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别让愤怒主宰了心灵:电影《烈日灼心》中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有阳光的地方也有阴影一样,有正能量的地方也有负能量。
最负能量的新闻,恐怕莫过于危害社会的暴力犯罪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犯罪学博士彼得·佛伦斯基,在他的犯罪心理学成名书《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连环杀手的怪诞行为学》中这样写到:从古罗马到21世纪,连环谋杀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最近的半个世纪,连环谋杀的数量更是急剧增长,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巨变,还是因为媒体的发达?从“蓝胡子”到“开膛手杰克”,从泰德邦迪到“女魔头”,他们是如何成为连环杀手的?为什么他们认为杀人是在“替天行道”?
刑事犯罪有多种,暴力犯罪是十分突出的一种。
特别那些变态的暴力犯罪,罪犯轻而易举地引发愤怒、痛恨、暴躁等情绪,诉诸暴力、报复社会,把自己的痛苦转嫁他人,伤害那些与自己无冤无仇的人。
不但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威胁、降低社会大众的安全感,而且对受害者的心理也造成旷日持久的创伤和恐惧,甚至伴随终生。
早在10年前,靳东在《悲情母子》里饰演把母亲送上法庭的儿子时,虽然给了人们一些慰藉,但是,观众在那种哭哭啼啼的煽情中实在无法看透把母亲送上法庭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生物心理学博士奈杰尔·巴贝介绍说,研究发现暴力犯罪分子的大脑有问题,其5-羟色胺水平低,可能是小时候被虐待造成的。
美国圣母大学心理学教授达西亚·纳尔瓦埃斯博士称,暴力犯罪分子的暴力根源很可能是婴儿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日后发生精神障碍。
因此,纳尔瓦埃斯建议称,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和父母互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后,渴望得到父母回应,包括身体接触。
在大多数时间里,婴儿希望父母抱着,至少也在自己身边,否则就会哭闹。
妈妈应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没条件也要用奶瓶模仿母乳喂养,其间保持眼神与语言的交流。
我一向主张,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金钱,而是陪伴。
因为,被父母忽视和虐待,容易种下暴力犯罪的祸根。
也许,无论是谁,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分析暴力犯罪者扭曲的心态如何形成,解剖其自私、冷漠、偏激、狭隘的性格缺陷及犯罪动机,以便能够从中寻求出更好地遏止暴力犯罪、预防暴力犯罪,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结合电影文学,以犯罪题材的电影《烈日灼心》为主线和文本,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分析一下罪犯的犯罪心理学,希望以此引导人们远离暴力,让暴力远离我们,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悲情母子》剧照。
观众在那种哭哭啼啼的煽情中实在无法看透儿子把母亲送上法庭的深层次原因。
《烈日灼心》里辛小丰的罪与罚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疑恐怖电影做出的经典阐释是:最大的恐惧源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话在电影《烈日灼心》的三个人物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身上,体现得可谓无比细致。
在《烈日灼心》中,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个男人一台戏,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把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拍得“烈日灼心”。
故事是从七年前福建宿安水库的一宗灭门案开始的。
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和他们的带头大哥,一起犯了一桩大案。
辛小丰等兄弟为了给领头大哥讨债,来到一户人家。
辛小丰对家中赤裸女画家一时起色心,兽性大发,欲占有她的肉体。
可她不从。
那怎么办呢?霸王硬上弓。
辛小丰将其强奸,导致其心脏病复发身亡。
也许,辛小丰的逻辑很简单,
我想要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都要得到。
这就是欲望的失控。
电影《教父》第一集,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也用的这一招。
一个电影演员哭着来求他,说好莱坞大亨不让他演主角了,可他想演。
教父骂他没出息,一个大男人,哭什么呀。
答应帮他办成。
怎么办呢,教父的办法很简单,来黑的。
好莱坞大亨不听话是吧,教父让他一觉醒来,床上不但都是毒蛇,而且还把他最爱的马驹杀掉,让那马驹的尸体血淋淋地“睡”在床上。
