣,做到:⼀、对学⽣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平、能⼒⾼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全⾯的了解因材施教;⼆、在完成学校统⼀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允许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发展某⽅⾯的特长和能⼒;三、促使学⽣有计划地、主动地不断调整学习⽬标,开发学⽣的潜能,促进学⽣的⾃主性发展。
以上是两种出题⽅式,不管是哪种出题⽅式,它都包含着⼤量的理论和现实因素,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现实进⾏分析,这就叫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基本题型
叙述型、⽚段型、⽐较型、图表型、漫画型。
三.案例分析题的⼀般答题⽅法
由于案例分析考察的是考⽣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某⼀特定案例的能⼒,具备理论性、实践性、应⽤性。
所以很多考⽣感到⽆从下⼿。
考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找不着答题要点,或者少或者多、或者答⾮所问。
不能结合案例恰当地与理论对号⼊座,语⾔组合缺乏专业词语(也叫关键词)。
所以,案例分析想拿⾼分要把握三点:
1) 要有教育理论的知识
2) 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3) 语⾔表达流畅通顺
组织答案尽量⽤专业语⾔,请考⽣们务必记住:三句话法:
(概括分析,判断、肯定观点正确与否)
1) 联系教育理论(关键词)
2) 加⼊阐释说明(简明扼要)
3) 结合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
四.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 全⾯阅读攫取信息
2) 联系原理对号⼊座
3) 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4) 语⾔表达逻辑清晰
五.做案例分析题应该储备的主要教育理论知识
㈠、教育学知识
①、我国⽬前的主要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重点)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直接。
4、启发性原则(重点)要求:强调⽬的;抓住重难点;设置问题,启发思维;培养良好思维⽅法。
要求:⽬的性学习;抓关键;设置问题情境;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重点)
②、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向性原则(导向性)
2、从学⽣实际出发原则(因材施教)
3、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
4、知⾏统⼀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重点)
8、尊重、信任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
9、教育影响⼀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③、常⽤的德育⽅法:
1、说理教育
2、榜样⽰范
3、实际锻炼
4、陶冶教育
5、指导⾃我教育
6、品德评价
④、班级管理原则
1、确⽴班集体的奋⽃⽬标
2、选择和培养班⼲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5、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6、加强⾮正式群体教育(后进⽣)
7、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⑤、中⼩学常⽤教学⽅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头语⾔向学⽣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种教学⽅法。
2、谈话法:⼜称回答法。
它是通过师⽣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种⽅法。
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运⽤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组围绕某⼀种中⼼问题通过
发表各⾃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益地进⾏学习的⼀种⽅法。
4、演⽰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给学⽣观察,或通过⽰范性的实验,
通过现代教学⼿段,使学⽣获得知识更新的⼀种教学⽅法。
它是辅助的教学⽅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法配合⼀起使⽤。
5、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
⽅法,也是学⽣学习过程中的⼀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实验法:实验法是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
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种教学⽅法,它也是⾃然科学学科常⽤的⼀种⽅法。
7、实习法:实习法是学⽣利⽤⼀定实习场所,参加⼀定实习⼯作,以掌握⼀
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所学知识的⼀种教学⽅法.
8、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问⼀答、⼀讲⼀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
教师的⽣动讲述使学⽣产⽣联想,留下深刻印象⽽实现。
所以说,启发性是⼀种对各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
⑥、其他相关教育理论:
1、罗森塔尔效应(⽪克玛丽翁效应)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童发展的两种⽔平:⼀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平,另⼀种是⼉童可能达到的发展⽔平,这两种⽔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的发展。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我实现)
4、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学习动机理论):
①、各种活动都存在⼀个最佳的动机⽔平。
②、动机的最佳⽔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不同。
③、在难度较⼤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从⽽提升⾃我记忆能⼒。
该曲线对现在学习研究界已产⽣重⼤影响。
6、⽓质类型:多⾎质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粘液质情绪稳定,有耐⼼,⾃信⼼强。
抑郁质郁抑质的⼈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持久,⽽且具有⾼度的情绪易感性。
胆汁质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7、加德纳多元智⼒理论(发展性评价):
①.语⾔②.数理逻辑③.空间
④.⾝体⑤.⾳乐⑥.⼈际
⑦.内省⑧.⾃然探索⑨.存在
8、教育合⼒:家庭、学校、社会。
㈡、⼼理学案例
①、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的听课状态
2、运⽤⽆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提⾼活动的⽬的性,激发学习的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4、运⽤⽆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②、影响遗忘的因素:
记忆材料的性质
记忆材料的长度
个体的⼼理状态
个体的学习程度
③、运⽤记忆规律指导学⽣学习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2)选择适当的记忆⽅法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及时复习
(5)选择适当的复习⽅式
㈢、教育⼼理学
①、影响学⽣⼼理健康的因素。
(⼀)⽣物因素(1)⽣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三)个体⼼理因素(1)⼼理冲突(2)特殊的⼈格特征
②、学习的迁移
⼀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迁移。
作⽤:(1)迁移对于提⾼解决问题的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2)迁移是习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与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员有重要的指导作⽤
③、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④、什么是学习?学⽣学习有什么特点?
