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4T01:29:18.795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0期作者:李汉丹
[导读] 随迁子女由于身份背景与城市子女有着不同,在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方面与城区居民子女不同,且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不同,极为容易造成其发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相比与随迁子女而言,城区居民子女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则没有那么突出,针对于城区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则更容易入手,且取得的成效也更为突出。

李汉丹
天津市静海区运河学校 301600
摘要:随迁子女由于身份背景与城市子女有着不同,在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方面与城区居民子女不同,且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不同,极为容易造成其发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相比与随迁子女而言,城区居民子女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则没有那么突出,针对于城区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则更容易入手,且取得的成效也更为突出。

本文则基于随迁子女群体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展开对两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工作,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为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随迁子女;城区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因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中涌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务工逐步由个人进城务工转变成为了举家迁移,许多工人们的孩子随着其父母一同离开了农村,搬往了城市地区,而这些儿童有着一个统一的称呼,即随迁子女。

不论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其都被统一称呼为随迁子女。

但是由于生存环境不一致,家庭条件不一致,甚至于在教育中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一致等等,都极为容易造成随迁子女发生相应的心理问题[1]。

许多随迁子女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而在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中也明确指出了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相比,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1.随迁子女概念简析
关于随迁子女这一概念,国内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学者刘正荣(2006)研究中指出了随迁子女就是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发展中的跟随父母务工而进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且更多的倾向于6-14岁的正在受教育的孩子。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随迁子女就是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将其孩子代入城市接受教育,这一部分孩子就是随迁子女。

因而,为有效展开对随迁子女的研究。

而也有说法指出只要是进城务工的人员,将其子女带入城市中生活的,均应当被统称为随迁子女,不再做出具体的分类,这一说法在学者卫萍(2019)研究中就有所印证。

而随着当下国家发展的需要,该群体数量不断增多,国家越发关注该群体的具体问题,包括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都能等,更为重要的则是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2]。

2.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2.1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部分教育者的实际调查研究中均指出了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随迁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要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的常模,而造成随迁子女较之于城区居民子女有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强迫症因子、躯体化因子等等,且除这些必要的影响因子之外,随迁子女更多的表现在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从学科阶段来看,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存在着普遍的心理问题,但更多的心理问题表现出较为浅显,即浅层的细腻健康问题,只需要与去进行过多的沟通,即可很好的解决此问题。

而中学阶段的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更少,但是却存在着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随迁子女。

这是因为许多随迁子女学生在从小学阶段慢慢的融入到城市社区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在父母、教师的教导下懂得了如何与周围同龄人的相处,久而久之,其心理逐步转向积极健康的状态。

但是仍旧有着少部分随迁子女因为学业压力的增大、教育环境的变化等,造成了原有的学习基础难以适应城市中教育的需要,且该部分学生思想认知固化,难以与周围同龄人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因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3]。

2.2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更需要关注
城区居民子女从小生活于城市环境中,及早的接受了城市地区的文化教育,因而在学习中有着一定的优势,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血液压力、人际交往问题等,但是随着城区居民子女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而随迁子女则不一致,其在家庭经济结构方面与城区居民子女有所差距,在吃穿住行方面有差距,因而就很有可能造成其存在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一些随迁子女是到了入小学的年龄阶段时才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因而在先天的教育资源优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转入城区后,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学习中,基础不牢固,且没有歌唱、绘画等艺术方面教学基础,因而很容易与城区居民子女产生隔阂,在学习、人际交往、过敏倾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尤其是在学业压力方面与城区居民子女存在这较大的差异,容易陷入因为学习成效不足而自卑的心理困境中。

3.针对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进城务工人员日常生活中少有陪伴孩子的时间,更不必说正确的教育孩子[4]。

对此,当下不论是进城务工人员的薪资、社会保障问题,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已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对象,需要引起重视。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了要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建设,要重视家庭。

家长应当是孩子的榜样,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演示,起到模范作用。

因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及时展开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科普,提升该群体的家庭教育意识,并令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也是有效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3.2学校应当加强重视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应当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以积极的手段来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

在教师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为教师灌输正确的教育与管理观念,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更不能因为是学生是随迁子女或者城区居民子女就区别对待,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城区居民子女,教师要做好对其人际交往的正确引导,让城区居民子女能够接纳随迁子女,能够与其平等的交流玩耍。

而在随迁子女方面,教师就需要对其作出积极的心理指导,首先要让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时,需要一视同仁,对于部分缺失一定的学习基础的随迁子女,就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引导工作,缓解其学习焦虑,并通过耐心与随迁子女讲解学科知识,引导其更为高效的进行学习,进而摆脱学习焦虑,逐步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

而对于随迁子女的过敏倾向问题,教师则更需要耐心的开导,与其进行焦虑,多鼓励孩子,让其能够舒缓心中的消极情绪,进而以此来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随迁子女群体数量在持续增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随迁子女相比于城区子女而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此就需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来解决此问题,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推进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金,周雯臖,胡灵芝,时勘.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敏感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排斥知觉与朋辈支持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08):58-64.
[2]钱宏芳.试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英语学习的积极学业情绪[J].中学生英语,2021(30):21.
[3]慎一虹,范国荣,顾方明.湖州农民工随迁子女阅读推广实践调查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07):71-76.
[4]陈磊磊.体育教学中新城区随迁子女身体素质训练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90.
[5]卫萍,张云,韩俊平.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06):137-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