这只是个小警告,再不配合,好莱坞大亨和马驹的下场一样。
大亨只好乖乖就范。
教父如愿以偿,得到了他想要的,满足了他的控制他人的老大欲望。
话说辛小丰“日”死赤裸女画家之后,带头大哥见形势不妙,索性
向左 向右
理智疯狂
——别让愤怒主宰了心灵:电影《烈日灼心》中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文/陈清华
灭门,将女画家一家人全部杀了,并以此要挟和“控制”辛小丰等仨人。
辛小丰等仨人与带头大哥发生争执,将其扔进河中,从此,辛小丰等仨人背负灭门惨案嫌疑人的身份,开始了没有归途没有未来的逃亡之路,成了通缉犯。
不知道那只靴子什么时候掉下来,可以肯定的是,靴子迟早要掉下来。
当然,最后带头大哥栽了,被我英雄的公安逮捕了。
正如香港电影《控制》中一句台词所说:神秘人变声给有把柄在他手上的人打电话,控制他,让他成为神秘人可以随意操空的机器人,拿到800万之后,神秘人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想控制所有人。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以为他控制了所有人,其实,是所有人控制了他。
他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认罪服法。
辛小丰等仨人因为是逃犯,所以害怕光,害怕太阳的光亮。
因为犯了罪,做了亏心事,所以害怕,不敢正视他人的目光,惟恐被看穿自己肮脏的内心。
他们活得压抑和煎熬,生活在“靴子随时要掉下来”的恐惧中。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这大概是电影《烈日灼心》名字的由来。
既然对于国产电影《烈日灼心》各方的反响均不错,对于犯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一部不可不看的佳作,那么,好吧,我这篇分析犯罪心理学的文章,也就从分析《烈日灼心》里辛小丰的罪与罚开始。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当然,我们的《南腔北调》杂志也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杂志,我也只能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结合电影文学,谈谈我对犯罪心理学的粗浅看法。
话题就从国产电影《烈日灼心》开聊吧。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邓超饰演的辛小丰变身为协警,在警察伊谷春手下干活。
恐惧永远纠缠着他,他随时担心“靴子掉下来”,被抓。
一方面,他抓罪犯;另一方面,他自己就是戴了面具的罪犯。
这种心理折磨,让他永远生活在“烈日灼心”般的焦虑中。
王尔德说,我喜欢演戏,因为演戏比生活更真实。
这句话对辛小丰并不合适,他在现实中的“演戏”越真实,内心越接近崩溃边缘。
因为,辛小丰永远不知道侥幸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被抓也许就在一瞬间。
今晚睡下去,不知明晨还能不能醒来。
人生如梦,活好当下。
废话,他闯下那么大的祸,还能平静地“活好当下”吗?
没错,按照佛家的观点,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米秒以前的你。
我们所眼见的都是过去,都是幻象。
但有些事情是过不去的,比如辛小丰曾经犯下的罪。
电影里的“尾巴”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三个爸爸围着尾巴团团转。
辛小丰为了混淆伊谷春的视听,与台湾来的男同性恋者上演“搞基”的激情大戏,致使伊谷春差点、几乎相信了他。
看过电影的小伙伴,还记得一个细节吗?警察伊谷春在回忆案情的时候说,有人看见三个小青年,……还看见一本文学杂志。
请注意,是一本文学杂志!这个细节说明他们还有点文学情结。
也许这本杂志上,有于丹老师的话。
于丹说:当你遇到不公平时,不要抱怨社会,要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学会忍耐。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辛小丰如果早听于丹老师的话,又何至于今日。
王珞丹饰演了警察的妹妹——伊谷夏。
命运安排了“王珞丹”和“郭涛”认识,并爱上了貌似老实的“郭涛”。
但“王珞丹”显然不知道“郭涛”心里藏了多少秘密。
人无论如何挣扎,也逃不脱命运。
你看电影《巨人捕手杰克》里,命中注定,杰克要遇到那个修道士,命中注定修道士要转给他六颗红豆,命中注定他要遇到公主,和公主一起逃难并拯救公主,命中注定他要和公主结婚(国王被迫改变一条法律,准许公主和平民百姓结婚)。
“王珞丹”是电影中唯一没有什么心机的女人,应该算是《红楼梦》里的文科生吧。
她的单纯,决定了她注定走不了贾政、贾雨村、薛宝钗的路线,只能沿袭宝黛的风格。
为情可以痴迷不悟,真遇到事的时候,在现实面前又一筹莫展。
“谁心里没有点儿脏事儿”,“王珞丹”的这句台词,又似乎特别了解人类的善恶二元论。
凭女人的直觉,她大概也看出来她爱的男人心里有事,有难言的故事。
她很想用“鸡汤文”劝一下自己所爱的男人:“如果你不快乐,那就出去走走,世界这么大。
风景很美、机会很多、人生很短,不要蜷缩在一处阴影中。
”可这个傻丫头哪里明白,她爱的人不是有心事,而是涉嫌犯了罪的逃犯呀。
辛小丰的内心挣扎,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
《罪与罚》中,那个名叫拉斯科尼科夫的贫穷大学生,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一步走错,步步走错。