学习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学习指⼈和动物在⽣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的⾏为或⾏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学习表现为⾏为或⾏为潜能的变化。
第⼆,学习所引起的⾏为或⾏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学习的特点:第⼀,学⽣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第⼆,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的性和组织性。
第三,学⽣的学习具有⼀定程度的被动性。
⑷、教育法律法规案例
①、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禁⽌⽤⼈单位招⽤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童、少年。
第⼆⼗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的⼈格,不得歧视学⽣,不得对学⽣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格尊严的⾏为,不得侵犯学⽣合法权益。
②、未成年⼈保护法
第五条:保护未成年⼈的⼯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尊重未成年⼈的⼈格尊严;
(⼆)适应未成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受教育的权利,关⼼、爱护学⽣,对品⾏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应当耐⼼教育、帮
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
第⼆⼗⼀条:学校、幼⼉园、托⼉所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的⼈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格尊严的⾏为。
③、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第⼗四条:未成年⼈的⽗母或者其他监护⼈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不得有下列不良⾏为: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具;
(三)打架⽃殴、辱骂他⼈;
(四)强⾏向他⼈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情、淫秽的⾳像制品、读物等;
(⼋)进⼊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不适宜进⼊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为。
第⼗九条:未成年⼈的⽗母或者其他监护⼈,不得让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第四⼗四条:对犯罪的未成年⼈追究刑事责任,实⾏教育、感化、挽救⽅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在⼈民法院的判决⽣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第四⼗五条:对于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律不公开审理。
已满⼗六周岁不满⼗⼋周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般也不公开审理。
④、教师法
第三⼗五条: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政处分或者⾏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政部门给予⾏政处分或者解聘。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作造
成损失的;(⼆)体罚学⽣,经教育不改的;(三)品⾏不良、侮辱学⽣,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⑸、新课程改⾰
1、基本理念
⼀切为了全体学⽣的全⾯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改⾰的根本理念。
为了⼀切学⽣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的根本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个学⽣的发展。
新课改六项具体⽬标:
①课程功能(关注学⽣“全⼈”发展)
②课程结构(均衡、综合、选择)
③课程内容(⽣活、社会、青少年⾃⾝规律相联系)
④学习⽅式(参与、探究、动脑动⼿)
⑤课程评价(多元、多样、⼴泛)
⑥课程管理(国家、地⽅、学校)
课程结构的三个原则: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新课程学习⽅式:⾃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的三维⽬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型的师⽣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学⽣观
学⽣是发展中的⼈
学⽣是完整的⼈
学⽣是独特的⼈
学⽣是具有独⽴意义的⼈
◆学⽣的特点:
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
学⽣是⾃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独⽴性、⾃主性、创造性
3、教师观
1.教师与学⽣,教师是促进者;
2.教师与研究,教师是研究者;
3.教师与课程,教师是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与社区,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
教师教学⾏为的转变:
Ⅰ、在对待师⽣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Ⅱ、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Ⅲ、③在对待⾃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Ⅳ、④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的创⽣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应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更为关注⼈⽽不只是学科
5、新的学习观
⾃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5、课堂观
①、以问题为纽带
②、过程⽐结果更重要
③、研究性
④、综合性
7、课程评价
㈠评价观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创新精神、⼼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般趋势,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很少采⽤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段与⽅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程度,没有形成形成性评价。
㈡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主体多元化。
加强⾃评、互评
②、评价内容综合化。
更多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理素质、学习兴趣和⽅法等。
③、评价过程动态化。
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机会增多,贯穿于⽇常教育教学⾏为中。
④、评价⽅式多样化。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