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32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召唤结构"是伊瑟尔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里面包含着某些否定和空白,只有读者阅读才能填充这些空白和否定。
这样,读者就能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并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再创造的才能。
“召唤结构”是具有丰富潜能性意义的文本形式,是文学
文本实现多重审美价值的结构方式。
空白是一种动力因素,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
阅读者在填补种种空白的过程中,实现了同文本作品的交流和沟通。
同样,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否定也是一种激发读者建构想象的力量。
读者原有的认知习惯、方式往往遭到否定,进而去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召唤结构”对于文学活动主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召唤结构”强
调文本的意义生成在于读者填补文本的空白。
那么,首先促使作者为读者阅读的文本提供空白,为召唤读者创造无数“第二文本”提供足够自由空间。
其次引导作者走出自我封闭
的世界,而从事开放性的文本创作,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实际欣赏水平,进而在文本被读者认可和接受中实现文本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要以不同方式"实现"作品,要穷尽文本审美意义的潜能,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审美教育。
否则,缺乏阅读经验和文学修养的读者将无法“填充”空白,文本意义的生成在读者阅读实践过程中也将难
以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摘编自刘涛《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材料二:
“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
”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
醒地认识到作品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接受主体的功能。
刘勰曾经很简括地指出:“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作家应当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国华”式作
品,但要使这种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为美感效应。
没有读者的品鉴接受,作品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便无从实现。
中国古代
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三分诗,七分读”
等等,都是对诗作品审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接受主体审美感受和领悟作用的形象描述。
中国古代诗论家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理论与实践,不但呈现了诗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读者接受意蕴。
空纳万境,白多余韵。
道家重“无”,佛家尚“空”,这种哲学共识遂使中国古典艺术
浸润着一种强烈的空白意识。
书法艺术讲究“稀可走马”,篆刻讲究“残破”,音乐讲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绘画讲究“计白当黑”,文学讲究于无处写有,于空处写实。
刘勰珍
之为"文外重旨",钟嵘号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标举为"韵外之致",严羽喻为“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
空白美是中国古代诗论家对诗作品特性的一种审美认知,是诗歌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极境。
“召唤结构”虽然占据伊瑟尔思考的中心,但至于用什么生成它却语焉不详。
中国古
代诗论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弥补了西方接受美学的这一缺憾。
中国古代作家特别重视“曲达隐写”“以小见大”“比兴用事”的含蓄意识。
“含蓄”常常被视为“诗文第
一妙处”。
其秘诀在于繁复情境中精选少数最富于个性和暗示性的节目,把它们融化成完整的文学意象,让读者凭这少数节目做意象的踏脚石,从而低徊玩索,举一反三。
另外,中国古代诗论对审美接受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描述和精要概括。
它不是像西方接受美学那样,对审美接受活动有着极为细密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演绎,而是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点到即止的妙语精言,如“知音”“妙悟”“品味”“意会”等,来对审美接受规律作整体
直观。
(摘编自樊宝英、李洪先《论中国诗论的读者意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马克思说的话是为了说明读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成文本意义。
B. “书亦国华,玩绎方美”“三分诗,七分读”说明作品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读者的积极能动性。
C. 中国古典诗歌对空白美这种极境的追求和中国古代诗论家对空白美的审美认知都体现着一定的哲学共识。
D. 中国古代作家并不重视完整文学意象的创造,而更重视通过精选少数最富于个性和暗示性的节目让读者去感悟。
