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牛羊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羊细菌性疾病是指由细菌引起危害牛羊健康的一种疾病,在牛羊养殖环节中时有发生,常见的疾病包括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肉毒梭菌病等,该类型疾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营养摄入不足、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因素都可能使牛羊的免疫力降低,细菌趁机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由于细菌性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可能影响整个畜群甚至周围易感动物的健康生长,不仅容易影响牛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也对家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形成阻碍。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当根据牛羊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尽早确诊,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防止大面积感染的情况出现,减少细菌性疾病对牛羊养殖行业的影响。
一、防治牛羊细菌病的必要性
随着绿色健康管理的普及,我国民众对牛羊肉、皮毛制品的需求量明显提升,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畜牧业养殖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牛羊养殖过程中由于喂养饲养不科学、饮水污染、饲料污染等因素影响,牛羊极有可能感染细菌病。
若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治疗,轻则会影响牛羊的生长发育;重者会直接导致死亡,进而影响地区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
所以,深入分析牛羊细菌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做好这类疫病的防控工作,对降低牛羊细菌病发生率意义重大。
二、牛羊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1、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存活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沙门氏菌进入牛羊体内后无明显的发病症状,但牛羊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如气候突然变化、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都会引发应激反应,抵抗能力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加快沙门氏菌的繁殖和传播速度,沙门氏菌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素,造成肠道的异常蠕动,使牛羊采食的饲料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而是随着肠道的异常蠕动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该病主要侵害幼龄的牛羊,以断奶前后的牛羊最易发病。
沙门氏菌无宿主特异性,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饲料、环境等造成感染。
该病的潜伏期约为1~2d,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型和流产型两类。
腹泻型沙门氏菌病多发生于幼龄动物,患病牛羊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约在40℃左右,哺乳量降低,畏寒,弯腰弓背,大部分病例伴有腹痛,进而腹泻,部分患病牛羊呼吸急促,鼻腔中有大量黏液性鼻液,咳嗽。
病程约为2~5d,耐过急性期后可转为慢性感染。
流产型沙门氏菌病在妊娠后期的母畜中多发,主要表现为流产,在流产前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流产前后阴道中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也有少部分患病牛羊可以娩出成活胎儿,但胎儿非常衰弱并伴有明显腹泻,成活率极低。
在诊断时,应无菌采集患病牛羊的肠系膜淋巴或流产母羊的分泌物,将病料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以看到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有鞭毛,可自行运动,进行生化实验可使葡萄糖发酵产气,甲基红试验呈阳性,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尿素酶试验以及吲哚试验为阴性。
也可使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诊断,当发生典型凝集反应时则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
2、肉毒梭菌病
肉毒梭菌病毒性较大,会影响到牲畜的神经系统,导致牲畜出现异常行为。
牛羊感染此病后,会释放出毒素,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牛羊中毒。
该病是由于肉毒梭菌感染牛羊而导致的疾病,牛羊在感染肉毒梭菌后,肉毒梭菌所产生的毒素会在牛羊的体内发散,导致牛羊出现神经麻痹症状,牛羊的日常生命活动出现异常,并长时间出现呼吸困难、进食障碍、流涎等。
严重时会导致牛羊器官衰竭,威胁牛羊的健康和生命,使牛羊出现窒息死亡,其死亡率可达30%以上。
3、羊链球菌病
有文献表明,羊链球菌疾病的出现和染病动物生长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关联性。
牛羊营养不佳、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过差、居住地过于潮湿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关键原因。
