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第Ⅰ卷表达题(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识教育在当下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从表面看,经典阅读对于建构学科传统与形成对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但从更深层次看,经典文本实际上往往包含了一些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和柏拉图的经典文本虽然相隔很长时间,在历史环境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重大差异,但相隔几百年、并且文化背景与欧洲迥异的中国当代阅读者同样会产生共鸣。

这种经验对于理解不同的思想与文化,甚至对于思考我们今天的生存处境来说都非常重要。

阅读者会意识到,在今天遭遇的特定历史社会处境中的许多经历,可能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处境下不断遭遇的共同困境,以前的各种智慧、制度与思想的努力都与此有关。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会对理解今天人类的各种处境有一个更深入的文明视野,这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传统在近代遭到很强的质疑,而且新来的文明传统直到今天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很多隔膜之处,现代中国的文明处境在今天是未定的。

这才需要通识教育给我们在面临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所有问题时提供一个更大的视野,使专门化甚至琐碎的学术研究与大的问题能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经典阅读并非高高在上,它同样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能够提供一个将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明背后的传统问题连通起来的交汇点。

这是通识教育更大的意义,但它只能落实在非常具体的文本阅读与文本问题的研究上。

经典中的某一文本之所以费解,既有可能是文字不通或具体论证的环节难以把握,但也有可能是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不明白。

一个文明没有能力让人类的智慧和学习者的生活发生关系,是这个文明本身的弱点。

在中国,过去一度对其文明的道理与生活的关系相当认同,但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太相信了传统中的道理,以至于没法在现代社会中幸存下来,所以慢慢会把原来文明中建立的读书、智慧和生活的关系给斩断了。

所以现代中国得找到办法把它们重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的方式,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教育中,都需要许多尝试和探索。

通识教育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深入到经典这个层面的努力,有助于实现这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可能并不一致。

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人文学科的同学可能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更习惯。

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常说,成熟的科学都是能忘记祖先的,比如今天研究物理学的很少会去读亚里士多德和牛顿,研究几何学的也很
少会去读欧几里得。

总的来说,自然科学是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建立的学科体系,教科书与专业研究文献成为阅读的主体。

通识教育在理科要怎么做?可能还需要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来探索。

(摘编自李猛《经典阅读、通识教育与美好生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当代读者对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表达了对较为重要
的人性问题的共识。

B.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定能让人们找到日常生活与传统文明的关联,从而形成更深入的文明视野。

C.一些经典文本难以理解,并非都是源于经典自身的文字和论证,也和读者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程度有关。

D.有些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不习惯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他们主X阅读教科书和专业文献,反对阅读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分析了经典阅读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强调经典阅读在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意义,具有启发性。

B.文章第二段指出,面对中国文明现状我们需要借助通识教育来扩大文明视野,这增加了论述的针对性。

C.最后一段就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理科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问题。

D.文章结构清晰,从理解人类处境、扩大认知视野、关联生活与传统等角度探讨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今天遭遇到的一些困境,有可能在人类文明不同处境下也出现过,阅读经典或许能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B.中国文明自身也存在着弱点,这导致相信传统的中国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以致产生对中国文明的怀疑。

C.深入到经典阅读层面的通识教育,有助于人们恢复读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明。

D.阅读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经典哲学著作,对于理解西方思想和文化、思考我们的生存处境会有一些帮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近二十年间,、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书,那一XX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表一: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表二: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材料二:
(摘编自记者谢苗枫的调查报告)、微信、QQ 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

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

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

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 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某某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

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

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摘编自2014年1月17日《青年报》)材料三:
日本文化厅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

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X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
高考
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让人在家书和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

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长期保留并予以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某某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

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

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2013年9月25日国际在线消息)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数据显示,是语音交流取代了文字交流。

B.与、QQ 等现代通讯手段相比,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

C.从调查数据看,日本不少青年对于使用传统书信交流持肯定态度。

D.是亲笔写信,还是选择更便捷的通讯手段,其实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主要以某一个群体的调查数据来反映传统家书正在被遗忘的现状。

B.材料二列举了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家书的认识,挖掘出了家书何以“抵万金”的原因。

C.材料三在表达传统书信将何去何从的忧虑时,也表达了一些期待和较为理性的思考。

D.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亲笔写信的习惯,日本青年保持得更好。

6.请以上述三段材料的有关内容为根据,概括出你对“传统书信日渐衰微”的理解。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
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
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好多人不愿过麦天,然而蛤蟆村吴矬子例外。

吴矬子最巴望的就是麦天,最爱过的也是麦天──麦天给吴矬子带来全村没有的荣耀。

吴矬子是蛤蟆村惟一的特困户。

吴矬子老伴死得早,儿子媳妇也害病而亡,家里只剩一老一小爷孙俩。

老实巴交的吴矬子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日子过得窝囊,便被村里定为特困户,成为县委书记“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扶贫对象。

