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埃及》——辉煌的历史,多彩的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埃及》——辉煌的历史,多彩的风情 要了解⼈类⽂明发展史必须去埃及
⽬录(上)
前⾔
(⼀)埃及简况和景点⽰意图
(1)埃及简况
(2)景点⽰意图
(⼆)⼀枝烛秀的古埃及⽂明
(1)两河流域⽂明为古埃及⽂明提供
了发展的基础
(2)古埃及⽂明的掘起与两河流域⽂
明的⽌步不前
(3)古埃及⽂明的终⽌
(三)⾦字塔和狮⾝⼈⾯像
(1)⾦字塔建造史
(2)胡夫⾦字塔
(3)哈夫拉⾦字塔和狮⾝⼈⾯像
(4)孟卡拉⾦字塔
(四)古埃及⼈的多神信仰
(1)古埃及⼈信仰多神
(2)没有神不起作⽤的地⽅
(3)复杂的信仰体系
(4)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5)独特的⽣死观
(6)主要神衹图
(五)神庙与⽅尖碑
(1) 阿布⾟贝神庙
(2)卡尔纳克神庙
(3)卢克索神庙
(4)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5)菲莱神庙
(6)爱德福神庙(也称荷鲁斯神庙)
(7)科翁坡双神庙
(8)⽅尖碑
(六)帝王⾕的传奇
(七)开罗埃及博物馆
(1)纳尔迈调⾊板
(2)美杜姆鸭群图
(3)图坦卡蒙⾦⾯具
(4)图坦卡蒙内层⾦棺
(5)图坦卡蒙御座
(6)图坦卡蒙圣甲⾍胸饰
(7)盛放内脏罐的雪花⽯膏箱
(8)图坦卡蒙⾹⽔瓶
(9)图坦卡蒙胸甲
(10)⽊乃伊
附录
阿布⾟贝神庙'太阳奇迹'的真相
前⾔
不知为去埃及,作过多少次规划。
然⽽,事到临头,总有各种⼲扰因素导致未能如愿以偿。
这次,我终于踏上了这块想往已久的神奇国⼟,要了解⼈类⽂明发展史,必须去探寻这⽚⼟地上凝固的时光与记忆。
埃及少有景⾊优美的⾃然风光,去埃及观光旅游,只有⼀个原因,那就是了解历史。
三千年的古埃及⽂明史(注),在那⾥被凝固成了可观看、可触摸、可感受和可体验的历史,这不但是那个年代⼈类⽂明最⾼⽔平的体现,也为整个⼈类⽂明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
在这部浩瀚厚重的历史⾯前,我由惊叹转为深思,更由深思变为⼼悦诚服,当我们为⾃⼰中华⽂明⽽⾃豪的时候,决不能忽略将⾃⼰的视野扩展到更为宽⼴的四⽅。
在埃及虽有9天⾏程,但是⾯对⽬不暇接的精美⽂物和⽓势迫⼈的⼀系列古建筑,9天真的只能算是⾛马观花,⼀晃⽽过。
⾃以为事先还算是做了些功课,搜百度、查资料和读史籍,由于是浅尝辄⽌,实际证明这远远不够。
当⾝临现场,⾯对实物,只有这时你才能体会什么叫博⼤精深,什么叫知识临到⽤时⽅恨少。
⾯对幅幅含义⾮同凡响的壁画、浮雕和⽂字,由于⽆法分辨,只得匆匆⽽过,失去了细细察看和品味经典⽂物深刻内涵的机会。
临近那些具有重⼤历史价值的雕像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儲备,我的视线也只能略作停留就移向它处,这多少使我感到留有遗憾。
回来后,我马上'恶补'有关古埃及⽂明史的知识,以⾃⼰的原创图⽂为主,再加博采众长,编辑制作了本集美篇。
我深深地体会到,与其说这是个编辑的过程,还不如说这是个学习的过程。
美篇我没有按⾏程的顺序来编写,⽽是根据我对构成古埃及⽂明要素相互间逻辑关系的理解,来决定编排上的先后顺序。
上集围绕古埃及'辉煌的历史'⽽展开,下集作为补充,则以体现当今埃及'多彩的风情'为中⼼,浏览下集会显得较为轻松。
在上集有⽐较长的⽂字表述,我觉得,尽管只是对⼀次旅游的回顾,然⽽由于旅游围绕的是古埃及⽂明这⼀富含多种知识的主题,因此,如没有适量有契合度⽂字的配合,再精美的照⽚,它的感染⼒也会⼤受影响,所以,这些⽂字是本美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希望本美篇能雅俗共赏,对没去过埃及或不熟悉古埃及⽂明的⼈⼠能有所提⽰。