羊链球菌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溶血性链球菌,绵羊为发生羊链球菌感染的重要群体。
羊链球菌感染危害性高。
该病会导致发病动物胆囊肿大、咽喉肿痛。
发病早期患病动物表现动作敏捷性差、体温上升等症状。
疾病后期发病动物则表现重度呼吸不畅。
有的重症牛羊甚至
畜牧养殖中牛羊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综述
于宏
90
--
出现了抽搐和死亡。
4、巴氏杆菌病
牛羊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或溶血巴氏杆菌,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患病牛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中均存在大量的巴氏杆菌,健康牛羊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破损处感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牛巴氏杆菌病多为地方性流行,羊巴氏杆菌病为突然暴发。
有研究表明,在健康家畜的呼吸道、扁桃体内也存在一定量的巴氏杆菌,在环境突变、运输等因素的刺激下牛羊的抵抗力降低,巴氏杆菌经淋巴液进入血液并迅速增殖,引发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也称为牛出败,潜伏期为2~5d,按照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败血性、肺炎型和水肿型。
败血性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在初期体温升高,而后出现腹痛、下痢,粪便内有黏膜或血液,下痢出现后患病牛的体温逐渐降低,通常在1d内死亡;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患病初期牛只便秘,而后转为下痢,粪便内混有血液,病程约为3~7d,常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水肿型巴氏杆菌病患病牛的颈部、咽部、胸部的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口腔、舌头等处高度水肿,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常在12~36h内死亡。
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30d内的羔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降低,体温升高,打寒战,咳嗽,鼻腔中有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常混有血液,发病初期养殖便秘,进而发展为腹泻,排出的粪便中有血水,有时会出现角膜炎,胸部、颈部皮下水肿。
在诊断时可无菌采集典型病变组织制成触片或抹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荚膜,菌体两端着丝明显,将细菌接种于肉汤、血清琼脂培养基内培养,肉汤培养基中有黏稠的沉淀物,血清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在光的折射下有蓝绿色的荧光,则可认为是巴氏杆菌感染。
5、羊梭菌性疾病
此类疾病主要经由梭状芽孢杆菌属内的微生物所引发的一类病变。
羊梭菌性疾病有着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征。
①羊快疫。
其主要指的是发病动物在放牧时突然于牧场上死亡或者晨起在羊圈内死亡。
体型肥胖的羊为发病重要群体。
②羊肠毒血症。
发生这种疾病的羊并不会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症状,或在表现症状后24h内突然死亡。
有的病畜表现腹泻,病畜排出黑色以及深绿色稀便。
③羔羊痢疾。
这种疾病潜伏期为1~2d,发病羔羊主要会表现体温上升以及排血便。
此病的病死率高达100%。
梭状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之后存在于污水以及土壤之内,此类疾病的病原菌抵抗力非常强。
④羊黑疫。
此病的病程较短,羊会突然发病,且绝大部分病羊会短时间内死亡,病畜的体温会上升至41~42℃。
三、牛羊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原因
1、母畜身体素质差
母畜在怀孕期间很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由于孕期母畜身体较为虚弱,对外界影响因素反应敏感,导致幼崽先天抵抗能力不足。
虽然能够在后天的精心管理中得到改善,但牛羊幼崽的身体机能还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健康情况较差。
另外,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导致母畜在孕期营养不足,很容易染病,甚至会加重感染。
一般来说,母畜自身营养不足会导致幼崽营养缺乏,影响牛羊幼崽的正常发育。
此外,环境也是导致牛羊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原因,例如污染的圈舍、霉变的饲料等。
2、人工管理不合理
人工管理体现在牛羊生长的各个环节。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幼崽出生后喝不到初乳或营养成分不足,牛羊会缺乏抵抗力。
因此,幼崽的饲养工作十分重要。
此外,养殖场所消毒卫生不到位,也会提升牛羊患病概率。
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牛羊健康情况的定期检查,加上养殖人员的临床经验与责任心不足,在牛羊出现轻微症状时难以察觉,会导致牛羊病情恶化而死亡。
四、防控措施
1、季节性防控措施
牛羊常见细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或在季节更替时更易发生,为了更好的防控牛羊细菌性疾病,各个养殖户应当根据季节特点做好防控措施。
①春季。
春季的昼夜温差较大,牛羊的抵抗力较差,因此应当保证充足且全面的营养供应,舍饲养殖场应当配制全价饲料,特别注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还要关注牛羊舍内的温度,循序渐进的减少保温设备,不得使舍内温度骤降。
放牧饲养的牛羊应当适量延长放牧的时间,尽量选择气温较高的午后放牧,避免昼夜温度突变对牛羊产生不良影响,放牧时应当选择牧草丰厚、符合生态环境动态平衡要求的草场。
