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确能反映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和思维问题。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详细讲了数学学习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能得到一些有用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选择、填空、判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学生对此类习题从思想上轻视,认为分值低,不需要写过程,惰于分析,导致简单题目出错,如果同样放在应用题中就不会出错。
比如,30千克的2/3是千克,32相当于的1/4,24米增加它的1/6是米,不认真审题和分析,提笔就写,学生很容易填32相当于8的1/4。
王叔叔将5000元存入银行两年,年利率为3.25%,到期他能取回元,不少同学解答时,往往看了一眼条件就先入为主,认为求两年的利息是多少。
对应的解决策略有:
1.
严格要求,提高认识。
填空题无须解答过程,不设中间分,解答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百分之百的准确,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因此,一定要学生严肃对待,高度重视。
同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坚持过程化原则,要求学生写出解题的过程,把填空题当作解答题来解。
不做“思路至上”的事,养成脚踏实地的做题习惯。
1.
进行做好此类题目的专项训练,增强专注度。
填空题综合性强,设问灵活,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创新题型,如阅读理解型、
发散开放型、实际应用型等。
这些题型的出现,使填空题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数学填空题的综合性,增加了解题难度。
平时教学中加入此类题型的专项训练。
1.
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相似知识点混淆,导致出错。
比如,判断题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该增加5。
比的基
本性质理解有误,导致很多同学认为是对的。
一袋面粉重25千克,吃掉了2/5,
还剩()千克,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2/5米,还剩()米。
学生对分数的意
义没有真正理解,无法正确找准单位“1”求解。
解决策略:
1.
加强概念教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深化概念本质。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慨念。
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
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
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沟通它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半
和半个是学生在若干年生活当中积累的经验,关于分数的一种生活认识,这是帮
助学生认识分数的起始点,但也有小半个,大半个,一大半等这些是对他的学习
产生干扰的东西,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出来。
1.
对相似的概念学会辨析,进行分析。
建立概念时,对一些临近的、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应该及时进行对比辨析,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整除和除尽;百分数,分数和比;比和比例;正比例、反比例和不成比例的量等。
这样,既可以巩固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3、运用变式,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掌握概念。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
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让学生根据概念做出不同的高。
1.
缺乏灵活的做题方法,习惯于常规思维推理,导致容易的题目被想难了。
比如,某商店把某件商品按增加进价的20%作为定价,结果总卖不出去,后
来老板按定价减价20%,以96元卖出。
这次生意情况为() A赚4元币 B亏四
元 C不亏不赚 D无法确定
这道题进价的20%比定价的20%少,增的少减分的多,肯定亏了,不需要计
算就能选出答案。
有同学小题大做,拿到题目就直接求解,对思路不筛选,仅满
足于见到就会,导致小题繁做,小题难做和小题慢做。
解决策略:教学中注重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求异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不懈的追求解法的较高境界,对思路能筛选,会中求简,会中求巧。
鼓励学生算法灵活,新颖各异。
比如,在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16和56的
公因数有哪些?大部分学生用列举法找出公因数,有同学找到16和56的最大公
因数8,再找出8的因数就是16和56的公因数。
1.
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学生态度不端正,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
不够。
认为计算是“死题目”不审题、不分析、爱口算不愿动笔演算、省略步骤
(跳步)、不及时验算和检验、无简算意识等等,一出现问题,往往简单的归结为
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忽视了对计算的分析与反思,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
错误。
书写潦草,字迹混乱,容易看错数。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抄数字
时“0”和“6”,“2”和“7”写不清,导致计算出错。
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
学生中经常出现竖式做对,最后结果抄错数的情况。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计算基本功薄弱
基本口算不熟练,基本口算技能不过关,导致学生计算速度慢,结果极易出错,尤其是除法的调商和试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吃力。
对数的感觉比较模糊,不能灵活使用简便算法。
像有的同学在做计算题时数感较差,很明显的两个数,
找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算理不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律掌握不熟练
概念模糊、算理不清,如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平时计
算时靠死记方法,遇到题型稍有变化就不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另外,计算法则和
运算顺序、运算律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计算时就会出现错误,并且自己不会
意识到,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学生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以为能进行简便
计算。
如:20×5÷20×5=100÷100=1。
针对出现的问题,解决策略有: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书写规范性直接影响计算的速度的正确性,熟练书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一年级时,要求0-9十个阿拉伯数字规范书写。
二年级时,规范列竖式。
在列竖
式计算时,教师要强调加减法中的对位,乘法中积的定位,除法中商的定位要规范,同时注意进位和退位。
进入中年级以后,规范打草稿。
准备有演草本,演草
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有顺序地列,而且必须是一笔一画地书写。
长期坚持,同学
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也提高了计算能力。
1.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概括为“一看二想三算”
(1)、看准题。
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要认真看题,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想方法。
看清数字和符号,清楚题目的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有简算意识。
(3)、仔细算。
明白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然
后才动手解题。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独立纠正错误和反思的习惯
题目做完之后,要养成检查题目,分析错因,总结不足的习惯。
首先检查题
目中的数字是否抄错;其次检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还要学会用看个
位和估算的方法来验算。
反思自己的出错原因,具体到哪一个计算,哪一句乘法
口诀,像同学们对8+5,7+6,7×8等容易出错的计算,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检查和反思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一丝不苟的素质。
(二)、加强口算与估算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各个年级,口算的重点也
不相同。
我们会发现三年级以后学的竖式计算,最终离不开一年的20以内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二年级的表内乘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三年级较简单的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四年级以后,口算的内容就要逐步增多,不但要巩固过去
的内容,口算同分母加减法和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等,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一些数据,如:25×4,125×8,10到19的平方,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
对所有能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口算的式题一律口算。
重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
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
获得有价值的检验。
比如:12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4看作
120,把42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4×42大约在5000左右。
然后在计算
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
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
(三)、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算理,算法的
形成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
学生在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
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
三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鼓励学生多说,说
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
其所以然。
四年级学习简便计算后,既要梳理清楚加减乘除不同的运算律和运算
特点,又要对比辨析易错易混淆的地方。
如计算125×32×25和125×8+25×4,
加深对乘法加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判断。
每个题型都讲清思路,
说明算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图形与几何操作部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个别孩子动手能力差,不会使用测量工具。
有些学生知道如何在正方形内花一个最大的圆,但是动手能力太差导致很难
画对。
1.