对到过埃及的旅游达⼈,则是⼀次深化的重温。
注:按现在通常的说法,古埃及史从公元前3100年早王国起⾄公元前332年第三⼗⼀王朝⽌,约三千年。
(本美篇采⽤图上⽂下的编排模式)
(⼀)埃及简况和景点⽰意图
(1)埃及简况
位于⾮洲东北部,⾯积100.2万平⽅公⾥,⼈⼝9600万,96%的国⼟是沙漠,99%的⼈⽣活在仅占国⼟4%的绿洲上,绿洲主要由尼罗河两岸和
⾸都开罗以北的三⾓洲组成。
尼罗河是埃及⾄关重要的⽣命河、母亲河,它孕育出了古埃及三千年的⽂明史。
如今的埃及只有少数民族科普特⼈是古埃及⼈的混⾎后裔,主体民族已是阿拉伯⼈。
今⽇埃及虽包括了古埃及的全部国⼟,继承了古埃及三千年⽂明史造就的丰厚物质遗产,但是已使⽤完全不同于古埃及的语⾔⽂字,传统信仰也与古埃及⼤相径庭,已是⼀个全新的埃及。
(2)景点⽰意图(见⿊⾊字体)
卢克索景点:卡尔纳克神庙
卢克索神庙
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帝王⾕
阿斯旺景点:阿斯旺⼤坝
未完成⽅尖碑
菲莱神庙
(⼆)⼀枝独秀的古埃及⽂明
(公元前3100年~前343年)
(1)两河流域⽂明为古埃及⽂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这张复合图⽚⾼度概括了构成古埃及⽂明的⽅⽅⾯⾯,可以说古埃及⽂明是那个时代最有⽓势,最具规模的⽂明体系。
他们创造辉煌⽂明的时候,⼤部分别的民族还在茹⽑饮⾎;当古埃及⼯匠们驾轻就熟在吉萨这块不⽑之地建造起⽆与伦⽐的⾦字塔时,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却还依然在⼑耕⽕种之中求⽣存。
同被学界归为⼈类⽂明的发祥地,为何在⼈类⽂明的起源上,中华⽂明与古埃及⽂明的差距会如此之⼤呢?这也就是所有爱追思这个问题的⼈⾛进埃及去探寻古埃及⽂明之迷的魅⼒所在。
不过,当我们翻开任何⼀本现代版的世界通史时,赫然在⽬的却是:最早的⽂明中⼼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致相当于现在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
这⼀点没错,苏美尔⼈为⼈类⽂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骄⼈的第⼀,⽆疑也为古埃及⽂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下列举的是最主要的⼏个⽅⾯。
最早使⽤⽂字;
最早完成以种植和灌溉为标志的农业⾰命;
最早发明了⽤于运输⼯具的车轮;
最早使⽤犁;在历史学家的眼⾥,⽜拉犁耕地具有伟⼤的历史意义,这是⼈类⾸次能利⽤⾃⾝体⼒以外的⼒量作动⼒。
从这⼀意义上说,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核分裂反应堆的先驱。
最早驯化动物;
最早掌握冶⾦术提炼出铜;
最早使⽤铁器;
最早发⽣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缘关系为纽带的⽒族社会转化为城邦社会。
(2)古埃及⽂明的掘起与两河流域⽂明的⽌步不前
在⽂明起步上,古埃及确实晚于苏美尔约5百年左右,但是古埃及很快就缩⼩了这个差距。
经过多年的反复⽃争,约在公元前3100年整个埃及得到了统⼀,建⽴起世界上第⼀个君主制国家。
国家的产⽣是⼈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类社会由此才真正进⼊⽂明阶段,古埃及接下去的发展就很好的证明了这⼀论断,她超时代的创造了⼀系列⾄今仍令⼈赞叹不已的奇迹——⾦字塔、狮⾝⼈⾯像、⽅尖碑、神庙、⽊乃伊、图坦卡蒙法⽼的随葬品等。
