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
1.城市定义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
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
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
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
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
影响因素:
A 防御的要求
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
C政治体制的影响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
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
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
影响因素
A 城市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
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
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
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3节城镇化
1.城镇化的定义
——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A 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
口的减少,非农业人口的增加。
B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
加。
C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
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2.城镇化的表现特征
A 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B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C 城镇化水平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诺瑟姆曲线(30%,60%,我国最高46.6%)
起步阶段:30%
加速阶段:60%
稳定阶段
4. 中国的城镇化: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