杀人了不想进监狱,怎么办?灭口。
为灭口,拉斯科尼科夫又杀死了她的妹妹。
为掩盖一个错误,又犯下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
机缘巧合,警方抓到另一个嫌疑人并结案。
结果呢,真正的凶手拉斯科尼科夫,居然得以逍遥法外。
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良心的惩罚。
拉斯科尼科夫的内心永远纠结,长期被良知折磨。
终于情绪爆表,在良知与逃避的挣扎中,他崩溃了。
拉斯科尼科夫一次次地故意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去凶杀现场拉门铃,试图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
小说的结尾,拉斯科尼科夫在妓女索尼娅爱的感召下,去找警察自首了。
别等到失去自由时才懂得珍惜。
人生很短,趁现在还来得及,去见你想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
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辛小丰只是每天在恐惧中挣扎。
大概是为了救赎,他和一起潜逃的另外两个兄弟,收养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名叫“尾巴”。
但是,背负着灭门惨案,他们的罪恶无法救赎。
机关算尽,穷途末路。
辛小丰在被抓后,反而轻松了。
在电影的结尾,邓超饰演的辛小丰被执行死刑。
为了让孩子有个“干净的未来”,辛小丰等仨人,罪不当死,却选择了死别。
“尾巴”说,“我有三个星星爸爸”。
观众看明白了——警察伊谷春成了“尾巴”的第四个爸爸。
《烈日灼心》剧照。
“谁心里没有点儿脏事儿”,“王珞丹”的这句台词,又似乎特别了解人类的善恶二元论。
电影《烈日灼心》中,领头大哥为了讨债,杀了一户人家。
有个声称拥有博士学位的律师看了这部电影说,这是属于“激情杀人”。
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激情。
激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一方面,激情是魔鬼,生活没有激情,将会索然无味,就连夫妻感情也被描述为“摸着爱人的手犹如左手摸右手”;另一方面,激情太多,情感强烈而激动,以至于泛滥,也麻烦。
情感不受理性控制,也会给人带来难以承受的恶果。
“激情杀人”,情感强烈而激动,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杀人者多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大脑皮层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
有的人会焦虑、忧郁等,严重者甚至会自残乃至自杀;有的人则会情绪失控,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一时愤怒,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电影《烈日灼心》中的领头大哥,本来就像个黑道人物,并不存在“平时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的问题,也未见有什么焦虑、忧郁等,相反他还很幽默,简直把杀人当成游戏,甚至可以说属于有计划地杀人。
现在,有的专家常常是一语出而天下惊,经常“挑战”公众的常识。
比如说,前几年药家鑫案中,就有专家说“杀人是习惯性的弹钢琴动作说”,现在又有律师说这是激情杀人。
就因为个别专家满嘴跑火车,影响了整个专家群体的公信力,使得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话语、共识断裂,无法和解。
本来嘛,专家如果有自知之明的话,就应该只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发言,而不是一旦成名就什么都知道,什么话题都敢说,成了知道分子,成了“博士”。
另外,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主动民粹化,连文明这个社会共识都不顾了。
明明是个思想精英,却偏偏成了道德精英。
为什么会有“激情杀人”或者其他杀人的犯罪现象出现呢?我们来看一下犯罪心理学的分析。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主要关注的“是什么导致人犯罪”问题,它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比方说,有的人经常梦到自己杀人,总有很强烈的杀戮欲望,这当然属于心理异常。
心理医生会劝你:“三观”正一点,活着就是个修行。
在慢慢地修行中,你
会明白,谁也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无论
是为了钱财,还是为了爱情。
一旦意识到危
险,就要悬崖勒马,否则再回头,就不是岸而
是悬崖。
《周公解梦》上所有带血字的都和发
财有关,为什么呢?就是警告人们别过于重视
钱财,要量力而行,要多看这个世界美好的一
面。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爱可以感化一切。
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
自己。
千万不要为了复仇而活着,即使你复仇
成功了,你也会在那时失去自己生活的目标和
意义。
不要太压抑自己,不要让你的日子在仇
恨中度过,否则容易抑郁。
抑郁症一大特点就
是,你无法再感知到快乐了。
美国精神病学家阿伯拉哈姆逊(D.