相⽐之下,包括苏美尔在内的整个两河流域,在开创了很多⼈类⽂明之先河后,则发展缓慢,很快被古埃及赶上,且差距越拉越⼤。
在我的印象中,唯⼀可圈可点的是产⽣于公元前1792~前1750年之间的汉谟拉⽐法典,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部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成⽂法典,其历史意义的确也⾮同⼀般。
造成两河流域⽂明发展缓慢的原因,⾸先是:在这个缺少天然屏障的地域,民族众多,到公元前3000年已有⼗多个城邦型的⼩国,为争夺沃⼟和霸权,彼此战争不断,再加来⾃南北⽅的异族连续不断的⼊侵和征服,地区政局极不稳定,你⽅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百年,连影响度最⼤的巴⽐伦王国也⼏经沉沦,未能连续执政,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帝⼊侵巴⽐伦,巴⽐伦王国就此彻底灭亡。
可以说,在这个地区从未形成过⼀个统⼀的长治久安的国家,当我们说到苏美尔⽂明的时候,这“苏美尔”⼀词只是指⼀个地区,不是⼀个国家的名称,后来索性⽤完全是地区性的名称“两河流域”来统称发⽣在这块区域的⽂明史,这种格局下的历史演变⾮常不利于⽂明成果的创建、传承和发展。
其次:当地缺少最好的建材——⽯头,我们千万不能⼩瞧⽯头,它在⼈类⽂明的创造和传 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承载作⽤。
古埃及的历史镌刻在⽯头上,古埃及的⽂明充分⽤⽯头来表现,如果忽略了⽯头的使⽤,古埃及⽂明绝对不会象今天那么耀眼。
因此,叠加这⼆个因素,造成了曾经活跃在这个区域的各个族群与国家,⼏乎没留下什么象样的古建筑,连名声最响的'古巴⽐伦空中花园'也早已不见踪影。
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的藏品,既使排除战乱的损失,它的藏品也远远不能和开罗埃及博物馆的相媲美。
在整个⼈类⽂明发展史上,古埃及为⼈类留下的⽂明成果远超两河流域⽂明。
对此,历史学家曾这样总结:'实际上,美索不达⽶亚(注:希腊语对
两河流域称呼)的历史,在很⼤程度上是印欧⼊侵者与闪⽶特⼊侵者为争夺这块肥沃的⼤河流域地区⽽进⾏数千年⽃争的历史。
'⼀直到今天,这⾥仍旧是⼀块灾难深重的⼟地,战乱不⽌,发展难续!
⼈们有理由说:如果没有古埃及⽂明熠熠⽣辉的出⾊表现,那么两河流域⽂明⽆疑会名列⼈类早期⽂明的榜⾸,但是现在,毫⽆争议的只得⽢拜下风。
(3)古埃及⽂明的终⽌
但是,古埃及⾃⾝的⽂明发展在延续了2700多年后,也在公元前343年嘎然⽽⽌。
这⼀年,波斯⼈率领⼤军⼊侵埃及,古埃及最后⼀位⼟著法⽼节节败退,波斯⼈再次统治了埃及。
在此之前,埃及虽然也曾有三次被异族占领,但是都没有改变古埃及的传统⽂化和法⽼制度,⽽且被占领的持续时间都不长,最终古埃及⼈都化险为夷,重登法⽼的宝座。
这次就完全不⼀样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位⼟著的埃及⼈执掌政权的情况。
古埃及接连在波斯、希腊和罗马的统治下逐渐被同化,最终全盘接受伊斯兰⽂化,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员。
原来的⽂化与传统都变成了历史,甚⾄连⾃⼰的⽂字也不能识读,⼤约从公元4世纪末起,⼈们(包括⽣活在埃及这块⼟地上的⼈)已经不再了解和使⽤产⽣于古埃及本⼟的象形⽂字,古埃及历史的传承就此彻底终结。
那以后的埃及在⽂化习俗上已不再是原来埃及的继续,古埃及⼈的⽂字世界也从此⽆⼈⼏能读懂,直到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开象形⽂字之迷后,璨烂的古埃及历史才重见天⽇。
