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doc 8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doc 8页)
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刘金华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国内养老模式的演变是研究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对国内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进行述评分析,从而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

【关键字】养老模式多元化生活质量
无论是国际动态给我国的导向,还是国内老龄化形势的逼迫,养老都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三十年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在可预见的未来20-30年,人口老龄化一定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构成了现阶段讨论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刘金华(1979-),女,助理研究员,人口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在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的今天,人们不得不高度关注老年人口,这已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采取何种养老模式养老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是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

尊老、爱老、养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新形势下我国养老的形式已从微观家庭养老过渡为微观家庭与社会当代人共同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年人的需求多层次性,我国养老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养老模式的定义
有关养老的提法很多,如养老模式、养老方式、养老形式、养老体系、养老制度等。

研究者按自身理解及研究目的,对同一概念给出不同的阐述,对相似的现象发表各异的观点,最终在养老概念方面造成了“分歧与共识同在”的局面。

有研究2曾以综述的形式对中国养老模式研究进行过总结和归纳,指出涉及养老模式研究的“各种提法和观点颇多,然而即使是同一概念或提法能达成共识的却不多”。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其他提法或是一个名词的异称,或是某类别中的具体项目。

按照汉语词典的定义,体系(system)指的是“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模式(pattern)指的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方式(form)指的是“可以用规定或认可的形式和方法”。

因此,体系、模式和方式存在着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框架系统,模式是从古至今沿用、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相对固定下来的样板,方式是具体的实施途径。

这样,“养老制度”与“养老体系”实则是同出一源,当养老体系被国家意志所认可,并强制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这就形成养老制度。

就养老体系而言,有研究者对其有较完整的叙述,认为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老龄人口生活的支持系统”,其原则是“保护老龄人口的权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3即为老龄人口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人力保障、道德和法制保障。

“养老形式”与“养老方式”不过是同意异形的表达,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区分则是养老方式的不同类别。

当某种特定的养老方式成为标准样式后,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30
3马利敏.新型养老体系的初步研究与设想.人口学刊,2000年第1期:48
此种养老方式就成为养老模式。

其实,养老模式与养老方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模式体现了对养老问题的基本认识、基本原则和基本的价值观。

养老方式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养老模式代表了对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养老方式具体实施了赡养老年人的行为,养老方式是养老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养老模式规定了养老的原则和范围,养老方式则是这些原则的外在表现,养老方式只能在养老模式规定的范围内变化”。

本文采用“模式”说,出发点就是对“模式”一词的理解,期望从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探索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之养老模式选择。

2.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从古至今,我国都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养老问题的研究,但真正全面研究养老问题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在研究家庭规模和人口迁移流动时,发现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于是主张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如建立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各种公共养老设施机构。

90年代以后,学者们又开始把目光转向社区养老,各种国家的、商业的养老保险,社会化助老服务等,这一研究热潮可谓是是方兴未艾,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从养老模式的研究对象角度来看,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对象以城市为主(董沛,等,2008),以农村为辅,并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研究(穆光宗,2003)。

从养老模式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上看在城市有从经济供养转到生活照料问题上的趋势,但对农村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养老经济来源方面的分析(吴晓东,2002;宋健,2006)。

从养老概念的界定角度,有研究提出提出了一种以“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的标准, 认为在界定养老概念时,应当考虑二个原则: 一是经济为主要原则, 在分类时考虑经济变量为主, 非经济变量为辅; 二是问题感受原则, 这一原则实际上要显示出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4
从养老模式的演变角度来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有学者从纵向的角度梳理了养老模式的演绎历程及变化趋势(陈功,2003),更多的学者则从横向的角度探讨
4穆光宗1“3+ 2”养老工程: 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A ]1 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会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1998, 12, 104~108.
现阶段多样化的养老模式(章晓懿,2007),既有对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的模式进行的研究,也有对机构养老的探讨(毕素华,等,2005;桂世勋,2001;谢钧,等,2000),甚至形成了对各种模式进行利弊分析的理论争辩。

从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角度,有研究指出20种养老模式可供选择(易方,2008;王桂新,2008),也有学者从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我国应该“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方式”,“给老人更多的选择,从而使中国养老模式的发展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现代化养老标准,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还有研究从养老多样化角度探讨互动式异地养老的可行性分析(孔金平,等,2008)。

从对中国城市社会养老问题的研究来看,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发展学的理论和视角出发都给予了大量研究。

而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杨善华,等,2004;黄成礼,2004;陈树强,2002;周云,2003;等等) ,涉及的内容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同时还有探讨社会养老、老年医疗保险、保障体制,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问题。

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养老模式、养老制度方面(朱忠贵,2002;杨善华,吴愈晓,2002;高爱华,2003;等)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老年人照护/护理问题。

有学者从养老资源供给的来源分析人类社会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认为目前农村养老方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三种形式,其中又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

