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启示
作者:丁佩佩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5期
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理论。

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又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指针。

通过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内涵的分析,指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不要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并通过历史经验的启示,指明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背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矛头直接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及其资本主义私有制,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还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最后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然趋势。

这个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两个必然”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作为补充,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处于发展时期,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和自身的基本矛盾,但这些都无法扭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给我们指出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明确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要代替资本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然性理论的客观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

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我们工作上的诸多失误,如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过度乐观,人为制造共产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错误做法,使社会主义事业错失了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

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一定要经历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历程。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但通过适当的调整和妥协,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有所缓和,还没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最高级的社会制度,毫无疑问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关系,这是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当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生产力不发达。

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新社会,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而不经历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斗争,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我们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而引发经济危机时指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而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而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3]可见,马克思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已到了穷途末路。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对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很快就来临。

其实,这是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判断上的失误。

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革命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战后60多年的时间里,它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它以往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在对待资本主义生命力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对他们的失误作了反思,但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致我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它冲突的一面,而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一面,以致长期以来,在对待资本主义生命力问题上,我们缺乏科学的、客观的认识。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斗争过程。

(三)是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困难、挫折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在8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高潮有低谷,其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不必怀疑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经受挫折、困难,甚至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

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应当盲目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4]总之,只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我们才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同时能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定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两个决不会”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5]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交织着高潮和低潮,顺利和挫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1847年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1848-1849年欧洲革命,检验了刚刚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0年代初,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864年9月应运而生的第一国际,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它开辟了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

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只存在72天就被强大的反动势力扼杀了,但是,巴黎公社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完结,因为公社的精神是永存的。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相对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新形势。

在此期间,国际无产阶级重新积聚力量,在1889年建立了第二国际,使工人运动继续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现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它先后在欧洲各国党内蔓延,直至占据上风。

1914年,一战爆发,第二国际大多数党和领袖公然站在本国政府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导致第二国际存在25年后终于破产,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出现的又一次重大挫折。

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低潮时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后,亚欧一系列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使20世纪呈现出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社会主义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则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和前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坚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苏东剧变是历史在前进中的曲折,它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苏东由于内、外部原因的影响,出现曲折和倒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本身,又孕育着进一步更大发展的条件。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6]1997年10月20日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首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上97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的212名代表一致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灾难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实践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消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经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从实践上看,我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党的十八大明确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两个决不会”的历史曲折后终将走向“两个必然”,十八大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人民出版社,1971年4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4][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