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
杨静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以游戏的方式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也是幼儿教育本身的要求.然而在我们近年来的教育中追求“高大全”和尽善美,外在的强加和过度的人为干预,教育脱离了本真的轨道.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中,游戏观念与具体行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实践游戏回归自然,首先是精神层面上的回归,教育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法则,游戏回归童心,回归生活;其次是物质层面上的回归,游戏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架,游戏回归大自然.【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卷),期】2013(005)002
【总页数】4页(P81-84)
【关键词】农村;幼儿游戏;童心;生活;自然
【作者】杨静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3.7
一、幼儿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指南》中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再次将尊重幼儿游戏权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等理念转化为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等政策,无疑对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幼儿园快速发展促动下,农村地区教师寻求适应本地教育对策的急切心情形成了最好的内部驱动力,利于推广有价值的、实效性强的成功范式。

在特定的农村区域文化影响下,游戏的收集、整理和开发,丰富和完善了幼儿园游戏的内容。

此外农村地区还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开展游戏的优势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如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简便易得的自然材料等等,增强了实践研究的可行性。

然而,农村地区幼儿教育限于多种因素,有其一定的制约性和特殊性。

我们通过对农村地区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与实施现状调查中发现,观念上有所提升,但幼儿游戏活动开展和实施效果却不尽然。

一是农村幼儿园很多家长对孩子、对于幼儿园的期望值会更高,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不响应、不支持,“勤有功,嬉无益”、“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传统思想影响人们,认为“玩”不可能玩出知识,要求幼儿园教给幼儿大量的识字、算术、英语、计算机等内容,导致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与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二是农村幼儿园有较严重的小学化倾向,集中教学为主导,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的存在。

即使是有一些交叉和融合的尝试,即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但依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也就是说将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加以运用,其目的还是在于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

这与幼儿园办园取向有关,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尽量压缩投入成本,导致幼儿的游戏材料和空间场地减少,游戏类型和形式单一,甚至多是放任式的自由活动。

对幼儿的适宜性发展考虑不足,硬性规定或统一安排游戏活动内容,游戏并非是幼儿自愿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

三是脱离区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机械模仿、全盘照搬城市幼儿园的游
戏活动,只追求外在形式,没有发挥游戏实效。

除客观因素外,游戏条件与环境创设不利,玩具、材料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对现有资源、条件等有利因素的挖掘等。

上述问题导致游戏活动中,幼儿在玩“老师的”游戏,幼儿园在玩“别人的”游戏,其结果把自己给“玩”没了,失去了游戏在幼儿成长发展进程中的意义,丢掉了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

造成“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开展感到茫然。

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游戏回归“自然”,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本研究致力于对游戏理论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深刻把握,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自身有价值的、可利用的有利因素,寻求适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内容和模式;探索农村地区游戏活动指导的规律和原则,提供系列教育措施,并以具体的教育技术策略培训指导教师。

通过局部实践获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范式,从而大面积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以及办学条件较差的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内涵
游戏回归自然中的“自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

本文所论述的自然,既包涵最原始的意义,是指大地,如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事物存在,又体现最根本意义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是人的真正的存在状态。

“回归”是还人以本来面目,让人能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

原本游戏就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以游戏的方式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也是幼儿教育本身的要求。

然而在我们近年来的教育中追求“高大全”和尽善美,外在的强加和过度的人为干预,教育脱离了本真的轨道。

城市幼儿园如此,农村幼儿园免不了积极效仿,连农村所特有的最淳朴、最原始的状态也被改造了。

正如黄进在其《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所阐述的:“游戏倡导的是对规则的
建设和尊重,是对眼前功利的超越,是对强制性的‘真理’的摧毁,是与自然、他者和自我生态式的对话,是对任何分裂和对立所带来的边界的消解,是一种充满爱的情感的、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生活”,[1]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自然本真状态。

然而我们知道,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的,他们是人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游戏中不仅有生物因素的意义,还有社会因素的意义,更有发挥幼儿作为主体的作用的意义。

强调游戏回归自然,并不是不要教育的引导,而是更加有效的发挥教育引导的有效性。

教育“是要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与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

如果不能达成这样的结果,游戏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有教育意义的增长。

”[2]我国儿童游戏专家刘炎教授也指出:“如果游戏在自发探索中不断学习,从中除能感受愉快外更能健康的成长,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在幼儿乐于、想要学习的时候支持他们呢?”[3]
游戏回归自然,首先是精神层面上的研究,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自然成长法则,游戏回归儿童。

研究中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不是将游戏活动神圣化,真正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实践,对促进幼儿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迁移和个性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强调游戏过程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游戏回归“自然”,其次是物质层面上的研究,游戏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架,游戏回归生活,游戏回归大自然。

研究中强调幼儿园的游戏内容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熟悉的、喜爱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强调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三、游戏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的实践
依据上述观点的确立,农村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冲破的不只是经济阻力,更取决于教育是否允许幼儿的“自然发展”。

本研究的实践目标既要为幼儿创设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游戏氛围,人与物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材料,更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形成班、园、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游戏活动网,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幼儿园来说,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拓展游戏内容,扩大游戏领域,有效节约资源,获得最大效益,发挥游戏活动中合力的持续效能。