还有学者认为最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思路是走“三结合”的道路,即“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家庭养老”三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很好的将福利多元主义的理念体现在农村养老选择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个人帐户由于经济状况与风险预期而难以建立,社会统筹会加大政府财政负担而使政府不堪重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另外,有学者将农村养老现有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即“家庭‘反哺’式养老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的养老形式”、和“社会养老形式”,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宜采取一种“家庭自我养老与家庭互助型养老相结合、辅之以社会支持的”模式,6这种模式很好地强调了农村家庭“自治”特征,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了社区照顾的特征,但没有明确提出农村社区养老照顾,而强调家庭互助型养老方式。

鉴于农村当前在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及社会养老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农村养老发展趋势,有学者倾向建
5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口学刊.2007年第5期:43.
6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33
立农村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这里的农村社区养老属于社会养老的范畴。

7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必须注意老年事业的整体发展,把养老及其服务系统形成一个开放的、与社会互动的系统,而不是孤立和封闭系统。

”8同时,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研究指出“发展社区养老不仅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社区养老,将成为今天的问题、明天的忧虑”。

9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有研究指出,“结合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欠发达地区农村目前只能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但面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旧矛盾和新问题,应尽快采取制度性安排来化解危机,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化养老过渡”。

10有研究从经济收入的差异角度探讨养老模式的选择指出,“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城乡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老年人不同的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选择”。

11有研究从职业背景不同视角研究养老模式的选择,指出“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存在明显的以职业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阶层差别,因此我国的养老模式必须在建立广泛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行多层次、多选择的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养老体系。

”12
从生活质量与养老模式结合的视角研究,从目前国内研究文献来看,从养老模式与生活质量两者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一是从定性的角度指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衡量养老效果的重要指标,生活照料、精神慰籍、不同的养老方式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养老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不同的影响。

13二是采用分层定额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城区老人展开调研,了解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14三是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从生活质量的总体看,社区养老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优于家庭养老。

15上述研究文献将养老模式与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分析的视角与广度均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这些学术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最后,对于养老方式的提法方面,我国存在着诸多称呼。

其中有“养老方7叶军.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37~39
8梁鸿.养老方式及其发展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2.10:36.
9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经济论坛,2006.11:53.
10黎民等.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74.
11韦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重庆龚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9
12李若建. 职业背景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及养老模式的选择再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97
13赵喜顺.论养老方式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科学研究.2003(2):110
14邓颖等.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44
15范悦斌等.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3(16卷第4期):201
式”、“养老形式”、“养老模式”、“养老体系”、“养老制度”等诸多称呼。

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不同的分类。

尽管使用同一名称,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许多理论认识存在较多的分歧。

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养老模式分类的标准和形式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但关于养老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这是为大多学者所认同的。

关于养老的对象是老年人(在中国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 也是一致的;关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会弱化也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
3.我国养老模式研究述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养老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体现了我国专家学者和社会对我国老年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关心。

在这层出不穷的研究中,笔者认为目前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对关键的用语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等重要概念,缺乏界定和厘清,远未达成共识,因此,对此研究时颇易产生歧义,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

(2)养老模式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

同时,对养老模式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理论分析和现实探讨更是凤毛麟角。

(3)大多学者是从老年人视角和养老问题本身来研究养老,缺乏从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研究养老问题。

(4)对养老模式选择研究,多数研究分别对农村和城市中现有的几种主要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进行分析,对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趋势与养老模式的选择的结合不够,以及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分层研究不够。

我国老年人口群体规模大,差异明显,缺乏从老年人口内部的层次差异角度,对不同老年人养老模式的不同选择进行可行性探讨。

老年人口内部分层分类的特殊人群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极少,不同队列人口的养老的比较研究尚是一块未被涉足的处女地。

(4)从老年生活质量的视角探讨养老模式的发展与选择的研究是很有价值1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30~36
的,但国内对此研究的深度远远不够,未能真正达到以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为目的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提供指导作用的目的。

(5)现有研究中将老年人口需求作为分析养老模式的选择分析的基础研究几乎没有。

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分析以及养老模式的选择离不开老年人的需求研究。

老年人的需求不同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也就是说,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效用分析较少。

(6)养老研究的理论性还不强,许多研究较易局限于本学科狭小的范围内,经验研究和一般性的对策研究较多,抽象层次较高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跨学科研究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较少。

参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30
【2】.马利敏.新型养老体系的初步研究与设想.人口学刊,2000年第1期:48
【3】.穆光宗1“3+ 2”养老工程: 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A ]1 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会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1998, 12, 104~108.
【4】.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口学刊.2007年第5期:43.
【5】.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33
【6】.叶军.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37~39
【7】.梁鸿.养老方式及其发展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2.10:36.
【8】.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经济论坛,2006.11:53.
【9】.黎民等.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74.
【10】.韦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9
【11】.李若建. 职业背景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及养老模式的选择再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97
【12】.赵喜顺.论养老方式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科学研究.2003(2):110
【13】.邓颖等.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44 【14】.范悦斌等.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四川精神卫
生.2003(16卷第4期):201
【1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3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