每逢麦天,县委书记车水马龙来帮吴矬子收麦。

吴矬子庄稼有人帮着,还能沾光登报纸上电视,与县委书记合影,神气得不得了,吴矬子咋能不像小孩儿盼过年一样盼麦天呢?
屈指算来,五年间已有三任县委书记来帮过吴矬子,哪一年吴矬子都跟着上报纸。

吴矬子每年都把有他名字的报纸讨一X存着。

小孙儿田田已上五年级,吴矬子没事的时候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虽然日子没啥起色,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

今年来帮吴矬子收麦的是新任县委书记王磊。

吴矬子兴冲冲地迎候在村头。

小孙儿田田也穿着烂背心和脏不拉叽的破裤衩,光着脚丫被爷爷拉在身旁。

吴矬子那二亩坡地麦,不到中午就被王书记他们割光薅净。

记者要为王书记和吴矬子拍照,王书记东瞅西瞅,没啥好景致,见地边有一棵弯腰槐,便拉吴矬子一道留影。

吴矬子咂砸嘴说:王书记真好眼力。

临走,吴矬子央求王书记:报纸、照片一定给我留一份,我要珍存起来作纪念哩。

王书记拍拍小田田的头说:一定,一定。

吴矬子说田田:快谢谢书记伯伯。

田田说:谢谢书记伯伯。


给王书记鞠了个躬。

王书记笑着说:这孩子真乖。

又过了五六天,王书记来蛤蟆村检查麦收工作,顺便来到了吴矬子家。

吴矬子知道王书记给他送报纸和照片来了,一脸皱纹笑成波浪,非让田田把报纸给书记伯伯读读,让爷爷这大老粗也听听。

田田拿起报纸,看了几眼,两手往身后一背,像背书一样把文章从头背到了尾:本报讯:6月4日一大早,县委书记王磊等领导一行20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吴矬子收割麦子。

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同时,要认真解决好“三夏”
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
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

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

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X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

报纸已经泛黄。

王书记一XX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

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 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

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

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

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

他又重新审视那几X照片,发现吴矬子XX都是那件黑蓝褂子。

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
我买新衣服啊?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
去!
(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8.小说用一整段文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6分)9.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
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某某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某某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高考
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某某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困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B.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C.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D.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伍,指古代的兵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因此以“行伍”来代指军队。

B.七庙,历代天子与诸侯为供奉祖先而设置的宗庙,“七庙隳”是指国家灭亡。

C.缟素,白色织物,古代丧服尚白,故以缟素为丧服代称,文中特指服丧期间。

D.公侯,指爵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是其中的第一等,侯是第二等。

高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材料一中将陈涉分别与某某之国、秦王朝进行对比,揭示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B.作者在材料二中表达了国家安危取决于民的思想:国君重视、关爱人民,则国家安定;反之,国家就会混乱危险。

C.作者在材料二中阐释了秦二世若实施仁政,狡猾之民、不轨之臣就无可趁之机的道理,表达了对秦朝覆灭的哀痛之情。

D.作者在材料一二中都对陈涉虽然身份低微却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响应,最终使强大的秦国走向灭亡的史实进行了分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5 分)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病后登快哉亭
①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某某东南。

本诗是诗人任职于某某,病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蝉反衬自己,暗示诗歌的主旨。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15.同是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表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是:“,”。

(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3)《某某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满分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小题。

(共9分)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

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加速,()。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逐步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在有力气、不怕苦等仍然是用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对专业技术、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也。

一些缺乏技能和技术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

因此,其接纳就业的能力也将逐步失去。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等。

很显然,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城市综合能力不强的城市居民,都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
位。

,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年轻大学生们将,就业的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宽。

从总体上讲这代表--那就是对劳动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方面风起云涌相反如虎添翼
B.层次水涨船高然而如鱼得水
C.层次风
起云涌然而如虎添翼D.方面水涨船高
相反如鱼得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而劳动力素质缓慢的升级是产业升级延迟的原因
B.而产业升级的延迟由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缓慢导致
C.而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缓慢会导致产业升级的延迟
D.而产业升级的延迟与劳动力素质缓慢的升级有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供给侧随着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

B.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

C.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扩大规模,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D.供给侧随着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扩大规模,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20.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6 分)
绿艾悬门大地蟠桃青蒲注酒人间橡树
几度红益芬芳千寻碧漆藻彩
(1)贺寿对联:(2)端午对联:21.请结合阅读的《傅雷家书》,赏析以下句子,字数不超过60个字。

(5分)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四、写作(共60分)
2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内容,按照要求作文。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

火花对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

”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火花与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