曾经是那样的辉煌,辉煌得盛况空前,靠⼀国之⼒撑起了整个⼈类早期⽂明⾄少半壁江⼭,别国只能望尘莫及,⽬瞪⼝呆。
但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强势突起,其发展势头,说衰退就衰退,竟然也衰退得毫⽆还⼿之⼒。
⾃古埃及退出历史舞台后的⼆千多年来,埃及在⽂化与经济上的发展乏善可陈,除了阿斯旺⽔坝和苏伊⼠运河为⼤家所熟知外,⼀下⼦还真想不出有什么其它的亮点。
今天的埃及已是⼀个中等偏弱的国家,它之所以能被世⼈万般注⽬,竞相前往,完全仰赖于古埃及三千年⽂明史的璀璨与辉煌。
(三)⾦字塔和狮⾝⼈⾯像
(1)⾦字塔建造史
⾦字塔⽆疑是古埃及⽂明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说起⾦字塔,⼤家往往只注意吉萨三座⾦字塔,且关注点⼜集中在胡夫⾦字塔上,原因很明显,因为胡夫⾦字塔代表了⾦字塔建造的最⾼⽔平,它最⼤、最⾼、形态最规整、内部结构最复杂,所有对⾦字塔的各种分析也围绕它展开。
由于这个建筑成果太超前,全⽅位超越了它所处年代可能达到的知识、技术和可使⽤的⼯具设施的⽔准,⽽且也没有留下怎样建造的⽂字记录,因此⾦字塔究竟如何建成,令现代⼈百思不得其解。
当正确解释没形成,各种离奇猜想便乘虚⽽⼊。
在⾦字塔是如何建成
上,就有过将原因归为是史前⽂明和外星⽂明在发挥作⽤的结果,但是总因没有任何实质性根据,⽽不为研究主流所接受。
提出这样的猜想,只是想⾛解释上的捷径,逻辑原则还算没有背离。
但是体现在⾦字塔上明显违背逻辑的荒谬传⾔却仍层出不穷,甚⾄正规的出版物也参与其中⼤肆渲染,起到了负⾯的引导作⽤。
这是⽬前流传最⼴,影响度最⼤的⼀个说法:有⼈提出⾦字塔内存
在'神秘⼒量',且信誓旦旦地说有事实证明,在⾦字塔⾥能够使物质脱⽔变⼲;能改变⼈的精神状态产⽣类似医学上的⿇醉作⽤,並推断这些变化的发⽣,⼀定有某种'神秘⼒量'在起作⽤。
还以千⾥迢迢去埃及⾦字塔做实验极为不便为由,转⽽在实验室,按⾦字塔实体缩⼩⽐例做成⾦字塔模型进⾏研究。
这个思路⼀打开,研究成果蜂拥⽽出,宣称在⾦字塔模型⾥同样存在'神秘⼒量',这个'神秘⼒量'真是⽆所不能,可以镇痛、防腐、保鲜、除锈、提神、润肤等等,五花⼋门,不⼀⽽⾜。
如果⾦字塔真存在'神秘⼒量',那么在⼏千年漫长的历史中,这个⼒量⼀定会反复有所体现,⼀定会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如果真是那样,古埃及史还会是今天这样的写法吗?
如果⾦字塔真存在'神秘⼒量,⾦字塔还能像今天这样平静地接待游客吗?毫⽆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我觉得在古埃及⾦字塔的建造史中倒是蕴含了最可靠的启⽰。
在胡夫⾦字塔之前,短短⼀百年间古埃及的能⼯巧匠们连续建造了4座⾦字塔,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建造⽔平的不断提⾼,经验在不断积累,难题被⼀⼀解决,否则,不可能⾦字塔⼀座连着⼀座地拔地⽽起。
实践出真知,到了要准备建造胡夫⾦字塔前,可以说,古埃及这些杰出的建造者们已经掌握了⼀套建造⾦字塔成熟⽽有效的⽅法,他们的⽅法可能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正因为如此,胡夫⾦字塔造好后,才可能⼜轻⽽易举地连着建造成同样体量的哈夫拉⾦字塔。
图1是古埃及史上第⼀座⾦字塔,座落于埃及古都孟菲斯。
它是⼈类历史上最早完全⽤⽯块修建的陵墓,呈六级阶梯型,⾼62⽶,底部东西长140⽶,南北长128⽶。
建于公元前2630-公元前2611之间,为古埃及第三王朝左赛尔王所建。
接下去图⽰的3座⾦字塔都是胡夫的⽗亲斯尼夫鲁在位时所建(公元前2575~前2551)