2. 下列对“召唤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召唤结构”是一种文本形式,它可以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才能来实现文学文本的多重审美价值。
B.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让每个读者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作品,穷尽文本审美意义的潜能。
C. “召唤结构”就是要使读者否定掉原有的认知习惯、方式,接受作者本来的认知。
D. “召唤结构”只是针对读者提出了审美鉴赏的要求,并没有针对作者的创作提出要求。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包含着对我们已有认知习惯的否定。
B.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明读者对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C.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了诗人严谨的写作态度。
D.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隐者的行踪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4. 中西方在对审美接受的研究方面都重视读者的作用,但也有不同。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这些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鸟群(节选)
周晓枫
鸟是灵异之物,有别于其他,鸟持有某种神秘的身份:它创造,它飞翔,它用歌唱的方式说话,它是唯一能摹仿人类语言的生灵,如果愿意,它的旅迹可以横贯地球的两极——鸟是神的拟态。
人们想象中的天使,就是根据人与鸟的结合形象设计而出。
鸟是天堂撒下的花籽。
流浪的鸟,会让任何一棵树享有新娘的光荣。
微风过处,它们隐身在很低的草间;瞬间穿越乱密的枝条,确定通畅的航道,并且不影响飞行的速度;树叶茂盛,在这绿色的宫殿中,精灵们在错杂的阶梯间弹跳,孩子一样的天真;夏日的正午,鸟儿疾速飞过,投射下来一小片清凉的暗影,这些细碎的斑点在大地上跳动——我听得见那好听的声音。
动物的行动大约有爬、走、游、飞几种方式。
爬有失身份;平凡的走,反映出世间的庸常倾向和从众心理;游太多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只有飞最自由。
据说,两亿年前,昆虫是地球上唯一会飞的动物。
这非凡的本领后来被鸟所超越。
鸟类的技术显然更娴熟,方式也更为崇高,相比之下,除了蜻蜓和蝴蝶等有限的几种,其他
虫类所谓的飞,更像是奇异的跳高或跳远方式。
因为飞,鸟的视角比别的动物都要高远。
并且,鸟中最普通的野鸭都既会飞,又会走,还可以游——它们才称得上见过大世面。
我小时幻想的超凡技能唯有飞,甚至有一段时间,每个夜晚我都在黑暗中偷偷练习,幼稚而徒劳地挥动双臂,以为经过不懈的努力,小小的胳膊也可以终有一日飞动起来。
我还不明白有些愿望终生无效,有些幻想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映照出现实生活的窘态。
直至成年以后的睡眠中,我依然会梦到自己悬浮于空中,算是对早年寂寞理想的呼应。
鸟在头顶,注定要我仰视。
我对鸟抱有永久的惊奇,它们令我感慨于造物的精巧安排:啄木鸟每天在坚硬的树干上敲呀敲的,却不会得脑震荡;仙鹤穿着细黑的高筒靴子,不怕站在寒冷的雪地上;鹃鹤松弛的下嘴唇,松鸦严谨的八字胡;黑鹭的蝙蝠侠斗篷,企鹅的黑白晚礼服……
它们的声音怎样打动我的心肠,花腔的情歌,押韵的诗诵,战斗时的号角,将死前的叹息……在我看来,甚至靓女故作港台腔“哇”的惊叹之声,也不若乌鸦来得爽直。
除了风格迥异的鸣啭方式,它们还有各自独特的飞翔节奏,或高或低,或收或展:海鸥的圆舞,雨燕的华尔兹,大雁的集体舞……鸟优美地起伏身体,天空中充满生动的舞蹈。
鸟有留鸟和候鸟之分。
我们的身边,有些是此地的永久居民,有些只是匆匆过客。
候鸟整整歌唱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它们就要赶上秋天的末班车走了。
这些阳光与花朵的忠实信徒,这些充满无限诗情的浪漫主义者,这些不畏艰险的伟大旅行家,一年一度,就要踏上遥遥的征程。
作家这样羡慕着鸟的迁徙习性:“野鹅比起我们更加国际化,它们在加拿大用早饭,在俄亥俄州吃中饭,夜间到南方的河湾上去修饰自己的羽毛。
”候鸟的一生中充满对未知远方的好奇,和不断更改生活的勇气。
候鸟有着准确的潮汐规律,偏心的神把时序的秘密偷偷泄露给它们。
冬天里的人们,不要丧失对温暖的信仰,抬头凝望寂旷的天空吧:候鸟终将飞来,这些忠诚的纤夫,将再一次把巨大的春天拉回。
当秋天的潮水退去,就像沙滩上留下了贝壳,留鸟驻守在它正在降温的祖国。
天灰暗下来,就要下雪了,那些冬天的传单正在抓紧印制。
雪是大自然进行的一项残酷的游戏,它以优美的方式藏起了鸟儿们基本的口粮,如同藏起一件随意的玩具——然而,找寻失败的鸟儿将输掉性命。
辽阔的雪野标明了小动物们广泛的受灾面积,饥寒交迫中,弱小的生命能贮有多少抗争的能量?对于拒绝移民的留鸟,生活提出了艰难得近于苛刻的要求,它们在近于赤贫的土地上,寻找着极为有限的供
给——我看到枯干尖硬的槐荚,滑过喜鹊焦急的喉咙。
不仅只在春日欢宴,鸟儿才会放声歌唱,冬天的寂静中,我们也可以听到鸟鸣,好像是它们在贫苦中的宣言——我明白一个人藏在诺言里的力量是如何被坚持着。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造、飞翔、歌唱、旅迹,这些对鸟的身份的概括实际上是总写鸟的特征,下文就是对这些特征的具体描写。
B. 儿时的幻想虽然无法实现,但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是作者早年的“寂寞理想”,是现实生活窘状时的情感慰藉。
C. 本文描写鸟儿风格多样的鸣啭时与靓女故作港台腔作比较,意在批评靓女的港台腔装腔作势,没有鸟儿的鸣啭动听。
D. “我”不仅可以感受到鸟在春日里的欢歌,也可以从冬天宣言般的鸟鸣中感受到为实现诺言而坚持的精神。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是天堂撒下的花籽”中的“花籽”,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鸟这个美的创造者的身份。
B. 写动物的行动方式是为了突出飞翔的自由,写昆虫是为了突出鸟更高超的飞翔本领。
C. “鸟在头顶,注定要我仰视”中的“仰视”是双关的用法,有仰慕、向往的意思。
D. “冬天的传单正在抓紧印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雪天将要降临时的天气状况。