Abrahamsen)提出犯罪的公式如下:C=(T
+S)/R。
其中,C=犯罪行为,T=犯罪者
的个人犯罪倾向,S=外界犯罪诱因的诱惑状
态,R=个人对犯罪心理的抗拒。
阿伯拉哈姆
逊认为,犯罪并不是由犯罪人自身的情况所决
定的,在许多情况下,犯罪者是在对产生犯罪
行为的适应状况作出了明确判断之后,才采取
犯罪行为的。
心理结构完善的人、心理健康的
人,会自动启动自身的心理调节机制,抵消愤
怒。
或者说,让愤怒的负面情绪停留在潜伏状
态,这是R值很高的人。
但那些R值不高的人,
本身“三观”就不太正,当遭遇现实带来的重
大打击时,或者在自身迫切需要的物欲、性欲
关于“激情杀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美剧《犯罪心理》剧照。
如果说破案中使用心理学的例子,其实从分析线索到审讯,无一不需要心理学的各种实用技巧。
其中最为“经典”的应该是“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e)。
世
界上最擅长使用这一技术的,官方来说应该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行为分析科(没错,就是美剧
《犯罪心理》的那拨人)。
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负面情绪增加,就会产生对社会的仇恨情绪,T的模式就形成了。
这个时候,他就渴望被理解、安慰。
得不到的话,就沮丧、失望、仇恨。
公式中S值就会突然升高,一旦爆表,就会崩溃。
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理性地对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
于是形成了恶变,就有了C的
值,导致发生激情犯罪行为。
这种危害社会安全犯罪类型,由于事先没有周密地策划,所以,犯罪目标可能固定也可能不固定,可能是放火、投毒、危险驾驶等,也可能找到那个看不起自己的情人或者朋友,实施犯罪,从而导致犯罪行为。
按照心理学的宣泄理论,人的需要、动机、本能和行为等受挫后,会产生消极情绪,给人造成心理压力。
如不能及时排解,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反常行为,以至于
侵犯、攻击他人。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成长背景不一样,我
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要求别
人。
最虐心的莫过于有的变态狂竟毫不隐瞒自
己的变态,甚至公然把自己的变态拿到阳光
下:弄出一副变态专业化的样子——科学的
变态,正经的变态,严肃的变态,总之都是变
态。
比如,有的变态“专家”,一桌人吃饭,他
能够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和情绪,唾沫横飞
地给你灌输他的哲学,谈古论今。
当你有任何
疑问时,他会马上打断你:这是常识嘛,大家
都知道的,不需要解释的。
当你举出一个反正
时,他马上打断你:没这个事,你这是瞎说的。
他用话语暴力对你进行集中地听觉轰炸:一
会给你谈康德,一会给你谈笛卡尔,一会给你
谈洛克。
你还没有反映过来,他就转向了托克
维尔。
他的大脑就是一串零散知识的拼凑。
他
得出的结论绝对你让文明人生疑,比如“文明
发展=人种”、“哲学=本质主义”,这样他已经
不用看书了,或者反过来说,看书再多也没用
了。
果然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不对,就怕流氓学哲学。
他自己成了精神病,
还非要把同桌吃饭的人,都弄成精神病。
安静
美丽祥和的事物,正常人谁不喜欢呢?他偏不
喜欢。
看到他因为思维混乱而走向不归路,当
时就想告诉自己:要心向光明。
要安静,学会
倾听,千万别成他那样的人,永远不倾听他人
说话。
除了“我执”,再无其他。
他只有人文知
识,却没有任何的人文素养。
很多高级知识分
子的犯罪,恰恰是这类人,因为他们有的是知
识,却惟独没有“人”。
我们看关于二战的电影,在集中营里,纳
粹竟然让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
同胞进入毒气房。
这对人文知识是非常残忍的
讽刺。
另外,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有连环杀手一
边弹《致爱丽斯》,一边杀人。
很难想象,一个
残忍的杀人犯,竟然陶醉于古典音乐。
这种表
现手法有艺术的需要,更悲剧地展现凶手肮脏
的解决之道,但肯定不是杀手天性的爱好。
当
然,也不排除变态者和连环杀手中,确实有喜
爱音乐、熟悉音律的家伙。
毕竟,音乐是可以
释放情绪的。
但也别忘了,会弹钢琴的刽子手也是刽子
手,正如会飞的苍蝇始终是苍蝇一样。
会弹钢
琴的刽子手不会因此而“高雅”到哪里去,也
不会因此而“人文素养”起来。
纳粹头子会弹
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也改变不了其残暴的
本质。
人文“学”始终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
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
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脱离这一点,纵然拥有
再多的人文知识,也不能叫有人文素养。
人往往无法了解自己,无法看清自己。
看
美剧《犯罪心理》的时候,你会奇怪,为什么有
的犯罪者甚至没有理由地杀人?那是因为他
们的精神上出现了问题,他们不会体谅他人,
也缺乏怜悯、同情这样的慈悲心,所以,有时
候用我们的心理去揣测他们的心理。
根本是不
对的。
美剧《犯罪心理》剧照。
女画家如何成了辛小丰的“沉默的羔羊”?