图2被称为美杜姆⾦字塔,最初按阶梯⾦字塔式样建造,结果由于设计不合理,⾸先倾⾓太⼤(74度),其次它有⼀个内核(即照⽚上显⽰的),内核的表⾯⼜处理得很光滑,再把⽯材覆盖式堆积起来,势必就⽆法牢固附着在内核上,很快就纷纷脱落,下⾯的碎⽯堆就是脱落的⽯块造成,这个⾦字塔因建造的失败⽽弃⽤。
图3被称为弯曲⾦字塔,这是第⼀座有尖顶且仅存仍⼤体保留有平整外表的⾦字塔。
⾼约105⽶,底部为边长约189⽶的正⽅形。
⼀开始以55度倾⾓向上超过⼀半⾼度时,倾⾓由55度向内变成43.5度,整座⾦字塔成弯曲型,有内部结构。
图4被称为红⾊⾦字塔,因使⽤淡粉⾊⽯材⽽得名。
吸取了弯曲⾦字
塔的失败教训,将倾⾓改为43度,是第⼀座形态规整的正四棱锥⾦字塔,第⼀座真正的⾦字塔,边长220⽶,⾼104⽶,体量第三⼤,⾼度位居第四,有较为复杂的内部结构,现已对外开放,整座建筑保存堪称完整。
这是阶梯型⾦字塔墓主左塞尔王雕像,发现于他陵墓旁的⼀座祭庙⾥,说明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145cm。
(2)胡夫⾦字塔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胡夫⾦字塔。
这天,天⽓有些阴沉,太阳⼀直不肯露脸,使得拍出的照⽚显得不那么通透,但游客格外希少,很多场合,周围空⽆⼀⼈,任我默默地仰望那⾼⾼在上的塔尖。
我⾮常满⾜这样的旅游氛围,
我抑制不住⾃⼰此刻的浮想联翩。
这⾥的每⼀⼨⼟地、每⼀块⽯头都沾满了四千五百多年前劳动者的汗⽔和⾟劳。
⾦字塔能耸⽴⾄今,更是古代⼯匠聪明才智和巧夺天⼯的辉煌展现。
说这是⼈类早期⽂明最杰出的成果,⽆可争辩,实⾄名归!关于⾦字塔,我曾读到过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报道:有埃及⼈说'我们不需要宣传,我们就是世界第⼀。
'⾯对如此淡定的⾃信和毫不掩饰的骄傲,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丝毫没夸⼤,⼀点不勉强。
⾄今,⾦字塔仍是⼈类体量最⼤的建筑,它⽆愧于是⼈类⽂明发展史上第⼀座不朽的丰碑!
⾛进埃及,感受古埃及⽂明的辉煌,让我们从⾯对⾦字塔,⽬睹它那震撼⼈⼼的丰采起步。
我按计划从⾦字塔四条棱的⽅位:北东、东南、南西、西北依次拍摄了这四张照⽚,这组照⽚带有资料性,意图希能全⽅位展⽰胡夫⾦字塔的雄姿,可惜,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还是没拍全。
它建于公元前2551-公元前2528之间,建造时⾼度146.5⽶,由于风化造成的剥蚀,现在⾼为137⽶,四边等长为230⽶。
刚建成时四个⽴⾯都被贴上打磨光滑的⽩⾊⼤理⽯,在太阳照射下发出的耀眼光芒,那观感和现在肯定是⼤相径庭。
公元1301年,开罗发⽣⼤地震,⼤理⽯贴⾯被⼤量震落,当时的统治者索性拆下剩余⼤理⽯,将其⽤于建造开罗清真寺。
1963年末,周恩来总理到访过胡夫⾦字塔。
⼀位埃及运动员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做了登塔表演,周总理对他仅⽤7分钟就攀上塔顶并返回地⾯备加赞赏,当即把随⾝携带的⼀⽀'英雄'⾦笔赠送给这位运动员。
这是胡夫⾦字塔正北⾯,离地17⽶处可见⼀个洞⼝,这是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块⼤⽯头给封住了,现在的参观⼊⼝在它的下⾯。
图1.是现在进⼊⾦字塔内部参观的⼊⼝处。
图2.皇胡夫⾦字塔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塔内⼤通道现状照。
这个⼤通道是⼀条倾斜26度的向上斜坡,长46⽶,底宽2⽶,顶宽尽1⽶,总⾼达8⽶,从离底2.2⽶⾼处开始,所砌⽯块分7层,每层向内伸出7公分,使得这条⼤通道的顶部呈逐渐合拢状,最终导致顶部仅1⽶宽,所⽤⽯头都光滑平整且巨⼤。
建造难度极⼤!
