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破碎下的荒诞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破碎下的荒诞理论
作者:喻燕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
摘要:荒诞是现代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和个体生存的一种感性体验。而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是时间的存在和空间的居有,所以荒诞这一独特的生命体验必然也表现在现代人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上。时间的断裂感和空间的陌生化成为荒诞生成的时空背景。
关键词:时间;空间;断裂;陌生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70-02
一、时间的断裂感
时间是人存在的一种标志和方式,是人类确认自我身份的重要标志,是积累价值追求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一切意义和价值如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都与时间的历史和延续有关。时间本是无始无终的,是人类智慧发明了记时的钟把时间从茫茫无际的宇宙中割裂出来,遵循人类指定的顺序在前进。古典时代,人们在瞬间中追寻永恒,在有限中追寻无限,在历史中追寻未来。现代人对时间是如此的渴望而又恐惧,时间不仅存在于钟、表等实体中,更多的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于人们心中。卡夫卡在日记中说:“以沾上世俗的污斑的眼睛看,我们的处境相当于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出轨的火车乘客,所处地方恰恰是:来自隧道终端的光线再也看不到,而终端的光线又微乎其微,以致不得不间断地用目光去搜索,而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目标,弄得连哪是终哪是始都没有把握了。”它描绘出了现代人对时间渴望而又无法把握的境遇。正是在时间的洪流中现代人体验到了自身尴尬的处境。
(一)死亡——对未来的恐惧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此在的本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里就包含了“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揭示了此在的生存性结构,它是此在存在的意义。而此在的基本状态是“烦”、“畏”和“死”。“死”就是面临死亡时的情绪,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
时间问题以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性结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当我们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它时都不禁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米兰昆德拉就认为人生下来,没有人问它愿不愿意,他被关进一个并非自己选择的身体之中,而且注定要死亡。时间如死神手中挥舞
的长镰,无情地收割着人类生命的麦穗,一步步将人带向死亡。生命刚刚开始就如被判死刑,人生之初就已踏上趋向死亡的悲惨旅程。死亡如数学规律支配着我们的生存状况,无为逃脱死亡的宿命。在这一点上人必有一死是绝对的、永恒的、本质的,它成为为类共同的遭遇、集体的命运。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痛苦。它毁灭了生命中任何“基本的确定性”。
现代人常有这样的感悟:匆匆的人生与茫茫历史长河相比是那么短暂,我们生活的时间与宇宙相比只是瞬息之间。正是这们的思考才产生了生活是荒诞的原始感觉。可以说现代人对未来的时间已不像古人那样希冀了。就像《等待戈多》里波卓勃然大怒地回答弗拉索米尔那样:“你干嘛老是用你那混账的时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这其实是现代人对未来的声讨与控诉,时间已不具有任何意义,亦或说未来只是让人恐惧和担忧的。就像剧中两个主人公在时间的流逝中无所事事,等待着一个永远都不会到来的,他们看不到过去和未来,时间已变成一个强大的荒诞生成场。
(二)遗忘——与过去的断裂
现代人对未来的态度是恐惧和忧虑的,对过去的态度则是遗忘,即丧失了对历史的记忆。尤内斯库说:“荒诞是缺乏目的……与宗教、形而上学和超验性断了根,人就成了个迷路人;其所有行动变得毫无意义,荒诞和毫无用处”现代人首先埋葬了上帝,将理性与科学当作希望,然后二战的硝烟也粉碎了科学与理性的神话,现代人生活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精神荒原上。现代人的生活呈现出无所依靠,无所终的的飘零状态。与历史的断裂让现代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产生疑问。于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成为现代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一部关于现代人找寻精神家园的著作,被称为20世纪的现代史诗。显然乔伊斯对现代人的观察是深刻的,他们大都精神苍白无力,人格庸俗渺小。主人公斯蒂芬与家庭决裂,也丧失了宗教信仰,所以在精神上非常需要和个父亲,而布鲁姆则扮演了这们的角色。但布鲁姆身上也有现代人的种种缺点:懦弱无能、庸俗猥亵。但他对儿女的关心,对友情的重视,对弱者的同情使斯蒂芬深受感动,将布鲁姆当成了精神上的父亲。可以说布鲁姆与斯蒂芬的相遇是两个漂泊无依的现代人的相遇,它向我们展现了在信仰失落、道德沦亡的的世界里精神上漂泊无根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求。正如如荷尔德林在《面包与酒》里写到:“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
与历史的断裂还导致了意义的缺失,一切意义与价值如: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都与时间的历史和延续有关,而这种断裂使人生活在意义缺失的精神茺园之中。
二、空间的陌生化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离开时间的空间或离开空间的时间都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时间的断裂是对荒诞理论的纵向考察,那么空间的陌生化无疑是对荒诞理论所要作的横向的思考。对个体生命而言,生意味着空间的居有,死则意味着空间的消逝。列伏斐尔说:“啊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美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里希认为:“存在,就意味着拥有空间。每一个在在物都努力要为自己提供并保持空间。不拥有空间,就是不存在。所以在生命的一切领域中,为空间奋争都是一种存在论的必要。……没有空间,就既无呈现,也无现在。……不拥有任何确定和终极的空间,就意味着最终的不安全。”
(一)世界的偶然性
福柯认为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这时间的关系更甚。现代人对空间的直接体验是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有着深刻的存在主义基础。《墙》结尾伊比埃塔有意谎报反法西斯战士雷蒙格里躲在墓地里。熟不知格里因故真躲在了墓地,并被正好赶来搜捕的法西斯分子撞了个正着。伊比埃塔得知这个消息,精神彻底崩溃了。这里显示了存在的“偶然性”。萨特就认为世界万物乃至人类本身的存在都是偶然且无意义的,这种无意义引发了无边的虚无感和荒诞感。而海德格尔则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解释成“被抛入的设计”,人是被偶然抛入这个世界的,而这个“偶然性”的世界给人的必然是一种陌生感。人要求理性,渴望明晰地解释这个世界,想要对世界有统一确定的理解和认识,人幻想面对世界、在世界中能感到熟悉、安全,感觉“在家”。但世界于我们充满了非理性、不可理喻的因素。就像加缪认为的那样,人和世界是无法沟通的。
(二)“共同体”的瓦解
现代人共同拥有一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作为人类共有存在的共同性却正在消失。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中前现代社会被称为“共同体”,即乡村世界。它是个体之间联系紧密的社会,使人有强烈的归属感,邻近感和总体感。而“社会”指分裂的现代社会,它意味着碎裂、异化和距离。滕尼斯认为“社会”的出现导致了共同体的衰亡。
而鲍曼关于“远”和“近”的描述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共同体衰亡的社会里人们的情感体验。鲍曼认为:“附近,就是在手边,通常是平淡无奇,再熟悉不过的。附近是一个使人感觉宾至如归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很少会感到迷失,很少会感到时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相反,远处却是人们很少涉足或从不涉足的空间,发现自己身处遥远的空间是一种让人紧张不安的经历。”这里'“远”和“近”意味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自信与犹豫的对立。传统社会中人们生存在一定范围之内,事事都与他们赖以生存的村庄、土地和一系列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人正由“近”向“远”,这意味着传统的、熟悉的空间正在破裂,现代人处在一个不确定的陌生的空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