7. 作者写候鸟和留鸟实际上是在讴歌人类追求的精神品质,请概括这些品质。
8. 作者在文中几次提及神,如“鸟是神的拟态”“偏心的神”等,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骑氏人也。
祖琰,父衡,并无官宦。
而衡性至孝,丧父,负土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
梁州刺史刘杀鬼以逊兼录事参军,仍举秀才。
尚书案旧令,下州三载一举秀才,武定五年已贡开封人郑祖献,计至此年未合。
尚书令高隆之曰:“虽逊才学优异,待明年仕非远。
”梁州重表举逊为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
官,逊对曰:“但使帝德休明,自强不息,高悬王爵,唯能是与,管库靡遗,渔盐毕录。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
”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臣闻惟王建国,刑以助礼,犹寒暑
之赞阴阳,山川之通天地。
爰自末叶,法令稍滋,秦篆无以穷书,楚竹不能尽载。
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若复峻典深文,臣实未悟。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
宽猛兼设,水火俱陈。
”尚书擢第,以逊为当时第一。
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
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左仆射杨情辟逊为其府佐。
逊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情曰:“才高不依常例。
”特奏用之。
九年,有诏
起除员外将军。
天统初,病卒。
(选自《北齐书》)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B.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C.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D.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指古代通过童生考试获取参加更高级别科举考试资格的生员,俗称秀才。
B. 秦篆,秦国文字,这里代指书写工具,后面的“楚竹”与此用法相同。
C.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陈述意见时的表敬之辞。
D. 孩,意动用法,“把……当作自己的孩子”,这里可释为“养育”或“安抚”。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逊自幼孝顺,责任心强。
父亲去世,他堆土成坟,早晚号哭;兄长对他照顾,他不愿意独自享受安逸,希望与兄长一起操持家业。
B. 樊逊学识很高,受到重用。
他多次被推举秀才,在选拔考试中被尚书判为第一,后又在策问中获得第一,还被破格提拔为员外将军。
C. 樊逊策问应答,颇有见地。
他在选拔贤才考查官吏方面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在刑罚宽严方面主张宽严并施,慎用严刑峻法。
D. 樊逊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他在接受校定群书的任务后搜集了三千多卷其他版本来参校正误,所校书籍几乎没有缺漏。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逊才学优异,待明年仕非远。
(2)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
13. 根据原文,当时录用官员的“常例”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天宝四载秋,李白与杜甫在鲁郡分手,杜甫向西南去长安,李白旅居沙丘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一、二句诗人自问自答,“高卧”表现了诗人旅居沙丘城的悠然自得的生活。
B. 本诗三、四句通过古树、日夕、秋声等意象营造凄寂气氛,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C. 本诗五、六句写自己因思念而无心饮酒赏歌,把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
D. 本诗最后一句照应诗题,“南征”指前往长安杜甫,“寄”表明两人已经分别。
的
15. 本诗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在结尾寄情于流水,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说“隔行如隔山”,这个意思也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
(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3)秦观《鹊桥仙》赞叹织女、牛郎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以①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②,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
入”“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
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扩大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
“尚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和国家政治实践,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着中华民族。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③,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任选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Ⅲ
20. “无为政治”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归纳总结。