这是⼀组反映胡夫⾦字塔外⽴⾯⽯块现状的照⽚,即使考虑到4500多年的风化作⽤,还是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建造胡夫⾦字塔最初所⽤的⽯块,在⼤⼩和厚度上竟是如此的不⼀致,即使同⼀层⽯头,它们的厚度也明显不⼀样。
它们层层叠堆也显得不怎么规整,即使在当年,⼩缝隙肯定⽆处不在,並⾮如有些书所介绍的:'建造⾦字塔的⽯块被打磨得⾮常平整光滑,彼此叠合不⽤粘合剂,⾄今仍紧密⽆隙,插不进⼀块⼑⽚,⼀张名⽚,甚⾄⼀根头发。
'这种描绘与我实地看到的完全不相符。
⾦字塔伟⼤不伟⼤,与⽤不⽤粘合剂和是否存在薄如⼑⽚且只能伸⼊⼀、⼆公分的缝隙,⼀点关系都没有,伟⼤不伟⼤只和最终的结果有关。
⼀座⾼146.5⽶,每边长230⽶,边长和⾓度都掌控得⾮常精准的正四棱锥俗称⾦字塔,被平地堆起,且屹⽴了4500年以上⽽不倒,它保持的世界第⼀建筑⾼度的记录,直到公元1880年才被打破(那年,⾼度达157.3⽶的德国科隆⼤教堂竣⼯),这才是伟⼤所在。
在介绍建造⾦字塔所⽤⽯头的⼤⼩时,所有的⽂字介绍普遍都说,平均每块⽯头重2.5吨,根据⽯头的⼀般⽐重,换算成体积,约1⽴⽅⽶。
然⽽在实地看到的⾦字塔外层⽯头的⼤⼩与这种推测明显不符,只有最底下⼏层的⽯头⽐较⼤,但是它们的⾼度基本也只到⼈的腰部,仅有少数能达到或超过1⽴⽅⽶外,⼤部分⽯头的体积都远没有这么⼤,再往上⽯头就更⼩了,经⽬测,三、四个⼈就能搬动的⽯头並⾮少数。
⾄于⾦字塔⾥层,注意看那个⽐较⼤的洞⼝,有⼏块打磨得很平整的⼤⽯头被砌成三⾓形状树⽴在那⾥,这实际上已经伸到⾥层,每块的体积应该有⼏个⽴⽅⽶,胡夫⾦字塔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巨⼤的⽯头都⽤在内部结构的建造上,除此之外,⾥层其它部位⽯块的⼤⼩,如何堆砌,谁都没见过,也许是⽤更细⼩的⽯⼦来充填都未必。
⾮常巧,英国古埃及研究权威乔安·弗萊彻在其2015年出版的《埃及四千年》(中⽂版于2019年3⽉发⾏)中说到“最近有个研究则揭⽰出,⾦字塔内层部分填充物其实是沙⼦。
”
⾦字塔⽆⽐伟⼤,但是我们在描述它时不能与真实状况相差太远,⽆依据的肆意美化毫⽆意义,神秘化的宣染更是研究的歧途。
值得我们再思考的是另⼀种关注,⼤⾦字塔现象有⼀个特点令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学者感到⽆⽐惊讶:⼤⾦字塔的建造成就似乎来得太快,建造时,古埃及的统⼀,世界上第⼀个君主制国家才诞⽣约六百年;它的建成⽆疑⼤⼤超越同时代的普遍⽔平,把地球上其他所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类群体的创造能⼒都远远抛在后⾯,可以说⼤⾦字塔即使再晚⼆千年出现都是属于⼈类⽂明的伟⼤成果。
再说,就是在古埃及本⼟,这⼀建筑成就从此以后也没有被超越,帝王建造⾦字塔形的陵墓虽仍延续了⼏百年,但是基本上⾼度仅有50~60⽶。
这尊象⽛雕像⾮常⼩,只有7.5cm⾼。
上图摄⾃开罗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视这具雕像,你完全看不清细节,感觉⽐照⽚显⽰的还要⼩,下图系翻拍⾃有关图册。
如果告诉你,这尊⼩⼩的雕像竟是世界上最雄伟陵墓的主⼈——赫赫有名的胡夫法⽼存世的唯⼀形象,你是否会感到不可思议。
滑翔伞,真不知在上⾯会看到怎样的壮丽景⾊。
(3)哈夫拉⾦字塔和狮⾝⼈⾯像
这是哈夫拉⾦字塔,建于公元前2520-公元前2494之间,哈夫拉是继承了胡夫王位的⼉⼦。
原塔⾼143.5⽶,现在为136⽶,底边长215.5⽶,由于地基稍⾼的原因,看上去⽐胡夫⾦字塔要略⾼⼀些。
它有个最明显
的特征,塔尖戴了顶⽩⾊帽⼦,和胡夫⾦字塔⼀样,当初外⽴⾯也被贴上⽩⾊⼤理⽯,只是它没有全部脱落,还保留了最上⾯⼀段。