电影《烈日灼心》中辛小丰对赤裸女画家一时起色心,
将其强奸,
导致其心脏病复发身亡。
赤裸女画家如何成了被害人?并成了辛小丰“沉默的羔羊”?
我们先说说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
那个变态医生在杀掉两个警
察之后,吃掉一个。
然后,竟然在杀人现场,陶醉地听音乐。
那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实习生史达琳,毕业后跟随老师也是上司
克劳福,研究行为科学。
于是,克劳福派他去监狱见那个变态医生,研
究犯罪心理学。
上司克劳福叮嘱:不可偏离程序、另搞一套,不要对罪犯说自己的
事,但她违背了上司的命令。
为救马丁参议员的女儿,他和变态医生做
了交易。
实习生史达琳对变态医生吐露自己过去的故事:父亲死后,她
10岁就成了孤儿。
她去了蒙大拿,在母亲表妹的一个牧场那里住了两
个月,跟养马的表叔同住。
之后,在一个早上,跑了。
为什么呢?因为
她在青仓里看到里面有待宰的羔羊,且在黑夜传出恐怖的声音。
羔羊在
尖叫,她被尖叫声吓住了,想去释放它们。
至少可以救下一只羊吧。
于
是,她打开了闸门,羊们很困惑,不肯走。
天很冷,羊很重,她抱不动。
结果,羔羊全部被杀了。
牧场主人看到了,发怒,送她到孤儿院。
从此,
她经常在黑暗中,被恐怖声惊醒。
马丁参议员的女儿被绑架,被放到一个深坑内。
变态杀手想整她到
崩溃,然后再剥皮。
参议员的女儿吓得大喊:我想我的妈妈,无论多少
赎金都会付,放了我吧。
为了能找到剥皮变态杀手——“水牛”比尔,只好求助于在监狱里
的变态吃人医生汉尼拔。
汉尼拔说:“水牛”比尔为什么杀人?因为有贪图之心。
看到日常
的东西就贪图,想占有。
《沉默的羔羊》中有一个隐喻,实习生史达琳幼年时期看到的“羔
羊”被杀,象征着被害人。
犯罪学中有门课叫“被害人学”。
“被害人学”
这一名词,于1947 年由以色列律师贝尼阿明·麦迪逊首次提出。
那么,我们回头看《烈日灼心》中的“被害人”——赤裸女画家,在
几个男人面前,她是否也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呢?没错,而且是一只
“沉默的羔羊”。
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她无力反抗,求助无门。
和《烈日
灼心》中的赤裸女画家比起来,《沉默的羔羊》中的参议员的女儿,则显
得智慧多了——她知道变态杀手唯一的朋友是一条狗。
参议员的女儿
把狗骗到深坑内,变态杀手心疼得无法形容,因为,他太爱他的小狗了。
变态杀手那么爱狗,却要杀人,果然是个大变态。
很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同样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为什么偏偏只有极
少数人成了凶手?为应对连环杀手,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展出“心理侧
写”技术,能够准确推测出凶手的年龄、职业、体型、习惯甚至长相。
身
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如何从中获取自保良策?
很多心理学教科书上都讲到这样一个例子:1964年3月13日夜3
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
束酒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
女画家如何成了辛小丰的“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剧照。
为救马丁参议员的女儿,实习生史达琳和变态医
生做了交易,史达琳对变态医生吐露自己过去的故事……《沉默的羔羊》中
有一个隐喻,实习生史达琳幼年时期看到的“羔羊”被杀,象征着被害人。
犯
罪学中有门课叫“被害人学”。
“被害人学”这一名词,于1947 年由以色列律
师贝尼阿明·麦迪逊首次提出。
《沉默的羔羊》剧照。
和《烈日灼心》中的赤裸女画家比起来,《沉默的
羔羊》中的参议员的女儿,则显得智慧多了——她知道变态杀手唯一的朋友
是一条狗。
参议员的女儿把狗骗到深坑内,变态杀手心疼得无法形容,因为,
他太爱他的小狗了。
变态杀手那么爱狗,却要杀人,果然是个大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