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作一笔投资。
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怨声载道,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
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他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涉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了。
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
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同意权力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
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
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
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
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
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
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十年前项中华从部队退伍后,被安置到了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不久选择辞职创业。
从蹬三轮、开出租、修汽车,再到经营矿泉水门店、创办服装厂……他先后从事了7个不同的行当。
十五年后,他卖掉了公司,创办了牧业有限公司养殖湖羊。
对养羊一无所知的他始终坚持学习,白天打理农场、夜里阅读书籍。
空余时间,他还不断向畜牧方面的技术人员取经。
在获得畜牧中专文凭后,又申请报名了当地农民学院畜牧养殖专业大专班。
后来他又参加了当地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习,并顺利毕业。
如今,他的羊场成了某名牌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实习教学基地、当地大学生创业基地,他成为当地首位高级畜牧师,经常被邀请到大学讲课。
如果你就是项中华,现在有一个创业经验交流会邀请你去做交流。
请你写一篇文章,谈一谈创业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召唤结构"是伊瑟尔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里面包含着某些否定和空白,只有读者阅读才能填充这些空白和否定。
这样,读者就能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并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再创造的才能。
“召唤结构”是具有丰富潜能性意义的文本形式,是文学
文本实现多重审美价值的结构方式。
空白是一种动力因素,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
阅读者在填补种种空白的过程中,实现了同文本作品的交流和沟通。
同样,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否定也是一种激发读者建构想象的力量。
读者原有的认知习惯、方式往往遭到否定,进而去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召唤结构”对于文学活动主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召唤结构”强
调文本的意义生成在于读者填补文本的空白。
那么,首先促使作者为读者阅读的文本提供空白,为召唤读者创造无数“第二文本”提供足够自由空间。
其次引导作者走出自我封闭
的世界,而从事开放性的文本创作,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实际欣赏水平,进而在文本被读者认可和接受中实现文本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要以不同方式"实现"作品,要穷尽文本审美意义的潜能,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审美教育。
否则,缺乏阅读经验和文学修养的读者将无法“填充”空白,文本意义的生成在读者阅读实践过程中也将难
以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摘编自刘涛《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材料二:
“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
”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
醒地认识到作品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接受主体的功能。
刘勰曾经很简括地指出:“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作家应当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国华”式作
品,但要使这种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为美感效应。
没有读者的品鉴接受,作品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便无从实现。
中国古代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三分诗,七分读”
等等,都是对诗作品审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接受主体审美感受和领悟作用的形象描述。
中国古代诗论家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理论与实践,不但呈现了诗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