它的最⼤特点是塔前有个狮⾝⼈⾯像作伴,狮⾝⼈⾯像⾼21⽶,长57⽶(不包括前⽖),是埃及最有代表性的古代遗迹之⼀,也是世界上最⼤的岩⽯雕像,知名度超过哈夫拉⾦字塔。
⽤⼈和兽的混合体来代表最⾼统治者的权威,这是古埃及⼈的创造,在古埃及,狮⼦是战神的化⾝,也是⼒量的象征,哈夫拉把⾃⼰的形象与狮⼦混合起来,是为了夸耀⾃⼰的威⼒。
哈夫拉雕像,⾼168cm,发现于哈夫拉⾦字塔附近的神庙中,这才象是法⽼的雕像。
这尊坐像现陈列于埃及博物馆内,⽆疑是古埃及早期雕塑的经典之作。
在坚硬的闪绿岩上,⼯匠精巧地雕刻出了哈夫拉的⾝躯,对⾝体各部分的⽐例掌握得⾮常准确,清晰的线条勾勒出法⽼有⼒的肌⾁。
难以置信,当时还只有青铜做的刻⼑和凿,怎么能在坚硬的闪绿岩上将⼈像雕刻得如此细腻,与远在其后的古希腊,甚⾄是⽂艺复兴时期的雕像相⽐也豪不逊⾊。
(4)孟卡拉⾦字塔
这是为胡夫孙⼦孟卡拉建造的⾦字塔,塔⾼仅66.5⽶,底边长108.5⽶,⽐其它⼆座⼩很多。
他们正伺机揽客,听介绍,⽣意好,⼀头骆驼可以养活⼀家⼈。
在骆驼群背后有三个⾼度10⽶左右的⽯堆,地处胡夫⾦字塔的东⾯,也是陵墓,安葬了胡夫之母和两位王妃。
经常会有的讨价还价
钱到付时⽅恨少
这是开罗⾮常有名的⽶纳豪斯饭店,与三座⾦字塔仅⼀街之隔,步⾏仅需5分钟。
1943年11⽉22⽇-11⽉26⽇,中、美、英三国⾸脑在这⾥讨论通过了⼆战史上著名的《开罗宣⾔》。
《开罗宣⾔》规定被⽇本侵占的中国领⼟,包括东北出省、台湾、澎湖列岛必须⽆条件归还中国。
(四)古埃及⼈的多神信仰
在⼈类发展的早期,⾯对⼀系列⾃然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四季轮替,始终弄不明⽩怎么会这样循环有序;天⽓或风调⾬顺,但⼜突遭重重灾害,这⼀切⼜显得是如此的风云不测;⼈世间的禍福旦⼣和⽣⽼病死也只能听任摆布,逆来顺受;所看到与所碰到的变化,⼀切都令⼈⾮常迷茫与⽆奈。
更使⼈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头顶上是繁星点点的浩瀚天空,环顾四周是脚踏实地的江河⼭川,这⼀切是怎么来的呢?
⼈天⽣会形成⼀种潜在的认识,凡变化必有原因,凡存在必有道理,且有意⽆意都有获取这种解释的需求。
在早期⼈类知识⼏乎为零的前提下,他们势必只有⼀种解释可取,那就是所有这些令⼈惊讶和不可捉摸的现象背后,⼀定有⼀股万能和威⼒⽆穷的⼒量在起⽀配作⽤,并把这种⼒量的施展者统称为'神'。
这⾜以促使⼈们完全出于⾃愿,且⽆条件的对神给以崇敬和膜拜,碰到或可能碰到的⼀切苦难只有⼀条出路——向神祈祷,以取得神的庇佑。
早期⼈类
对'神'的信仰由此⽽⽣,只是各个族群在信仰神灵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
不要简单地⽤否定的⼝吻说:宗教信仰是⿇痹⼈们思想的精神鸦⽚。
相对更原始的⼈来说,这是⼀种进步,表明古埃及⼈是最早试图回答⼀些永恒性问题的⼏个⽂明古国之⼀:⽣与死、时间的意义、宇宙和⼈类的本质等等。
这些都是后期⼈类哲学思考的核⼼内容,⾄今未有令⼈満意的答案。
我不信教,但我⽆法视⽽不见存在说明⼀切,⼏千年来,归属于世界观和⼈⽣观的思想性信仰,唯⼀没有被⼤众抛弃和颠覆的就是现存的三⼤宗教,这⾥内含了太多的哲理。
古埃及对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常特别,到埃及观光旅游,要想多了解点古埃及⽂明的辉煌,就必须对他们那种神灵信仰的特点有个⼤致的了解。
因为构成古埃及⽂明的⼏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庙、⾦字塔、⽅尖碑、⽊乃伊、雕塑和壁画等等,都和他们神灵信仰的诸多特点息息相关,整个社会制度的形成也以此为基础。
有⼈作过如此的总结:你不了解埃及的神,休想了解埃及的⼈。
然⽽,古埃及的信仰体系实在太过复杂,很难且也没有必要把这个信仰体系的来龙去脉搞得很清楚,作为⼀般的游客,可以先把握⼏个主要的特点。