春季常伴有强风,因此应当注重防风,风力较强时不得放牧或让牛羊顶风采食,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②夏季。
夏季温度较高,特别是6~8月,高温容易造成牛羊的热应激反应。
舍饲养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运动场的遮阴、圈舍的降温,必要时可以通过喷淋的方式进行降温,牛羊应当调整活动时间至清晨或傍晚。
放牧时尽量选择阴凉处,减少阳光直射。
同时夏季容易
91
--
滋生蚊虫,而吸血蚊虫是很多疾病的传播者,故应当做好除虱驱蚊工作,避免蚊虫叮咬牛羊。
③秋季。
秋季是牛羊增重和配种的黄金期,此时应当更加注重牛羊的膘情,应当注重饲料的营养水平,但牛羊也不宜过肥,脂肪沉积过多会影响发情活动。
牛羊的活动量也要得到保证,适当的运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基础代谢。
放牧饲养的牛羊在秋季应当注重补料,因为秋季的温度和降水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牧草的营养流失较快,因此应当在放牧后补充颗粒料或青干草,以确保育肥工作的顺利进行。
④冬季。
冬季应当做好饲料、草料的储存,保证牛羊饲草和水源的供应充足,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应当注重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可添加暖炉、加盖保暖棚等方式保证圈舍内的温度处于适宜方位。
2、合理使用药剂防治
牛羊细菌性疾病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要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出现肉毒梭菌病,一定要及时将患病牛羊隔离后再进行治疗。
要根据牛羊的症状准确判断,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多价抗生素。
一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次的注射量为3~5mL。
2d后,还需要注射硫酸卡那霉素以配合治疗,注射量为5万IU/kg。
对于梭菌性疾病,一定要第一时间隔离染病牛羊,因为此类疾病发病时间短、传播速度快。
然后选择土霉素加水灌服,并配合硫酸铜溶液和福尔马林。
在6~8h后,还需要灌服高锰酸钾溶液。
此外,为了提高牛羊对细菌性疾病的抵抗力,每年还需要为牛羊接种相关疫苗,以降低牛羊在感病后病情恶化的概率,保证牛羊的健康。
3、综合性预防措施
①定期消毒。
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定期的对牛羊圈舍、运动场进行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细菌的滋生,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
在制定消毒程序时,不仅要考虑牛羊养殖的数量、季节、气候等因素,还应当结合牛羊圈舍的实际空间情况,合理地安排日、周、月的清理和消毒频率。
②提高日粮水平。
就细菌性疾病发生的规律来看,疾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条件、营养水平息息相关,特别是沙门氏菌和肉毒梭菌,因此应当严格把控日粮水平,禁止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在饲喂前应当做好饲料的储存工作,定期抽样检查,确保饲料内无病原微生物。
不得使用临期、过期饲料,配制日粮时应当根据牛羊不同生理阶段调整营养成分。
③进行免疫接种。
大部分牛羊疾病均有上市的疫苗可供养殖户使用,因此,各个养殖场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方案,不打“飞针”,保证免疫效果。
4、加强动物管理工作
在牛羊养殖中,为了防止细菌性疾病的感染,除了对牛羊疾病及时治疗,还需要做好牛羊的管理工作。
只有科学管理,才能促进牛羊健康防病。
①做好牛羊养殖中的环境卫生工作。
可以从牛羊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源头抓起,即对牛羊的养殖场所定期开展清洗消毒保洁工作,保证牛羊饲养槽和饮水处的卫生,保证牛羊的排泄物不会出现堆积。
②保证牛羊养殖场所环境的舒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牛羊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和广泛应用。
环境和气候往往是导致牛羊细菌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尽可能为牛羊营造舒适的环境,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改善。
5、建立防病体系
畜牧行业的防疫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基层畜牧管理机构要建立起基本的防疫体系,有了标准,就有了实施。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实施,遵循有关法规并采用预防性措施和疗法。
畜牧兽医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以防止因不能及时就医而造成病情恶化。
系统规定了明确的消毒时限,牛群的常规检查和记录。
养殖农户要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行责任制,各大养殖场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喂养、接种、监督等,并有相应的卫生记录,确保真实性的同时,记录好日期与责任人。
目前,我国牛羊养殖正处于草食动物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发
展期,加强细菌性疾病的监测及控制是确保牛羊养殖整体经营收益提升的关键。
因此,应认真做好牛羊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措施,加强清洗消毒、检疫检验、预防接种等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养殖规则操作,避免大规模发病;养殖过程中也要注意牛羊分栏饲养,同时确保牛羊产地质量安全。
为了实施健康养殖,促进养殖户增收,要采取及时、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牛羊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2100辽宁省北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