(一)回归童心——游戏活动贯穿一日生活结构
回归童心,是要实现幼儿在幼儿园中真正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

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这些自然属性在幼儿身上是以静态的方式存在的。

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发展,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他们才会变得具体,才变成了真正的人,也才能实现享受快乐童年。

农村幼儿园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结构开始。

紧紧抓住游戏这条主线,将自由游戏、活动区游戏、主题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一日生活活动始终,各类游戏活动在具体操作中既相对独立又自然整合。

在活动时间、活动比例、活动顺序的安排上,衔接合理有序,内容有机整合,动静交替,自然交叉,幼儿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安排如下:第一次引发活动(入园、谈话、讨论、早点)→室内游戏活动(主题游戏活动或区角游戏活动)→第二次转换活动(整理、休息)→室外游戏活动(体育游戏,传统游戏、沙水游戏、种植活动、养殖活动、大自然活动)→第三次转换活动(整理、盥洗、安静活动)→午餐及午睡→整理及盥洗→第四次转换活动(听讲故事、欣赏活动、娱乐游戏活动)→自由活动(自发游戏活动或户外活动)→最后一次转换活动(谈话、评价)→离园。

整个一日活动鲜明的重复性和连续性特点,也正是各种游戏形式融合并渗透于其中的良好契机,从而使游戏形式自然地纵向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且每一个
环节都给幼儿提供一种不同的经验。

当然活动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一日活动安排既注重刚性的常规要求,又懂得进行柔性的处理。

如此,幼儿了解和熟悉生活顺序,自然地衔接,主动地配合,自动地进入每个活动程序,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回归生活——游戏内容凸显人文
回归生活,是要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实践中强调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游戏内容组织以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为本,并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园的实际结合,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并蕴涵教育和文化价值植入,可整合、可拓展,可生成。

如主题游戏活动“玉米”改变了以往从家里收集来各种各样的玉米后,从认知角度入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来探究玉米的结构、种类、营养等问题,而是选择了最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场景中开始——“搓玉米”。

玉米什么样,什么时候种,什
么时候收,什么用途,怎样吃?这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儿了。

而搓玉米还只是看到大人们在做,搓玉米的活动是竞赛式的,看谁搓的最快。

“你是用什么办法来搓玉米的?怎样做又快又好又省力气?”孩子们积极尝试着每一种方法,对比出最快的方式,批评用牙啃不卫生,还会弄坏牙齿,用手搓很费力等,“用洗衣板搓也快”,“用手摇脱粒机更快”,“长大了,我要发明一个最先进的机器,玉米放进去,出来的时候就能吃了”。

幼儿在初步的生活体验中探究的兴趣被引发了,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猴子掰苞米”、“金色的玉米棒”、“玉米变形记”、“多彩的玉米皮”等活动,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同时巧妙地结合了“访问专家”、“请妈妈来帮忙”,“酿造厂”等社区和家庭资源,了解了孩子们还不知道的玉米油、玉米醋、速冻玉米方便面等,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有趣的事物及奇妙的变化,使
游戏与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因此说,游戏的过程就是反映孩子生活经验的过程,又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农村幼儿园游戏并不是关注活动以怎样的外在形式出现,而是要深入地考虑活动内容本身既取之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活动内容中所蕴含的游戏的轻松愉快、游戏的态度和游戏性的精神。

(三)回归大自然——游戏材料立足自然
1.收集整理,充分利用
农村自然环境中的材料丰富多彩,收集整理时首要考虑材料物化着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如教师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包括各种石块、贝壳,各种树皮、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指导幼儿通过各个领域活动的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它们的形态、色彩、用途;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

如对于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块,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触摸的感觉分类;按大小、重量排列;音乐活动中敲击石块、听撞击后发出的声音;科学活动中将石块放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它在镜下变大的形状;美术活动中将小石块组合成精美的小玩艺……凡此种种,既能给活动室带来一份大自然的气息,又能使幼儿游戏活动返朴归真。

2.就地取材,拓展空间
不同的环境有其“地域性”特征,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脱离当地实际情况是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做法。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

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活动材料随手可得,各种花草、种子、秸杆、外壳、泥沙、石子等,孩子们爱不释手;活动内容富有创意,编、扎、搓、染、摆、搭、砌等。

那里的环境真实自然,利用泥巴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思维能力;利用田埂进行平衡的锻炼;利用天然的草地进行不同方
式跑、跳、爬的游戏,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的协调性;在广阔的户外用农村孩子常玩的诸如“老鹰捉小鸡”和藏猫猫等游戏来发展幼儿躲闪动作的灵活性等。

3.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现存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本条件。

农村幼儿园的游戏材料不应脱离当地自身条件而另辟蹊径,否则就违背了教育要因地制宜、最小代价最大效益化原则。

把农村的废旧物,洗净消毒后,稍加修饰做成农村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做哨子、编辫子、拼贴图案等;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或玩跳绳、跨跳、抓尾巴,学习用稻草来编围幔等游戏。

利用废旧的轮胎、绳索、铁链、纸箱、空桶、推车等大型材料以及易拉罐、纸盒、化妆品瓶、布头、一次性餐具等现有材料游戏,弥补成品材料的不足。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
[2]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3.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