(1)古埃及⼈信仰多神
认为天、地、⽇⽉星⾠,甚⾄⾃然环境与⽓候都是神意的表达,都可以⽤⼀个甚⾄多个神来代表,还喜欢将⼀些动物赋予神的特性,甚⾄世间万物只要是能和⼈的⽣活相关的,在古埃及⼈的眼⾥都可以当神来崇拜,由于神的来源如此之⼴,神的数量多到难以置信,前后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神竟有2000位之多。
在神的形象设计上,有直接取⼈形和动物原貌,但更多的是古埃及⼈独创的兽⾸⼈形。
(2)没有神不起作⽤的地⽅
神已深⼊到古埃及⼈⽣活的⽅⽅⾯⾯,认为神⽆处不在,坚信世界是众神创造。
⼀切都受神的掌控,⼈们⽣活的各个⽅⾯都有神的影⼦,社会⽣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多神信仰的⽀配,神告诫⼈们可以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古埃及这种多神信仰的覆盖⾯之⼴、之深,⽆他国可⽐。
古埃及⼈对本地神的崇拜⼀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末,当占领者罗马帝国强制性推⾏基督教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且退得⾮常彻底,除了在埃及以古迹的形式还存在外,在现代⼈类的宗教信仰系统中已⽆任何⽴⾜之地,如果你去翻⼀本普通的宗教词典,你⼏乎找不出有关古埃及多神信仰的单列词⽬。
(3)复杂的信仰体系
源于古埃及统⼀前各地区的各⾃为政,各地形成了⾃⼰的神话系统,既有互相重叠,也有各⾃独⽴的地⽅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归类成三⼤信仰系统,其中⼜以赫⾥奥波⾥斯九柱神体系影响度最⼴。
下⾯有个具体介绍九柱神体系的链接,有兴趣者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到百度,点击打开看看。
(4)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古埃及的统治者开始叫国王,到后来才称呼法⽼。
他们当然也是神的忠实信仰者,只是在执政统治中,他们开始有私利,逐步借助神的威⼒⽤尽各种⽅法⼤搞个⼈崇拜。
将王权神化,宣称⾃⼰是神在⼈间的代理,以⾄于直接在⾃⼰的王名前加上带有神意的头衔,⽐如,'太阳神之⼦'等,名堂很多。
王权的神化使得法⽼的政令和意愿都成为了神的意志,这势必导致民众对法⽼的顺从,统治得以稳固,相⽐之下,古埃及民众的反抗举动相对较少。
(5)独特的⽣死观
从普遍性的层⾯去观察⼈类,⼈类是恋⽣怕死的,各种宗教⽆⼀例外对⽣与死的教条都具有给⼈以慰藉,给⼈以希望的特点。
没有这⼀点,很可能做不到信众⾃愿的持久跟随。
古埃及⼈在他们特殊的⽣存环境中形成了⼈类信仰史上最为独特的⽣死观,坚信⽣只是短暂的过渡,死后的存在才是永久的。
⼈由⼆部分组成:⾝体与灵魂,⾝体只是灵魂的居所,⼈死后,灵魂依旧存在,必须保留死后的躯体,神会让灵魂回归躯体,获得再⽣。
这种来世观深⼊⼈⼼,为民众所普遍接受,且根深蒂固。
在这样⽣死观的⽀配下,⼈们都把冥世看得⾮常重要,甚⾄可以说死⾼于⽣,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精⼼为死作准备。
真的死到临头,⼀整套丧葬礼仪之复杂更是令⼈乍⾆。
可以说,古埃及社会的绝⼤部份资源都耗在了这个上⾯,因此古埃及在公共类建筑上就鲜有令⼈瞩⽬的成果。
特别的⽣死观,造就了特别的社会⽂明成果,⾦字塔的诞⽣,神庙的造就,丧葬礼仪的形成及⽊乃伊制作的出现,⽆⼀例外都和这种⽣死观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