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动手操作不够,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
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没有真正掌握,不清楚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哪些量存在关系。
1.
画图题不注意细节,画图不规范。
如图,学生画圆时,没有完整的画出圆。
还有在画图形的高或垂直线段时,经常丢了垂足符号。
解决策略:
(一)、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中学习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注重认知的过程,陪伴学生感受,经历,体验,不是仅仅把课本的结果简单的呈现出来。
如,学习《圆的面积》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想一想、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设计,让圆变方,以旧导新,他们在自己参与创作设计的过程中,经历了圆的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对圆面积的认知和理解。
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前,先让学生算一算、剪一剪做出一个圆柱,梳理制作的过程,通过眼看、手摸、脑想,直观的看清各种线线、线面、面面的关系,构造出空间图形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式训练,学生也更得心应手。
(二)、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几何语言包括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是描述几何概念,反映几何性
质和进行推理论证的工具,真正的理解和表达几何语言对掌握几何与图形领域的
内容,以至于数学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正确使用数
学语言,并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多做。
(三)、严格规范各种细节的培养,比方作图的各种要求。
重视学具以及操
作工具使用的培养。
四、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学习基础差的孩子,面对应用题有畏难情绪,排斥心理,导致难题
不会,易题不对。
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连续的挫败感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学
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特别是一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信
心的学生,不能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一见到稍微灵活或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便产
生了畏难情绪,并随着题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
1.
、阅读及理解文字能力不足
不少解决问题信息量大,当遇到较多文字描述时,学生容易抓不住重点,提
炼不出有用信息,无法理解相关条件之间的联系,导致解题出现障碍。
长此以往,学生还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视觉疲劳。
解题存在困难的学生对文字中所隐含的的
数学信息理解不够深刻,例如,在计算制作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无盖玻璃鱼缸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时,学生常忽略“无盖”其实是隐含的告诉我们只
计算5个面的面积:某种工业机器人半小时可生产零件600个,按这样的速度计算,一昼夜可生产零件多少个?这里的半小时可用0.5时或1/2时代替,一昼夜
可用24小时来表示;要给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的长方体的
铁盒(含盖)内外刷上油漆,需要刷漆的面积有多大?这里的“内外”就隐含着
在计算时要给长方体的表面积再乘2才是题目所求的问题。
在众多类似的题日中,
都隐藏着用文字描述的数学信息,而这往往成为学生解题正确与否的关键。
阅读
理解文字信息能力的不足就将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困难。
解决策略:
1.
、适度分层教学,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培养这部分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
兴趣。
学困生也渴望被关注和尊重,教学中尝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及
时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可以参与到课堂的,有了自信和兴趣,才能
有能量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2.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知识。
数学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工具,所以
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年级学生开始
数数时,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有序的观察情境图,对不同的事物有分类
意识。
在解决问题时,三步骤来建构有序思维。
第一步,“理解与阅读”,借助老师的提问“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信息、提问题、抓关键。
第二步,“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根据示意图(实物图、线段图、表格图、图形图等等),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是“应用题”教学的
传统。
在数学新课程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还是依据实际问题里数量
间的联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的,高年级复合数量关系又是由最基本的简单数
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跳
过数量关系的分析,否则只能让学生停留于就题论题的感性认识,无法建立有效
的数学模型。
在每一次列式计算时,我们都要问“为什么用加法(减法、乘法、
除法)”,练习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分析题意,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
“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练习学生把事物转化成数字符号,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这也是数量关系的雏形。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完整的句子,练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路。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回头看看,从列式、数据、计算、题意等几方面检查,遇到错误及时反思总结。
作者简介:黄娜丽,1975年10月出生,女,汉山东德州人小教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